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一个月嫂的育子回忆录(我为你祈祷)》
第42节作者:
我永远为你祈祷 我发现这孩子记忆力似乎还不差,二个月前教他的唐诗,讲过的故事,二个月后偶尔问他还能记得一些。这孩子喜欢开口说,乐意展示自己的能力,这也许是他的天赋。他的脑子、手和脚都耐不住寂寞。如果和我在一起,安排他做一些适当的活,比如帮我搬凳子,拿盆子,他都显得很乖。他有思维能力,人家打麻将,他在旁边看,慢慢地认识那些东西。我开始培养他描述事物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跳跃思维能力。讲故事时我会提出很多问题让他回答,讲完故事后如果有时间就让他复述一段。
我们院子里的人大多使用《看图识字》来教孩子认字,我认为这种方法对他不大合适,因为他可能很快就能记住图案,但他不一定能认识字。我同事吴芬写字很正楷,那笔划很端庄,又有力,她写出来的字看起来和印刷体差不多。于是,我把鞋盒子剪成小方块,请吴芬在正反两面都写上汉字。慢慢地去教他认,这时我并没有真正让他学文化的想法,完全只是为了打发他闲置的时间去思考,就象给他讲故事一样,他听懂多少是多少。
从九月初到十月下旬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围绕着他在幼儿园的眼泪煞费苦心,识字和读唐诗的学习几乎放弃了,一家人都不开心。当他终于擦干眼泪,那甜美活泼可爱的逗人的笑容重放光彩时,我重新拿出识字卡片来教他认字。我们一起看电视,对于剧情中出现的那些我认为对他来说不健康的、应该遭到唾弃的东西,也会一点一点地加以批判,从而引导他辨别是非,学会谦让。
旅游是开阔视野的好途径,我觉得骁从庐山回来后有很大的变化,他的思维越来越宽广,应变能力得到提高。于是我总想寻找机会带他出去玩,只是我们没有钱也没有时间。
元月中旬,马总说要找两个人到武汉去买一批办公用品。我不怕手提肩扛的辛苦,带上儿子和刚分到办公室来的大学毕业生小王一起去武汉。这时武汉中山公园增添了许多儿童游玩的项目。对于生活在化工厂这样一个纯生产性单位的孩子来说,那些玩具都象是星外来物,每一种都使人想去感受一下它的神奇。我许诺他每个项目玩一次。我的身体不好,比如象高架览车那些骁儿不能单独玩的东西,我就请小王陪着他玩。
我带他出去玩之前和他一起收拾行李,一起数钱。并告诉他,哪些钱是游玩的,哪些钱是吃饭的,哪些钱是买玩具的,哪些钱是厂里买东西的。但如果他特别特别的留恋哪一个游玩项目,我也会批准他再重玩一次。骁儿子也比较知足,即使是离开他特别心爱的东西也只是回头望一望,如果想再来一次,他会关心地问:“妈妈,给我玩的钱还有吗?”如果我摇摇头,他就跟着我走,不会象其他孩子哭哭啼啼赖着不动。
“中南商场”是武汉市第一家使用斜拉式载人电梯的商场,在此之前我和孩子都没有乘过这种电梯。这家商场开业也不是很久,斜拉式电梯也是吸引顾客的一个亮点。
离开游乐场随着人流我们走进中南商场,电梯前排着长长的队伍,我也不知道乘电梯是否要付费,一手牵着骁儿一手戳着钱,跟随队伍一步一步地向电梯走去(电梯两边分别有人看护,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认为那是收费员)。
我们踏上电梯,加速的惯性在我们毫无准备的前提下使我们的身子往后一仰,我有些惊慌,骁儿嫣然一笑。我们从一楼到二楼,从二楼到三楼。看到自己不用爬楼梯就一级一级地往上升,骁儿余兴未尽。于是用询问的目光看着我说:
“妈妈,坐电梯要不要钱呀?”
我摇摇头。他兴致勃勃地说:“我们再来一次,好不好?反正不花钱。”
我们从楼梯上往下走,再一次坐电梯上二楼。这时他胆大包天地说:“妈妈,你别牵我,我一个人试一试。”
“你看清楚,这楼梯也是一级一级的,别踩着红色的道道,那道道是二级台阶的分界线,踩着红线就会摔跤。手要轻轻地扶住栏杆,栏杆是运动的。”我在二楼的平台对着运动的电梯给他讲。然后把他的手放开,一起到三楼。他再次从三楼走到一楼,从一楼乘电梯到三楼。这样往返了三次,看护电梯的工作人员发现这孩子没有大人跟着把他拦了下来。他爬上二楼,从二楼到三楼的电梯没人看护,乘电梯的人也相对少些。他就这样上来下去,下去上来,时而两手叉腰,时而挥手致意,时而跟着电梯往上走,时而回过头去反着走。玩到四点半依依不舍地跟着我走出商场。
“妈妈,这个商场叫什么商场?下次也让爸爸来玩一玩好不好?”骁步子往前,扭头看商场。
“来,你看看,那上面写着什么?回去以后告诉姐姐,让他们都到这里来坐电梯,他们谁也没有坐过电梯。”我把他拉到门外几米的地方,半蹲着,把“中南商场”四个大字指给他认。
“中南”二字在我想象中他一定能认出来,我已用识字卡片教过他也许不下一百次。然而,他真让我失望。这个特别会耍贫嘴,常常出些花里胡哨的点子,逗人捧腹大笑的四岁的孩子,没有把这两个字给读出来!
“中南商场。”我一遍一遍地问他,引来了旁边一个小女孩,那女孩才三岁用稚甜稚甜的声音提醒他说。
离开中南商场后,我就开始寻思:“是骁儿子笨,还是我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我给他说的东西他似乎能记得,再拿出卡片,他也能认得。用什么方法来教给他“搬家”的本领呢?
第三十七章逃学技巧
日期:2010-1-9 16:06:00
第三十七章逃学技巧
我尝试着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尝试着把整体识字改变成拆分识字,从头再来,不厌其烦,不怕口干舌躁,不追求速度。
一天我去大哥家串门,顺手将侄子们的小人书拿回几本。回到家里本想对着小人书给他讲故事,猛然间有了一种灵感:看到了中国文字的特点。
“小乖乖,认字不能一扫而过,要观察字的结构。什么是字的结构呢?你看,这个“人”字,它是由一撇一捺组成的。这一撇一捺就是“人”字的结构。”我握着娃娃书去拿笔和纸。
“写“人”字的时候要先写撇,再写捺。(我用笔在纸上写出人字)这撇要比捺长一些。不管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个字都要读:人。不管它是大还是小,大胆地读。”我停下来让他想了想,把写有“人”字的卡片和娃娃书握在手里往下说:
“卡片上这个“人”字大,娃娃书上这个“人”字小,但它们的结构都一样。只是卡片上大些,娃娃书上小些而已。
那天在武昌看到的“中”字和“南”字,它们的结构也和卡片上的“中”字和“南”字相同,只是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知道了吗?”
他象小鸡啄米般地点头。
“来,乖孩子。你现在找一找,看看这本书上有没有“人”字。”我把一本叫《牛氓》的娃娃书递给他。
点头归点头,他根本不会找。我们一起翻开第一页,在上面找到了二个,接着翻开第二页,找到了一个。于是,我丢开娃娃书用鼓励的目光打量他说:“骁骁乖,你自己试着慢慢找,好不好?找到了就报告妈妈。”
他并不乐意地接过书,象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那样慢慢地找,找到了就指给我看。我发现这孩子找到的少,漏掉的多。于是就拿来量衣服的尺子,教他一行一行的找,用手指着一个一个地找。这种学习方法既麻烦又枯燥无味。学了几天,他就不愿意再坚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