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第11节作者:
枉了冲冠发 陈琳于是提醒何进,大军一到,强者称雄,这样做是倒拿干戈,授柄于人,不但不能达到目的,恐怕还会引起混乱。但何进不听陈琳的劝阻,执意宣董卓进京。结果,何进不仅引来杀身之祸,被宦官张让等杀死,还导致了历史上著名的“董卓之乱”。
董卓奉何进的命令率军进入洛阳后,独揽军政大权,废黜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献帝,然后放纵士兵在洛阳城中大肆剽虏资物,淫掠妇女,以致人心恐慌,关东各州郡纷纷兴兵讨伐。董卓挟持献帝退往长安,临行把洛阳的金珠宝器、文物图书强行劫走,焚烧宫庙、官府和民宅,并胁迫洛阳几百万居民一起西行,致使洛阳周围“二百里内无复孑遗”。第二年,董卓又授意朝廷封他为太师,地位在诸侯王之上,车服仪饰近乎天子,子孙中男的全部封侯、女的全部封为邑君。董卓的嚣张跋扈,引起朝野痛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被司徒王允与董卓部将吕布合谋杀死。
后人说起这段历史,普遍认为大将军何进对“董卓之乱”难辞其咎。
1949年,美国一位名叫墨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曾经这样不经意地说起他的倒霉蛋儿同事:“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这句笑话在美国迅速流传,并扩散到世界各地,最后演变成有趣的“墨菲法则”:假定你把一片干面包掉在地毯上,这片面包的两面都有可能着地。但假定你把一片一面涂有一层果酱的面包掉在地毯上,常常是带有果酱的一面落在地毯上。换一种说法就是:如果某件事有可能变坏的话,这种可能一定会成为现实。
很显然,一手造成“董卓之乱”的大将军何进就是这样一个倒霉蛋儿。
在“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这句爻辞中,“即”,是就的意思,指追逐或捕捉;“虞”,虞人,指古代负责管理山泽的官吏;“几”,动之微,指事物细微变化的迹象。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猎取山鹿,如果没有虞人在前面作向导,就会迷失在茫茫林海中,一无所获。君子应当见机行事,遇到这种情况不如舍弃追捕。如果固执冒进,必然会有凶险,留下遗憾。很显然,《屯卦》的这段爻辞告诫人们,在关键时刻,要权衡利弊,果断取舍,如果一味追逐眼前的利益,就很可能陷入困境,惹出很大的麻烦。
《屯卦》显示得很明白,陈琳解释得也很透彻,但何进却听不进去。刚愎自用让这个倒霉蛋儿真的把事情弄糟了——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不说,还让无数百姓在战乱中疲于奔命。
日期:2010-04-12 17:56:28
蒙卦:用热情燃烧他人
在我国台北的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幅和蒙卦有关的名画。
这是一幅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画,画中有五位人物:中间坐着辨才和尚,对面为萧翼,左下有二人煮茶。画面上,机智的萧翼和厚道的辨才和尚,其神态维妙维肖。画面左下有一老仆人蹲在风炉旁,炉上置一锅,锅中水已煮沸,茶末刚刚放入,老仆人手持“茶夹子”欲搅动“茶汤”;另一侧,有一童子弯腰,手持托盘,小心翼翼地准备“分茶”;矮几上,放置着茶碗、茶罐等用具。
这幅画描绘的,就是唐太宗遣萧翼以蒙卦赚《兰亭序》的史实。
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有一次,他从魏征那里听说王羲之生前最喜欢的《兰亭序》藏在越州永欣寺的辩才和尚那里,便三番五次派人去追问。辩才和尚却始终守口如瓶,硬说不知道。唐太宗一看没办法,就通过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找来了监察御史萧翼。萧翼是梁元帝的曾孙,一向以才艺自负,熟读《易经》,精于计谋。被太宗召来之后,一听说是这个任务,很有兴趣,暗地里算了一卦,得到的便是蒙卦。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萧翼知道,蒙卦是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卦,下坎上艮。艮是山,喻止;坎是水,喻险。山下有险,草木丛生,故说“蒙”。《象》辞:“童蒙之吉,顺以巽也。”本意是说幼稚蒙昧之人所以吉利,是因为柔顺服从。而“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的意思是“不是我求助于愚昧之人,而是愚昧之人有求于我”,也可以转意为“诱惑敌人,便可打击这种受我诱惑的愚蒙之人了”,再进一步说,只要把握时机,行动切合时宜,顺应着对方柔弱的性情,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
把这个卦捉摸透了之后,萧翼心里有了计谋。他向太宗讨了三件二王书帖,便脱去官服,一袭潦倒书生打扮,随商船到了越州,然后进了永欣寺,找机会接近辩才和尚。待二人饮酒赋诗,混成莫逆之交后,萧翼取出从太宗那里拿来的二王书帖,引诱辩才和尚当着他的面从梁上取下《兰亭序》。辩才和尚将《兰亭序》和萧翼的二王书帖一起放在书桌上,细细揣摩。
之后不久,辩才和尚外出,萧翼对小和尚说有东西掉在辩才和尚禅房了,等小和尚为他打开门后,他从书案上取了《兰亭序》和二王的书帖,来到永安驿站,对驿站长说:“我是御史萧翼,奉命缉拿私藏珍品的辩才和尚,圣旨在此,速派人拿辩才和尚来。”辩才听了圣旨,得知萧翼是当朝御史,这才明白师傅传下的宝贝终究还是归了太宗。
“邻里效应”是社交中的黄金法则。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你如果努力和临近的人相处,用热情去打动他们,就能赢得他们的好感,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效应不仅仅局限于周围邻居,还适用于所有身边的人。
萧翼计划赚《兰亭序》时,就是利用这一点瓦解了辩才和尚的警惕。古代的读书人不像我们现在这样,要分文科理科,甚至更细。他们经史子集什么都要学习,当然也包括《易经》,这就是为什么古代有那么多文人走科举路步入仕途,却还可以带兵的原因。当然,这些来自《易经》的智慧不仅仅表现在治国平天下方面,也让他们的日常生活富有情趣。从萧翼当时卜得的蒙卦看来,在决定和辩才和尚套近乎之前,他对辩才和尚已经非常了解,知道对方的弱点便是痴迷二王书画,而且为人单纯,于是,他顺着对方的性情,达到了骗走《兰亭序》的目的。
不过,历史上也有传言说,萧翼为这事非常内疚,后来出家做了辩才和尚的徒弟。可见,即使是精通《易经》的大家,聪明才智还是要用在正途上才好,如果用于嬉戏娱乐,甚至坑蒙拐骗,最终会让自己于心不安的。
日期:2010-04-14 10:06:22
需卦:诚实信用可获得信任
看过《后汉书》的人也许都记得这样一段文字:“蔡顺少孤,养母,尝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顺不还,乃噬其指。顺即心动,弃薪驰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来,吾噬指以悟汝。”
文中提到的蔡顺,是汝南人。汝南,主要是指豫州汝南,豫州为九州之中,汝南又居豫州之中,故有“天中”之称。蔡顺之所以能“名垂青史”,在于他的至孝。他少年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抚养他非常艰辛。所以,他长大以后尽心赡养母亲。有一次出外砍柴,家里来了客人,母亲期待蔡顺回来,就噬咬手指。在外砍柴的蔡顺心有灵犀,扔了柴薪,就飞奔回家。
关于蔡顺孝母的故事,《后汉书》里还有一些记载,其中有一个便和需卦有关。
王莽乱政期间,正逢天灾,汝南连年饥荒。为了填饱肚子,蔡顺只好到离家很远的地方捡桑葚,不料却在荒郊野外碰到了过路的赤眉军。支部队,为了和王莽的军队表示区别,兵卒都把眉毛涂抹成红色,所以便叫赤眉军。当时正值战乱期间,杀人如同砍瓜切菜一样。好在赤眉军也不是见人就杀,他们看见蔡顺把桑植分成两部分装在篮子里,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这个时候,蔡顺的回答将决定他的生死。
蔡顺在看到乱兵的时候,暗中推算自己的吉凶,得到的是六十四卦中的第五卦需卦。需卦的卦象下卦是乾,刚健之意;上卦是坎,险陷之意。以刚逢险,宜稳健之妥,不可冒失行动,观时待变,所往一定成功。卦辞是“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孚,是诚实信用的意思。于是,蔡顺决定老老实实地回答赤眉军的问话,然后平静地等待结果。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