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一个月嫂的育子回忆录(我为你祈祷)》
第43节作者:
我永远为你祈祷 新春的钟声响起,我求学的心再次蠢蠢欲动,所以也比较忙碌。这孩子小脑好用,他会观察我,我忙忙碌碌的时候他在我左右跑来跑去,等我忙得差不多了,他就跑到楼下去玩,等到把他找回家刚把思路展开,他就开始动脑想点子:要么说要喝水,要么说要上厕所,要么说手脏要去洗手,要么打岔说想把幼儿园的歌再给我唱一次,要么想起故事中的某个地方来提问,要么打岔讨论电视的某个镜头。为了逃避学习,他甚至装病。头疼脑热的病他装不了,我用手一摸,就明白是真是假。他假装肚子疼。有一次被他捉弄得信以为真,我还把他匆匆忙忙地抱到医院。可是一想到医生的白大褂子,还有那明晃晃的针头要往肉里扎,他更加害怕。远远地看到“职工医院”四个大字,他就胆战心惊地说:“妈妈,我这会不疼了,我自己可以走。”等我把号挂上回过头来找人,他已向回家的路跑过了一段距离。
“妈妈,不是我不想学习。是肚子不听话,我一学习,肚子就疼,好烦人的。”一路上他装腔作势地说,好象他的思维受控于他的消化系统。天真就是可乐!
日期:2010-1-10 15:59:00
(接上回)怎么办?难道说就这么放弃!在我冥思苦想的日子里,有那么一个上午,这天办公室的人到得最齐,大家都没什么事干,戴总拿来几张报纸分着阅读。
“这报纸尽是瞎扯!哪个夫妻生孩子不想生个聪明的嘛!晶晶他妈跟他爸说咱们生个聪明的,就能生个聪明的?有这好的事!”当戴总读到有关神童晶晶的报导时甩掉报纸说。
“尽是些哗众取宠的文字,晶晶他爸是离过婚的,他妈是个农村妇女,晶晶出名以后学校才给他妈妈安排个临时工作。这孩子是很神,二岁还不到的时候我妈给他喂饭吃,他一边吃饭,我妈一边念《卖炭翁》,一小碗饭刚喂完,他就能很流利地把《卖炭翁》全背出来。”戴科长捡过报纸看了看解释说。
戴总的话尽管她个人表现得很激动,但没有引起我的注意。然而,戴科长慢条斯理的解释却让我对他刮目相看。我无限惊呀地甚至于有些怀疑,那神童家的某人就坐在我对面!于是,大伙七长八短地谈论各人的孩子,而我只默默地坐着当听客,心不在焉地翻书。
“李里,我看你儿子挺滑稽,是不是很聪明?”小颜拍拍我的桌面猜测地问。
“他很会逗笑,人家说他聪明,我也搞不清是笨,还是聪明。那天,我们在中南商场……还有要他学习时……”我回忆着说。
“李里,你儿子小脑发达,小脑想的问题一既而过。学习要靠大脑,要永恒。”王总用敏锐的大脑分析说到这里,马总和吴总向我们走来,这一场由报导引起的关于孩子的讨论宣告结束。
哗众取宠只在片刻间完成,那笑声中有赞美,有讽刺,有讥笑,还有很多说不清的成份。学习是要持之以恒,要思想高度集中,要不断进取,要循序渐进。要记住一个字的结构,比记住电视中一个武打动作难多了。因为,没有谁认真去追究模仿的动作是否准确,而字的结构稍有变化,其意义和读音就完全不同。用什么方法来让他的大脑也和小脑一样发达?
请继续阅读第三十八章让大脑和小脑一起成长
日期:2010-1-16 12:19:00
第三十八章让大脑和小脑一起成长
我绞尽脑汁想到一条妙计:减慢他小脑的发育速度,把小脑的功能给抹杀一些。具体的做法是想办法占用他小脑运动的时间。让他没有时间去想那些哗众取宠的点子。我试着找一些叠加字把上学放学途中的时间,散步的时间利用起来。
这个计划实施得并不顺利。
一天,我们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思索说:“骁,你知道二个“人”字并排写,是个什么字吗?”我话音刚落,他就摇头晃脑,很明显他想也没想一下。为了引导他跟着我的思路走,我改用一种神秘的语调说:
“你知道吕叔叔的“吕”字怎么写吗?”
“妈妈,你知道我们幼儿园今天教的什么歌吗?走,我给你唱。”他灵机一动抛开我的话题说着往前跑。
“妈妈,你坐好,听我象老师那样子唱。”他喝过水后,搬来靠背椅一定要让我坐着。
“只要妈妈露笑脸,露呀露笑脸……”他站在我前面,学着老师的样子,打着拍子,摇曳着脑袋瓜子和着节拍唱完这首歌。
“唱得好!”我竖起两只大拇指表扬他的歌声。紧接着我说:“你知道怎么才能让妈妈露笑脸么?来,妈妈教你认几个非常有趣的字。”
我拿来纸和笔边写边说:“两个“人”字,一个在左,一个在右。象两个人站一排手牵手一样,这个字认“从”,妈妈讲故事时经常讲,从前怎么怎么样,就是这个“从”字。
“从”字上面再加个“人”字,但写的时候要先写上面这个“人”字,三个“人”字象这样写就读“众”,众人就是很多很多的人。你看,人的旁边是人,人的头顶上也是人,人的脚下也是人,你想想这样一个场面,群众的眼睛雪亮的,就是这个“众”字。
两个“口”字,一上一下,隔壁的吕叔叔,就是这个“吕”字。三个“口”字这样写,就是个“品”字,我们经常说某某人品很好,也可以说品一品酒的味道。”说道这里我停了停,看看他的表情,似乎觉得这四个字还是蛮有趣的。
为了使他的兴趣更高一点,我从门后拿来擀面杖,挑逗性地笑了笑说:“这是个什么字?”擀面杖横放地上。
他认不出来。
“这是个什么字?”把擀面杖竖起来放。
“ 1”骁答。
“这也是“一”字。(我们换了个方位)有个成语:‘横竖都是一’,就是说这个字甭管你横着写还是竖着写,它们都是“一”字。数字是个特殊的群体,中国人用三种方式来书写。那个竖着的“1”是阿拉伯数字,全世界的人都会写会认,都知道它代表的意思。这个横着的“一”字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中国人都会写、会认,知道它的意思。另外还有一种现在不能教你,等你长大些再教你。来,我们用筷子变字。两根筷子一上一下,是个二字,但如果写的话,上面这一横要短一点。”
“过来,不能换位置。只有“一”可以换位置。换位置就不是个“二”了。”当骁想象我刚才那样,看看换个方位会是个什么字时,我说。
“那是几?”
“什么都不是。”
“这是三。”我加上一支筷子。
“嘿嘿,这中国字挺好玩。“一”就一横,“二”就二横,“三”就三横,“四”就四横。”
请继续阅读
日期:2010-1-17 11:35:00
(接上回) “停!听妈妈给你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财主家的聪明小子》。”
从前,有一个小财主,这个小财主不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而是靠他爸爸给地主资本家干苦力活赚钱,然后,再用做苦力赚来的钱去做小生意,省吃俭用,积少成多,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才积累起来的。
在他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爸爸给地主家干了一个月的苦力,按照事先的约定,事情做完了以后,地主应该支付二担谷子给他爸爸作为工资。可是到了结帐那天,地主说:
‘我们家现在谷子不多,钱也不多。十天后,我的租金就可以全部收回。现在我欠你二担谷子,给你写个欠条,十天后你再来,我给你三担,你看行不行?’
他爸爸想:虽说家里的粮食吃不了十天,但穷日子过惯了,掺和些野菜,喝点稀饭、汤汤水水,对付几天的日子也不是第一次。想想十天的功夫,二担变三担,这种好事人家想找都找不着呢!于是就同意了。地主也假惺惺地给他写了张条子。
十天后,他高高兴兴地跟着他爸爸一起到地主家来挑谷子。远远地管家就把门关好,把二条凶神恶煞般的大黄狗唤在门外。
‘我们家老爷分咐过,不借谷。’管家见他爸爸挑二个空箩筐走进院子说。
他爸爸心想,谁要借谷啦?我不是来借谷的,你们家老爷欠我工钱,这里有欠条,我来拿工钱的。于是举起条子理直气壮地说:‘管家,你搞错了。十天前你们家老爷欠我二担谷的工钱,约好今天给我三担,这是老爷写的欠条。’
‘你个穷光蛋,怕是穷得发了疯,颠里颠气的。你也不撒泡尿当镜子照照。我们家老爷这大家产,十年前的谷还有,还会欠你二担谷子?’管家破口大骂。
‘管家,请您看看,这是你们家老爷亲手写的字据。’他爸爸恳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