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医疗管理制度详解——解析奥巴马医改》
第44节

作者: JohnFL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多种多样的医疗信息系统中,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 EMR,或者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 EHR)是比较重要的系统。这个系统是单个病人所有临床信息的中心、医护人员施行医疗的信息基础,也是连接医疗保险收费、药物取用记录、入院出院手续和医疗事故检测系统的接口。可以说电子病历系统是医疗机构对病人施行治疗和管理的神经枢纽性的系统。EMR一般与 EHR可以同等替换使用。但在某些情况下,EHR也指关于病人整体的更长期的健康记录。

  一个电子病历系统中包括病人的个人信息(年龄、性别、生日、照片、识别号码、婚姻状况、地址、联系方式等)、临床信息(X-光、CT、PET、MRI图像、血液和其他化验结果、药物过敏情况、在用药物、病史等)、治疗记录(医生问诊检查记录、诊断码、医生治疗和手术编码记录、病情发展记录、特殊医嘱等),并能进行一些诊疗操作(电子处方、要求化验和拍片等)。理想的电子病历系统应该在医院的任何地点,用联网计算机就可以通过医护人员的密码登陆进行查询。

  电子病历在大型医疗机构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营运效率,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减轻医护人员、病人和家属的负担,减少重复试验和化验,协助不同专科对疑难病人的协调治疗。而且如果不同机构,不同地区的病人电子病历系统能够联网的话,那这些作用将以几何方式增长。
  目前电子病历系统在美国的普及率还是远远不够的。《新英格兰医学期刊》2009年3月一片研究报告显示,美国所有的医院中只有1.5%在所有科室中全面使用电子病历系统, 只有7.6%的医院在某些科室使用电子病历系统。大约有17%的医院使用电子处方系统。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调查,在开业的诊所医生里,大约有23.9%使用或部分使用电子病历。这个比例虽然不高,但比2003年的17.3%上升了三分之一。电子病历在美国普及缓慢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安装使用电子病历系统耗资巨大,一家小型的医院安装一套电子病历系统大约需要300万美元左右,大医院可能耗资数千万。而医生在诊所内安装,一般每位医生需投资3.5万到5美元,如果诊所内共有6名医生,就需投资30 万美元。在很多医院和医生财政压力紧张的情况下,不愿意花费巨资,而且安装了之后在短期内并没有直接的回报。第二个原因是大多数医生和医院人员熟悉了传统的操作模式,对全部电子化的操作感到不习惯,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影响了电子病历系统的普及。

  为了鼓励医院和医生诊所安装使用电子病历系统,联邦政府在2009年通过的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专门拨款12亿美元进行协助,并通过联邦医保给予使用电子病历的机构一定的奖励。这项措施是否起到显著的效果,我们还将拭目以待。

日期:2009-09-15 12:49:29

  第十二章 医疗信息系统
  第三节一些重要医疗信息系统和主要公司
  在多种多样的医疗信息系统中,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 EMR,或者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 EHR)是比较重要的系统。这个系统是单个病人所有临床信息的中心、医护人员施行医疗的信息基础,也是连接医疗保险收费、药物取用记录、入院出院手续和医疗事故检测系统的接口。可以说电子病历系统是医疗机构对病人施行治疗和管理的神经枢纽性的系统。EMR一般与 EHR可以同等替换使用。但在某些情况下,EHR也指关于病人整体的更长期的健康记录。

  一个电子病历系统中包括病人的个人信息(年龄、性别、生日、照片、识别号码、婚姻状况、地址、联系方式等)、临床信息(X-光、CT、PET、MRI图像、血液和其他化验结果、药物过敏情况、在用药物、病史等)、治疗记录(医生问诊检查记录、诊断码、医生治疗和手术编码记录、病情发展记录、特殊医嘱等),并能进行一些诊疗操作(电子处方、要求化验和拍片等)。理想的电子病历系统应该在医院的任何地点,用联网计算机就可以通过医护人员的密码登陆进行查询。

  电子病历在大型医疗机构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营运效率,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减轻医护人员、病人和家属的负担,减少重复试验和化验,协助不同专科对疑难病人的协调治疗。而且如果不同机构,不同地区的病人电子病历系统能够联网的话,那这些作用将以几何方式增长。
  目前电子病历系统在美国的普及率还是远远不够的。《新英格兰医学期刊》2009年3月一片研究报告显示,美国所有的医院中只有1.5%在所有科室中全面使用电子病历系统, 只有7.6%2的医院在某些科室使用电子病历系统。大约有17%的医院使用电子处方系统。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调查,在开业的诊所医生里,大约有23.9%3使用或部分使用电子病历。这个比例虽然不高,但比2003年的17.3%上升了三分之一。电子病历在美国普及缓慢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安装使用电子病历系统耗资巨大,一家小型的医院安装一套电子病历系统大约需要300万美元左右,大医院可能耗资数千万。而医生在诊所内安装,一般每位医生需投资3.5万到5美元,如果诊所内共有6名医生,就需投资30 万美元。在很多医院和医生财政压力紧张的情况下,不愿意花费巨资,而且安装了之后在短期内并没有直接的回报。第二个原因是大多数医生和医院人员熟悉了传统的操作模式,对全部电子化的操作感到不习惯,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影响了电子病历系统的普及。

  为了鼓励医院和医生诊所安装使用电子病历系统,联邦政府在2009年通过的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专门拨款12亿美元进行协助,并通过联邦医保给予使用电子病历的机构一定的奖励。这项措施是否起到显著的效果,我们还将拭目以待。

日期:2009-09-16 14:25:41

  第十二章 医疗信息系统
  第三节 一些重要医疗信息系统和主要公司
  续
  医疗信息系统中另外一类重要的工具是图像存档和交流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简称PACS)。这里的图像是指大型的放射诊断图像,包括超声波图像(Ultrasound)、核磁共振图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正电子断层扫描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简称PET)、CT造影图像(Computed Tomography)、内窥镜图像(Endoscopy)、X-光图像等。PACS系统包括图像压缩、处理、存储、检索、展示、传输软件,以及所有的服务器、网络和客户终端等硬件设备。所有这些图像的标准是DICOM (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标准,包括一套图像文件格式定义(File Format)和专用网络传输协议(Transmission Protocol)。DICOM的版权属于美国全国电子制造商协会(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拥有。

  目前生产销售的电子化诊断图像设备都采用DICOM标准,病人的诊断图像生成之后,立刻通过PACS传输到中央数据库,与放射信息系统(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和电子病历系统连接,医生马上可以在网络终端上调用。这样既增加的效率,又降低了成本,而且还便于储藏和传输。在现在各种诊断图像技术越来越先进,应用越来越广泛和频繁的情况下,PACS的出现和利用使得电子病历成为可能,实现了不同厂商的不同模式设备所产生的诊断图像可以实时以数字方式传输和集中处理,极大地方便了病人和医生,提高了医疗的效率和质量。

  医疗信息系统行业也为一些大公司把持,在每个细分市场,前十位的公司往往要占据市场份额的80%以上,而少数几家公司在每个细分市场都排在前十位。 其中最主要的公司有MEDITECH,接下来是西门子公司 (Siemens Medical Solutions)、McKesson和Cerner Corp.。这四家公司往往在每个细分市场都要占到超过50%,有的要占到60%以上的 份额。

  MEDITECH是医疗信息行业内当仁不让的老大,但是这个公司和一般意义上的大公司不尽相同。MEDITECH全称是Med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由尼尔· 帕帕拉多(Neil Pappalardo)创立于1969年。他在麻省总医院开发了MUMPS 语言之后,就开始了研发集成的医疗信息系统的事业,直到40年后的今天,他仍然是这个公司的董事长和CEO。而且,虽然公司非常成功,他一直拒绝把公司上市套现,其高管层在本公司工作的平均时间达到28年。2008年,MEDITECH公司共有个2,200个机构客户,雇用2,865名员工,销售额将近4亿美元,净利润3,570万美元。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尼尔· 帕帕拉多拥有公司38.2%的股份,2008年的工资为36万美元,奖金2万4千美元。在比较重要的电子病历系统市场,2005年,MEDITECH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是22.8%,排名第一。在放射信息系统市场,市场占有率为25.7%,同样排名第一。


日期:2009-09-19 09:16:32

  第十二章 医疗信息系统
  第三节 一些重要医疗信息系统和主要公司
  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