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前三门下埋葬的秘密——国器之和田血玉》
第6节作者:
浮生轻尘 木青傻乎乎的直戳在地上,半天没有缓过神儿来。
昨夜所见真是梦境,亦或是……
木青拉了拉同样傻立在一边的邵巽的衣袖。“邵大哥,这个世界上不会真的有鬼吧。昨天晚上我看到的,难道是专门为鬼怪开的集市?”
“哦,啊?”邵巽明显没有从震惊中恢复过来,有心无心的应答了一句,才听明白木青问的事情。“放心好了,这个世上不可能有鬼怪存在的。只是,他们这儿的鬼市可能有时间规定吧,毕竟这是见不得光的东西。而且,我们是外地人,出于保密,人家可能也不欢迎我们去呢。”
听到邵巽的话,木青略微松了一口气。却还是有些不死心的走上前去,借着手里灯笼的微光,似乎想在街边发现一点什么蛛丝马迹。
最后也只能悻悻的不了了之。
接下来的一周,每天半夜,两人都会准时跑出来,希冀可以亲眼得见传说中的九鬼铺鬼市。可是,随着一天天的失望,俩人也都变的极度灰心。
直到最后一天,再次徒劳无功的二人准备回客栈的时候,却听到城隍庙后面传来一阵微弱的窸窸窣窣声。
木青看了看邵巽,邵巽也看了看木青。两个人各使了一个颜色,然后一左一右转到了城隍庙的后面。
就在墙根的阴暗处,蹲着一个人,准确的说是半卧在地上。邵巽拿着灯笼走近了一些,微弱的光下,已经可以看到这个人脸上泛出来的蓝紫色。邵巽虽然对医术没有研究,可是凭常识也知道,眼前这个人中毒已深。
听到有声响走近,半卧在地上的人微微睁开了眼睛,随即又力不从心似的闭上。木青看着眼前的人病入膏肓的样子,想伸手扶一把,却被邵巽拦住。不知道这个人所中之毒为何物之前,邵巽也不能确定,身体的接触会不会染毒。
墙角的汉子似乎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静卧了一会,又睁开眼睛,拼尽全身的力气从身下拉出来一个包裹,递到了邵巽手上。然后用气若游丝的声音轻吐出了三个字:
伯,远,帖!
双眼一闭,撒手人寰。
伯远帖,对书画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这幅千古珍品。晋朝大书法家王珣仅仅用四十七个字就奠定了自己在书法史上不朽的地位。历代文人雅士,诸如董其昌,沈德潜都题跋于其上。乾隆得到之后,更是珍爱有加,数次品题溢美之词。更与书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的尽间,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
清末国家动乱,末代皇帝溥仪出宫以前,《伯远帖》曾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将此帖带出宫,后流散在外。
但是据民间谣传,早在乾隆还在位只是,《伯远帖》的真迹就不知所踪,乾隆为此大怒,下令一查到底,不知多少人为此掉了脑袋。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再找到,只好高人临摹仿制一幅,代替了原品。
至于真迹在何处,百余年来,众说纷纭,却谁也没有真正见到过。
可是,这幅书法绝唱和眼前这个中剧毒身亡的汉子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日期:2010-1-12 9:12:00
神鬼之术
灯火如豆。
木青坐在桌子前面紧盯着桌上的瓷瓶已经有段时间了。
虽然灯火昏暗,却掩饰不住瓷瓶的秀美。微弱的光下,瓶身泛出一丝若有若无的淡青色,直如雨停云破后的青天一般。
这只瓷瓶是邵巽和木青在城隍庙后发现的那个身中剧毒的汉子临死之前给他们的包裹之中的。一起的还有一只手掌大小的血玉人像,血沁之色极浓,一看就是相当名贵的东西。尤其是那只瓷瓶,本身胎壁薄如毫发,那个汉子却只用一个包裹简单收纳。看他身中剧毒的模样,不知道遇到何等危险,这只瓷瓶却被完整的保存下来,不得不说是万幸。
吱呀一声,房门开了。邵巽揉着眼睛从外面走进来,也带进来一阵刺骨的寒风,将木青冻的几个激灵,把注意力从瓷瓶上收回来。
“你都看了半宿了,眼看天光大亮,看出来什么门道没?”邵巽坐在木青面前,给自己倒了一杯水,顺手给木青那杯早已凉掉却没动半口的茶也添了一点。
木青摇摇头,脸色却是前所未有的凝重。“邵大哥,你知道这只瓷瓶的来历吗?”
“哈哈。”邵巽笑了,“我对古玩没啥研究,不比你,别卖关子了,快说吧。”
“记得咱们家里一直供着的那个紫檀木盒中的遗书吗?”
邵巽听到这儿,猛的一惊,“难道这只瓷瓶和遗书中所提之事有牵连?”
邵氏一族身世本传奇,明代之前世代居住在南阳。明初靖难之役后,朱棣打算迁都北京,特召来于风水堪舆之术造诣极深的邵氏先祖邵明阳辅助。邵明阳实地勘察之后发现,北京是天下龙脉汇集之处,虽然风水极佳,但是盛极必亏。于是谏言朱棣,于皇城正南修筑三门,中正阳,左崇文,右宣武。将明代夺取天下之时所得元朝之物埋于正阳门下,更取名正阳暗合元朝末世皇帝至正,以压住元朝龙脉,可保大明三百年江山。至于崇文与宣武的含义,邵明阳则一直讳莫如深,即使皇帝来问,也是闭口不谈。迁都后没多久,邵明阳就飘然远去,从此邵氏一族也不知所踪。
直至明末,闯王李自成挥师北上,定都北京。有个自称邵懿忠的人,前来觐见李自成,并提议李自成将所得明朝之物埋于崇文门下,而崇文则暗合明朝末世皇帝崇祯,以此压住明代气运,以免民间刀兵。可是,李自成初得天下,对于这类无稽之词哪儿听的下去。于是定都后没多久,便被吴三桂引来的清兵赶出了北京,从此流亡,生死不知。
清初之时,有宫廷史官翻出这段稗史,仔细研读之后,拜服于邵氏先祖的神鬼莫测奇术之下,并将此事告知当朝皇帝。皇帝听到这件事情,也心下大惊,派人全国寻找邵氏一脉,得知地点之后,亲自前去将邵氏族人迎往京城。邵氏一族本人丁稀少,传至当代,只有父子二人。确定事情真实之后,便开始寻找李自成兵败所埋的宝藏。因为满清皇族并不是从明朱手中夺取的天下,而明朱的财宝十有八九尽皆被李自成掠夺一空。
可是遍寻之下,却毫无线索。无奈,只能请邵家人坐镇宫廷,以保气脉。直至乾隆年间,才获知李自成宝藏的踪迹。乾隆亲自带人挖掘,将李自成辛苦攒下的宝藏,搬运一空。彼时,乾隆正宠爱回疆香妃,并没有将应埋之物全部埋于崇文门下,而是选取一批精品送于香妃娘家当做嫁妆。邵氏先祖苦谏无用,只得含恨离去,并留书子孙,待时机成熟,一定要前去回疆取回宝物埋于崇文门下,以免政权更替,刀兵再起,荼毒百姓。
邵氏先祖彼时和瓷王唐英交好,将此事也告诉唐英。而身为唐英弟子的木家先祖也才得知此事。
可是无奈是满清统治者,还是唐英都没有想到还剩一名为宣武之门。乾隆死后仅百余年,清廷覆灭。最后一任皇帝,年号宣统,正应宣武。
清末民初,国运动荡,外敌入侵,民不聊生。而邵巽自然知道其中厉害,清廷所传之物已经不可寻。如果可以找到当年乾隆送于香妃的嫁妆,则不仅可以取出明物,更可以取得清物。一同埋于前三门下,可消弭刀兵,重定天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