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医疗管理制度详解——解析奥巴马医改》
第28节作者:
JohnFL 从人员交流上来讲,美国由于其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学生,并且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都留在了美国大学或产业界就职。2007年,美国一共授予了10,630个生命科学方面的博士学位,是1997年的4,977个博士学位的一倍多。2007年的这类博士学位中,授予非美国公民的有4,107个,是1997年1,025个的4倍多,其比例从21% 上升到了39%。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获得这类博士学位有几个,没有具体的数字,但是我们可以估计一下。2007年所有非美国公民博士获得者有16,812名,其中来自中国(包括香港,但不包括台湾) 的有5,002名,是所有国家中的第一位,占总数的30%,是第二位印度的一倍多。假设这个比例在生命科学博士中仍然基本成立,那么2007年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获得此类博士学位应该在1,200个左右。虽然大部分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外国学生留在美国,但是他们在职业生涯的开展之后将是国际学术合作和学术交流的生力军。这在早期毕业生身上已经得到了验证。
日期:2009-07-22 09:33:07
第八章 生物医学研究
第五节 生物医学研究的国际交流和竞争
续
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是研究者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我在前面已经介绍过学术期刊,这里介绍一下学术会议。生物医学研究方面的学术会议多如牛毛,通常是由某一地理范围内的某一个专业的学术组织出面,可以是地区性的,可以是国际性的,可以是一个较窄的专业,也可以是一个范围比较大的专业,或多个专业一起组织,一般一年一次定时举行。也有专业期刊杂志举办,或作为共同组织者共同参与举办学术会议。会议具体的操办,包括场地、住宿、酒会、旅行、宣传等等往往外包给专门的大型会议组织公司来运作。参加者要交注册费,专业学会的会员相比非会员有一定的优惠。特邀嘉宾或主要报告人不用付注册费,甚至有时还要由举办方付出场费。
在会议开幕前几个月,举办者会发出论文或文摘征稿,请有关专科或相关专科的专业人士交流研究结果和研究动向。应征的论文或文摘集结印刷,称为会议文集(Conference Proceedings)。主办学会和期刊组成学术委员会,对应征的论文和文摘进行评议,按照论文的重要性、新颖性等标准挑选其中突出者作大会主会或分会场发言,时间从60分钟到10分钟不等,包括讨论。会议主办方还会邀请政客、社会名流、学界重量级人物作会议主题发言。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形式的开放或半开放式的学术讨论。在学术会议进行的同时,也有与研究活动相关的公司举办的展览,包括仪器设备、应用软件、专业服务等等不一而足,反正牵涉到这一领域的周边相关公司基本可以一网打尽。
学术会议是了解专业发展动态的好机会,因为学术期刊的文章都是比较成熟的结果,而且发表的周期长,而学术会议中的论文和讨论经常会披露一些本专业重要或不重要的人物目前正在从事的研究内容。而且这也是一个直接与同行见面,交流,建立联系的大好时机,这对专业发展也是极有帮助的。
生物技术行业、制药行业和医疗器械行业也有自己的行业展览会(Trade Show),其中生物技术行业的展览会中的研究和技术含金量最高。最大的生物技术行业展览会是美国生物技术行业组织(Biotechnology Industry Organization)举办的生物国际展览会(BIO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在生物医疗研究跨国的合作方面,一般政府或大学资助的项目比较有限,而大的跨国生物科技公司和制药公司比较积极和经常。特别是总部在欧洲的制药公司,在美国都有庞大的研发中心。在这方面,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比较大。最近几年开始,专门为制药公司进行临床试验的研究合同机构(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在中国活跃起来。这类机构其实就是一个外包公司,利用第三世界国家研究费用低,对试验参与者保护条规不完备,执行松懈来承担一部分临床试验任务。这些公司的进入对中国培养正规的药物研发人才、借鉴国际型公司进行药物研发的程序、要求、方法等技术是很有好处的,但是政府监管当局在试验参与者的保护方面也一定要与国际接轨,不可为了一时之利益而惘顾病人的生命与安全。
许多国家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过程中把目光投向了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研究,因为这些领域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被看成是下一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中心。各国政府纷纷从1980年代起就开始出台政策扶持本国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希望在这新一次全球性的竞争中夺得一席之地。
同其他高科技领域一样,欧盟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建立了各国之间交流合作的平台,制定统一的战略和研究方向,确定研究难点,协调资金的投入,为以小型研究机构为主的欧洲生物科技公司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具体到制药方面,欧盟和欧洲制药行业协会联合会(European Federation of Pharmaceutical Indistries and Associations)共同出资20亿欧元以资助小型研究机构在生物制药方面的研究。
新加坡则采取了一种非常具有自己特色的方式,就是由新加坡政府出资设立基金,直接入股生物医学科技公司,给与资金和政策上的优惠,并制定措施吸引世界性的生物技术公司到新加坡开设研发机构。投资于生物医学技术的基金一共有四个,由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下属BIO*One Capital机构管理,总投资在8亿美元左右。
日期:2009-07-23 12:44:14
第七章护士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士
第一节美国护士行业总述
护士是美国医疗行业中人数最多,种类最多,层次最多,工作范围最广最多样化的职业。最广义地讲,护士包括只需接受过简单职业训练的护士助理(Nursing Assistant)到拥有护士博士学位的教育、研究和管理人员。最狭义地讲,护士是指受过正规护士教育,持有护士执照,直接接触病人提供各种诊治服务的医疗人员。
真正意义上的护士人员中,要求最低的是职业操作护士(Licensed Practical Nurse,简称LPN;或Licensed Vocational Nurse,简称LVN)。职业操作护士要求高中毕业,然后经过通常2年的护士教育,通过考试取得执照就可以了。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2008年美国共有约73万名职业操作护士,她们工资的中位数约为4万美元一年,也就是说一半人高于这个数,一半人低于这个数。
要求高一点的是注册护士(Registered Nurse,简称RN)。成为一个注册护士要求高中毕业,接受2年或4年的教育,获得护士专科(Associate’s Degree in Nursing)或本科(Bachelor’s Degree in Nursing)文凭,通过注册护士考试,取得执照。注册护士是美国护士职业的主力军,2008年在美国约有254万名,她们工资的中位数约为6万5千美元,高于美国平均家庭年收入。
更高一级就是具有更多临床经验和更高级的教育水平的专业护师。她们都至少需要护士方面的硕士文凭,可以独立担当更为复杂的工作,有些甚至可以独立开业。。这些在护士工作的基础上提升分立出来的专业护师包括执业护师(Nurse Practitioner)、执业注册护士麻丨醉丨师(Certified Register NurseAnesthetist)、执业接生护师(Certified Nurse Midwife)、临床专科护师(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注册临床护师(Registered Nurse Clinician)、公共健康护师(Public Health Nurse)等。这些专业护师担当着介于护士和医生之间的职责,被称为是提供医疗服务的中间层(Mid-level Healthcare Provider)。
日期:2009-07-24 11:04:23
第七章 护士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士
第一节 美国护士行业总述
续
美国有125,000 名执业护师。根据每个州的法律不同,执业护师的权限也有所不同。她们基本上充当初级医生的职责,工作场所非常多样。她们的收入一般在8万到10万美元一年。执业注册护士麻丨醉丨师充当初级麻丨醉丨医生的角色,全美国大约有39,000名,她们的年收入是所有护士专科中最高的,中位数为14万5千美元。执业接生护师人数比较少,其专业组织有6,514名会员,年收入一般在6万到8万美元之间。其他高级专科护师的具体人数不详,年薪比同等资历的注册护士略高。独立开业或工作的高级专业护师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可以替代医生,成为降低医疗费用的有力措施之一。但是她们的发展受到医生们的压制,因为这影响到了医生的专属领地,夺取了他们部分的生存空间。虽然很多情况下具有长期工作经验的高级护师足以处理大多数的病人,但是医生们还是以病人的健康为由千方百计地限制她们工作的自主权和工作范围。
获得注册护士资格,具有相当的临床经验之后,她们可以从事多种多样的医疗管理工作,比如管理医生诊所、康复机构、学校和公司护理所、家庭护理机构、甚至医院。她们还可以到医疗保险公司、政府医疗管理部门等机构,把她们的临床知识运用到管理中。如果她们再接受正规的管理教育,获得MBA文凭,那前途就更不可限量了。
获得博士学位的护士一般从事三方面的工作。一种是高级专业护师,特别是执业护师,她们获得的一般是执业护师博士学位(Doctor of Nursing Practice)。一种是护士教育和科研方面的工作,她们一般获得的是护士学博士学位(PhD in Nursing, 或者Doctor of Nursing Science)。还有一方面是从事医疗或护士管理、政策和研究方面的工作。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