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第12节

作者: 枉了冲冠发
收藏本书TXT下载
  蔡顺告诉赤眉军“黑葚奉萱帏”,意思是,把桑葚分成两种,是要把黑红的、也就是甜的给母亲吃,而把没成熟的、不甜的留给自己吃。事情的结果正如卦中所言:“大吉。”赤眉军有感于蔡顺对母亲的至孝,不仅放了他,还给了他三斗白米、一只牛蹄。
  心理学家霍尔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一定的心理距离,而人际交往中双方所保持的空间距离,是人际关系的表现。总之,人与人初次见面时,彼此之间因为不了解对方,都会有设防心理,而过度的自我暴露会给人一种强势靠近的压力,所以彼此之间既不能过于亲密,也不能过于冷漠,而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现代心理学对于陌生人之间初次见面所应保持的距离做了非常精微的研究,精微到了厘米,但这样的距离在中国古代显然毫无意义。
  蔡顺和赤眉军初次相遇,他该和他们保持什么样的距离呢?心理学研究在这里似乎是一个非常可笑的话题。但我们不能否认,在那样的时候,蔡顺和赤眉军之间的确发生了一场心理战:蔡顺在想,他们一路从山东打杀过来,会怎么对我呢?赤眉军在想:俺刀下的冤魂多了,也不在乎多一个半个。
  在那种情况下,蔡顺决定老实告诉对方自己为什么那样放桑葚,便是找准了惟一能拉近他和赤眉军之间心理距离的方式,因为大家有母亲:一样为人子,行千里万里,心里都装着母亲。

  至于在紧要关头,蔡顺是否真的占了卦,后世谁也说不明白。而惟有这个说不明白,才更能显示《易经》的博大精深,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姓日用而不得知”。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孝道对于蔡顺、赤眉军和所有中国人的影响是一样的——为了母亲的儿子和为了儿子的母亲,都让人敬重。

日期:2010-04-15 11:26:52

  讼卦:四秒钟的判断与评价
  关于汉高祖刘邦的非议很多,其中有一点就是关于他杀丁固。而高祖之所以下定决心要杀丁固,是因为他在决定如何对待丁固之前,特地卜了一卦,而且得的是个讼卦。
  说起丁固,就不得不提起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的彭城之战。当时,刘邦以五十多万人的兵力对阵项羽的三万士兵,却不想竟然被对方以少胜多,击溃于彭城。刘邦逃跑时,后面追赶他的楚将就是丁固。丁固一路对刘邦穷追不舍,像追赶猎物一样。就在刘邦难堪至极、自身难保时,正好在路上遇到了儿子刘盈和女儿鲁元,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主,父子三人于是一起继续逃跑。然而,面对丁固的穷追不舍,刘邦两次狠心地把一对儿女推下车,以减轻车的重量好逃得快些,幸得孩子们两次被一直追随刘邦的将军夏侯婴救起,才没有铸成大错。最后,刘邦穷途末路、无计可施,只得回身求情,卑躬屈膝地对丁固说:“你我都是好汉,何必苦苦相逼呢?”丁固于是放了刘邦。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灭掉项羽后,丁固自恃当年有恩于刘邦,找上门来,想求一官半职。

  听说丁固前来,刘邦一时不知道如何处理他,便找卜师来算卦,看看吉凶。卜师得了一个下坎上乾的讼卦,告诉高祖:“此卦上卦为天,气清有上升之性;下卦为水,流动有下降之性。一升一降,各自为行而不相得,则有所争而至于分辩也。故占人事而得此卦,则彼上我下,彼我互异,互不相容。”
  刘邦听了这话,下定决心要杀丁固,于是,就下令把正兴高采烈、等待奖赏的丁固捆了起来,牵到各个军营游行示众,罪名是“使项氏失天下者,是子也;为人臣,用两心,非忠也”。意思是说,导致项羽失去天下的人,就是丁固。如果当时他把刘邦杀死或者活捉,胜利者就是项羽而不是刘邦了。游行结束,刘邦立即下令,笞杀丁固。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后人一个警示,如果谁像丁固那样,背叛自己的主人,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事后,刘邦多次这样对臣下解释自己处死丁固的原因。
  心理学研究发现,第一印象会在人的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就是我们平常经常听说的“第一印象效应”,也就是“首因效应”。一般来说,人们在第一次见面的四十五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而最初四秒钟产生的印象最为深刻,75%的判断和评价都出自这最初的四秒钟。
  很显然,丁固留给刘邦的第一印象很不好。开始是对刘邦穷追不舍,后来是对刘邦和两个孩子穷追不舍,害得刘邦为了逃命把两个孩子推下车。毕竟是自己的至亲骨肉,即使刘邦心再狠,也明白这样做的确有悖人伦,将会被后世耻笑,所以,自然会把这笔账记到丁固身上:如果他不猛追,何至于此?更可恨的是,刘邦最后无路可逃,只得回身哀求丁固放他一条生路。以丁固当时的兵力,足以取刘邦的首级,但他却放过了刘邦,就像一只猫放过了被他抓在手里的老鼠。可以想象,经过这样一番折腾,刘邦即使逃掉,也不可能对丁固有丝毫的感激。

  由此也可以看出,刘邦要杀丁固的心,在彭城之战时就有了。卜得讼卦,“互不相容”,正好给了刘邦杀他的借口。这一点,从丁固的死法上也可以得到证明——丁固是被笞杀的。笞杀又称“掠杀”、“杖杀”,俗称“乱棍打死”,通常是皇帝盛怒之下惩罚大臣的方法。

日期:2010-04-19 12:27:20

  师卦: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
  一千多年来,无论是研究战争史还是研究《易经》,只要提到西汉名将周亚夫,人们就会把他和师卦联系起来,究其原因,便在于师卦坎下坤上,异卦相叠,下卦为坎为水,上卦为坤为地。水流地下,随势而行,正如军旅之象,而《史记•绛侯世家附周亚夫传》和《汉书•周勃传附周亚夫传》中记载的周亚夫的治军,则为师卦做了最完美的诠释。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个诸侯王国发动武装叛乱。吴王刘濞亲自领兵二十万来犯,北渡淮河,会合楚军,先向梁国进击,又派奇兵到崤、函之间埋伏起来,伺机行动。周亚夫以中尉的身份代行太尉的职务,奉命率领大军东进,反击吴楚叛军。
  师卦的卦辞说:“师贞,丈人,吉,无咎。”也就是说,坚持正道,师出有名,又有受人尊敬的大将统兵作战,其军事行动就会吉祥而没有灾祸。这时的叛乱军正在猛攻梁国,但周亚夫满怀信心地向景帝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计划,打算先暂时放弃梁国,从背后断其粮道,然后伺机再击溃叛军。景帝同意后,周亚夫绕道进军,到了灞上,一位名叫赵涉的士人建议周亚夫再往右绕道进军,以免半路受到叛军的袭击。周亚夫听从了赵涉的建议,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雒阳(今河南洛阳),搜索之后果然抓获了伏兵。此时的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到达昌邑城(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还是不发救兵;最后梁王又写信给景帝,景帝立即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

  但周亚夫却暗中派军截断了叛军的粮道,还派兵劫去叛军的粮食。叛军只好先来攻打周亚夫,但几次挑战,周亚夫都不应战。时间一长,周亚夫军中有了乱象。一天晚上,营中突然发生混乱,嘈杂声连大帐里的周亚夫都能听见,但周亚夫始终躺在床上不动。一会儿,混乱自然就平息了。几天后,叛军大举进攻军营的东南,声势浩大,但周亚夫却让部下到西北去防御。结果在西北遇到叛军主力的进攻,由于有了准备,所以很快击退了叛军。叛军因为缺粮,最后只好退却,周亚夫趁机派精兵追击,取得胜利。

  “杜根定律”告诉我们: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胜利迟早会属于有信心的人。首先,有信心的人具有把事情干好所必须的热情;其次,有信心的人会调动所有的力量来促成事情的完成;第三,有信心的人坚决果断,具有高度的人格魅力,能吸引周围的人和他一起努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