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中国古代十大预言-我来反忽悠》
第15节

作者: 神龙太首
收藏本书TXT下载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伙同部将史思明,举兵反于渔阳,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潼关陷落,玄宗仓皇逃奔四川成都。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境内),军士哗变,玄宗被逼缢杀宠幸的贵妃杨玉环。 同年七月,皇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吴忠西南),是为肃宗。在随后的几年中,唐军屡破叛军,收复长安等失地。安禄山、史思明相继被杀。安史之乱在历时八年后得以平息。

  此象中的图是一画谜,图中的马“鞍”音谐“安”,指安禄山,“史”书指史思明,一卧地而死的妇人喻指杨贵妃。
  “杨花飞,蜀道难”:意指杨贵妃之死和唐玄宗逃亡四川。
  “截断竹萧方见日,更无一史乃平安”:“截断竹萧”是一“肃”字,“更无一史”乃一“史思明”,“安”指安禄山。此句意指肃宗即位后,才见到光明,才平定“安”“史”之乱。 “平安”是双关语,
  “渔阳击鼓过潼关,此日君王幸剑山”:意指安禄山举兵反于渔阳,攻陷潼关。在其兵马隆隆开过潼关之时,唐玄宗避难奔蜀,路经蜀境内的剑山。
  “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葬金环”: “木易”乃一“杨”字,“山下鬼”隐一“嵬”字,“金环”喻指杨玉环。此句意指杨贵妃葬身于马嵬驿。
  《推背图》第五象运用了画谜、字谜以及谐音字的手法,用一幅画和短短几句诗将以上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过程准确地描述了出来,令人惊叹。
  第六象 己巳
  谶曰

  非都是都 非皇是皇
  阴霾既去 日月复光
  颂曰
  大帜巍巍树两京
  楚舆今日又东行

  乾坤再造人民乐
  一二年来见太平
  金圣叹:
  “此象主明皇还西京,至德二载九月,广平王叔郭子仪收复西京,十月收复东京,安史之乱尽弭,十二月迎上皇还西京,故云再造。”
  “非都是都,非皇是皇。”在暗示玄宗幸蜀,肃宗擅自称帝之事。肃宗原是玄宗的儿子李亨。玄宗逃向四川,李亨不等诏命就在灵武即位称帝,改元至德元年。因此,肃宗并不是正命天子,所以叫做“非皇是皇”。唐朝的国都一直都在长安,现在肃宗即位的地方却在灵武,所以叫做“非都是都”。

  “阴云既去。日月重光”无非是在说明平定叛乱终于平安。
  “大帜巍巍树两京”是指唐朝原都长安,肃宗擅自即位后都灵武,因此称“树两都”。另外还有一个解释就是指东京洛阳与西京长安的收复。
  “辇舆今日又东行”。“辇舆”是皇帝圣驾所乘坐的圣轿,此句是说皇帝回到东边来了。“乾坤再造人民乐,一二年来见太平。”就是太平到来了。
  金圣叹的批注是“此象主明皇还西京。至德二载九月广平王叔郭子仪复西京,十月收复东京,安史之乱尽弭,十二月迎皇上还西京,故云再造。”
  第七象 庚午
  谶曰

  旌节满我目 山川局我足
  破关客乍来 陡令中原哭
  颂曰
  蝼蚁从来足溃堤
  六宫深锁梦全非

  重门金鼓含兵气
  小草滋生土口啼
  金圣叹:
  “此象主藩镇跋扈及吐蕃入寇中原。”
  吐蕃(即今的西藏)为患于唐,为时已久。到了安史之乱时,又趁机進占陇右、河西等地方,而且曾经一度侵入长安,侵犯中原。

  “旌节”是胡人使用的有一节节羽毛的旗子,旌节满我目,意指都是胡人,也即胡人为患的意思。也因为唐朝的时候,胡汉交往频繁,汉武夫着胡服甚为平常,胡人来通商者也众多。常用胡人来做事,因此,才引起胡人的为患。
  “山川局我足”意指唐室为胡人的侵扰无法伸展国势,国是艰难。
  “破关客乍来”很明显是指从关外破门而入的客人——胡人,这些胡人来为患中原。
  “陡令中原哭”即中原一下子为外患所扰,鸡犬不宁。
  总之此象在暗示胡人为患唐室,唐朝国势为之衰策不振。“蝼蚁从来堤足溃,六宫深锁梦全非。”讲的是唐朝未能防微杜渐,致使大患酿成。“重门金鼓含兵气。”指有兵灾。“小草滋生土口啼。”就是在暗示入寇的胡人是吐蕃,因为这是字谜。“土口”就是“吐”字,小草滋生,就是有草头的“蕃”。

  第八象 辛未
  谶曰
  搀枪血中土 破贼还为贼
  朵朵李花飞 帝日迁大吉
  颂曰

  天子蒙尘马首东
  居然叁杰踞关中
  孤军一注安社稷
  内外能收手臂功
  金圣叹:
  “此象主建中之乱,三人者李希烈、朱 、李怀光也。李怀光以破朱温功,为卢杞所忌,遂反,故曰破贼还为贼。三人先后犯阙,德宗乘舆播迁,赖李晟以孤军收复京城,而社稷重安矣。”

  三上画的是三个大将,而且底下的颂第二句也写着“居然三杰据关中”。显然指明有这么三个人物盘踞关中,金圣叹说三杰乃李希烈、朱此、李怀光三个人。可是事实上这个时候,颇具势力的叛将却不止这三个人。固然,谶的第二句的“破贼还为贼”是指李怀光没有错。可是谶日第三句的“朵朵李花飞”显然是指姓李的叛贼居多,而事实上,姓李的叛贼只有李纳、李希烈、李怀光,其他则有五武俊、田悦、朱滔、朱此。

  “孤军一驻安社稷。内外能收手臂功.”这两句,金圣叹认为是指李晟以孤军来收复京城平乱,但是事实上还有浑贽、陆赞,应该不算是孤军,忠臣名将少之又少倒是事实。
  因为,安史之乱的平定,当然,一半是郭子仪追剿之功,颜真卿、张巡、许远御敌之力,一半却是由于贼众内部崩溃,纷纷投降。肃宗和代宗两位皇帝,急于安定人心,一有贼将投降即任命为各镇节度使,各镇各自为政。镇与镇之间互相声援,不供贡赋,不受更代,朝廷对他是莫如之何、名为藩臣,其实都是国家的绊石。各镇有叛乱的,朝廷不敢问罪,于是大家群起效尤,抗拒朝廷命令,李唐的威权,一扫涂地。到了德宗即位,有意把国家治好,想裁除叛乱者,可是五武俊、李纳、田悦等相继叛变。各地叛乱未平,泾原又发生兵变,德宗出奔,这是谶的末句“帝曰迁大吉”及“天子蒙尘马首东”之所指。后来,朱此又叛,李怀光前往追击获大胜,可是德宗听信卢杞谗言,竟对李怀光的功劳不屑一顾,李怀光终于和朱此联成一气,这是“破贼还为贼”,国家形势岌岌可危,幸好陆赞、李晟奋发屡平大难,祸乱才稍平息。

  第九象 壬申
  谶曰
  非白非黑 草头人出
  借得一枝 满天飞血
  颂曰
  万人头上起英雄

  血染河川日色红
  一树李花都惨淡
  可怜巢覆亦成空
  这是讲唐朝的最后一象。金圣叹在注解这一象时说:“此象主黄巢作乱,唐祚至昭宗。朱温弑之以自立,改国号梁温,为黄巢旧党,故曰覆巢亦成空。”
  简单讲“非白非黑”指“黄”,“草头人出”更是指“黄”了,“借得一枝”有“巢”字在里头。“满天飞血”和“血梁河山白色红”指大兵祸。此象指唐朝末年黄巢起兵反唐无疑。

  “万人头上起英雄。”确证了是“黄” 。因为从谶的四旬来看,这是在暗示有一个姓草字头的人作乱。这个姓是有关颜色的字而且是草字头。所以,颜色的字有草字头的有“黄”和“蓝”。可是颂的第一句“万人头上起英雄”已经帮我们确定了是“黄”姓的作乱,因为,“万”字的上半部,正是少了两撇的“黄”字。
  “一树李花都惨淡” 指经过此乱使唐朝气数接近尾声 。后来,黄巢旧部朱(红)温得了天下,建立(后)梁;(李)唐王朝结束。
  “可怜巢覆亦成空”指黄巢终归兵败。

日期:2010-06-13 12:39:32

  《黄蘖禅师诗》
  日月落时江海闭。青猿相遇判兴亡。八牛运向滇黔尽。二九丹成金谷藏。(明亡)
  黑虎当头运№康。四方戡定静乘裳。唐虞以後无斯盛。五五还兼六六长。(康熙)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