《那时江湖——倚天屠龙众生谱》
第35节作者:
深圳刀声 关于韦一笑的师承,有人考证认为,可能出自两雕时期的铁掌水上飘裘千仞。因为在倚天之前的两雕江湖,以轻功闻名天下的只有裘千仞。虽然裘千仞在二次华山论剑时拜入了一灯大师门下,从此不再授徒,但他曾经执掌的铁掌帮并没有消亡,有弟子传承下他的轻功是极有可能的。但至于韦一笑是不是他的再传或者三传四传弟子,就很难说了。因为,裘千仞的铁掌走的是刚猛路线,内功底子趋于阳性;韦一笑的内功却以阴寒见长,两者似乎并非一路。而两雕江湖中内功趋于阴性,以轻功著名的高手似乎并不为大家熟知。所以韦蝠王的师承究竟是谁,还需进一步考证。
至于韦一笑什么地方天生异禀,书中同样没有说明。但如果将轻功近似于认为是飞翔的话,那么韦一笑可能具有下面这些特点:高而瘦的身材,有利于迅速启动;超大的肺活量,有利于爆发并持久;内耳和小脑发达,有利于调整身体平衡;骨骼可能像鸟那样是空心的,所以“飞”起来比别人更轻松。至于事实是否这样,由于作者没说,咱们又没机会解剖蝠王的身体,所以不敢做最后结论。
韦蝠王是个妙人,但这完全没有影响他对明教的忠诚。在六大派围攻光明顶的关键时刻,韦一笑不但尽弃前嫌前来保护总坛,还以一己之力搅得峨嵋派天翻地覆,给了对方一个下马威,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在得知蛛儿是白眉鹰王的孙女后,韦一笑更是不顾生命危险带她上光明顶,以期解除白眉鹰王和明教的恩仇,兄弟一致对外。在这件事情上,和蝠王相比,五散人等简直什么都不是。虽然最终此事并未办妥,还差点赔上了一条老命,但韦一笑的举动,已足以让大部分明教高层汗颜。后来,为了维护内部的团结,韦一笑果断的抢在周颠之前接了杨逍一掌,被杨逍以“乾坤大挪移”转移对抗四散人,差点丢了性命。在张无忌出任明教教主后,韦一笑更是做了急先锋,明教的大事小事,几乎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在明教事务面前,那个犹如顽皮的孩子的韦蝠王,表现得比任何人都成熟,都积极。
此外,韦一笑的机智和胆识,对比双使四王的其他几位也毫不逊色。戏弄峨嵋派的时候,韦一笑数次将自己置于绝境,但每次都能轻而易举的脱身,除了一身蔑视天下的轻功外,与其过人的胆识和出色的机智是分不开的。在遭受成昆暗算后,由于功力太差,五散人只能等死,连一向精明的杨左使也沉不住气匆忙反抗受制,而韦一笑却迅速假装昏迷,然后突袭成昆使其受伤。面对智计百出的赵敏,韦一笑也能恰如其分的抓住其爱美的心理,结合轻功优势,吓得她不敢对周芷若动粗。而为了配合范遥骗取十香软筋散的解药,韦一笑不但孤身潜入汝阳王府偷出汝阳王的爱姬,并转移到鹿杖客的床上,还不忘来个嫁祸。其胆识之过人,思路之缜密,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韦一笑的弱点也是致命的。除了练功走火留下的后遗症,韦一笑喜欢恶作剧的性格也限制了他的发展。和殷天正、谢逊的领导风范相比,韦一笑是缺乏领导者的魄力的。所以,韦一笑一辈子都不可能做教主,尽管,他本人也没那个想法。作为妙人,韦一笑是有其独特魅力的,前提是不要再吸人血。否则,还是少有人敢与其交朋友,因为安全系数太低了。
日期:2009-10-02 11:16:07
8、五散人:疑是多余的配角
五散人中周颠出现频率为252次,排名第二十三位;彭莹玉(含彭和尚)178次,排名第三十二位;说不得(含布袋和尚)162次,排名第三十六位;冷谦(含冷先生)48次,排名第七十一位;张中(含铁冠道人)47次,排名第七十五位。不难看出,五散人已经属于比较次要的人物,戏份已经相当少了。和双使四王相比,五散人在明教的地位虽然只低半级,属于“副国家级”领导,但形象模糊、对情节的推动很小,竟像多余的配角。
五散人武功不够高,专业又不强,在明教的位置实际上十分尴尬,有点可有可无。前文说过,五散人是明教“政治局”成员,但非“常委”,不在“七大班子”之内。和五散人对应的,有五行旗,但五行旗有自己的掌旗使,而且有正副两位,所以和五散人没有多大关系。从地位上讲,五行旗掌旗使比五散人低,属于“正部级”,但他们手掌兵权,是绝对的实力派,且各有各的专长,属于不可或缺的实战型领导人才。五散人夹在“七大班子”和五行旗掌旗使之间,决策没他们的份,执行也没他们的份,未免显得有点多余。
另外,从小说情节发展的角度讲,五散人的作用也十分有限。五散人的故事集中在“祸起萧墙破金汤”一章,对情节起比较大的推动作用的是布袋和尚说不得。说不得用乾坤一气袋把张无忌带上了光明顶,乾坤一气袋帮助张无忌完成了九阳神功的修炼。因为此,才会有张无忌后来为追赶成昆误入密室、为逃出密室而修炼乾坤大挪移,以及光明顶为明教解围并成为明教教主等故事。说不得和乾坤一气袋,无疑是重要的“道具”。但是,也并非不可或缺。比如说不得用乾坤一气袋装张无忌上光明顶,可以换成张无忌追踪韦一笑误入密道;乾坤一气袋的作用,也可以用诸如光明顶的密道中有超常的“地热”取代;而萧墙之祸中的五散人完全可以换成五行旗掌旗使。从这个角度讲,五散人作为配角也同样显得多余。
虽然有如此重要的“多余”理由,但金庸还是给了五散人相当高的明教地位。比较合理的解释是,金庸想借助倚天成书前就已有的人物和形象,加重小说和明教的“真实性”。如果全是双使四王那样的虚构人物,由明教而明朝的过渡就太没说服力了。
据有关人士考证,五散人的名字在倚天成书之前就见诸于史籍或传说。有的在历史上真有其人,有的则是传说中的神仙人物,金庸直接借用过来为小说服务。彭莹玉在历史上真有其人。他又名彭翼和彭国玉,人称彭和尚,是元末红巾军徐寿辉部将领。他是袁州人,在袁州南泉山慈化寺出家为僧,会治病,曾以白莲教组织群众,宣传“弥勒佛下生”,与其徒周子旺发动起义。子旺被捕牺牲后,他出走淮西,继续进行宣传组织活动。铁冠道人张中、冷面先生冷谦和周颠三人,都是元末明初人,据说后来都成了仙。明人王世贞所编的《列仙全传》,就收有这三个人的神仙故事。布袋和尚说不得,则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人物。布袋和尚的原型,是五代后梁的僧人契此,号长汀子,浙江奉化人,在岳林寺出家。他身材矮胖,长相猥琐,常以杖背一布袋,四出化缘,随处坐卧。天将下雨,他便着湿鞋;天将乾旱,他便拖木屐。人们据他穿鞋着屐,便得知晴雨的变化。
金庸把这些人物“借”过来,最重要的目的是加重小说的“真实性”,并没有打算将之作为重点塑造的对象,所以五散人的形象几乎都没树立起来,难免让人觉得可有可无。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