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第22节作者:
枉了冲冠发 郭嘉是曹操手下的主要谋士之一,出身寒门,自幼胸怀大志,二十岁起便开始交结有识之士,谈论时势。最初他投奔实力较强的袁绍,虽然袁绍对他还算恭敬,但郭嘉仅数十日就发现袁绍优柔寡断,不善用人,难成大业,遂毅然离去。在家闲居六年后,由荀彧推荐给了曹操。曹操见了郭嘉,经过一番深谈,赞叹道:“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也非常高兴地说:“真吾主也。”曹操遂任郭嘉为司空军祭酒,并依赖郭嘉连打胜仗。正因为郭嘉有这个能力,所以他能在敌强我弱的关键时刻做出了深谋远虑的决策——官渡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日期:2010-05-14 18:59:13
随卦:选择自己最需要的信息
最早记载《随卦》的文献是《左传》。相传,《左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写的一部通俗易懂的书。也就是说,《左传》是记述这一时期列国的天道、鬼神、占卜、占梦之事的书。
据《左传•襄公九年》记载,鲁成公的母亲穆姜与一个大夫,并商量着合谋废除儿子的王位,后来失败了,被打入冷宫。穆姜为此占了一卦,结果是“艮之随”,即《艮卦》变为《随卦》,除第二爻没变之外,其他都变了。穆姜请卦师解卦,卦师说艮是禁止,随是随从。卦师让穆姜赶快随别人逃跑,不会有什么事情。穆姜此时已是精神崩溃,悔恨交加,认为跑不是吉利的事。她认为“元享利贞”,才能“无咎”,自己无“元享利贞”之德,作为成公之母,却欲谋害成公,自取其恶,怎会“无咎”,必死于此。她这样占断,果然应验。
宋朝的欧阳修也在《五代史记》中记载过有关《随卦》的故事。五代十国,兵燹频仍,群雄割据。当时,《易》学在帝王将相中流行。唐庄宗镇守太原时,只要用兵征伐,必然会请当时著名的易学家马重绩来卜筮问卦。因为都很灵验,马重绩被任命为大理司直。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记载:晋高祖二年,张从宾谋反,高祖石敬瑭下令让马重绩就这个事情占一卦。结果,马重绩占得了《随卦》,并解卦说:“南瞻析木,木不自续。虚而动之,动随其覆。岁将秋矣,无能为也!”到了那年的七月,“岁将秋矣”的时候,张从宾果然败了。高祖石敬瑭大喜,重重地赏赐了马重绩。
马重绩怎么从《随》卦里看出“南瞻析木,木不自续。虚而动之,动随其覆。岁将秋矣,无能为也”呢?原因之一就是马重绩对石敬瑭与张从宾之间的恩怨纠葛非常清楚。不管石敬瑭让不让他卜卦,此仗却非打不可。与其说凶,不如说吉,这样可以鼓舞将士的斗志。果然,后晋皇帝石敬瑭对马重绩的占卜结果非常满意,而军士们也更加斗志昂扬。随后,石敬瑭急命奉国都指挥使侯益率五千精兵,会同杜重威一起攻讨张从宾。同年七月,侯益、杜重威攻克汜水关,大败张从宾,将其万余兵俘斩殆尽。战后清理战场,发现张从宾在战乱中早已坠水而亡。
日期:2010-05-17 09:24:56
蛊: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
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有一个与秦穆公讨伐晋惠公相关的《蛊卦》故事非常有哲理。
公元前655年,因为哥哥申生被害,夷吾遭遇骊姬之乱,逃到梁国避难;四年后,晋献公驾崩,里克杀了骊姬,派人往梁国迎接了夷吾。夷吾怀疑里克迎接他有阴谋,怕有生命危险,就贿赂秦国请求帮助,说只要他能顺利成为晋国的王,就会把晋国黄河以西的八处城池奉献给秦国。秦军于是护送夷吾回国即位,这就是晋惠公.
晋惠公四年(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硬着头皮向秦国求援。穆公说:“我们厌恶晋国的君主,但晋国的百姓却是无辜的。”于是下令,把粮食从秦国都城雍,运往晋国都城绛,解救了晋国缺粮的困难。
但是,第二年,当秦国发生灾荒时,晋惠公不仅不卖粮给秦国,还要乘秦国困难之际发兵伐秦。秦穆公因此怒不可遏,决定亲自率领军队迎击晋国。出师前,穆公让卜徒父为此占卦。
卜徒父习惯用龟壳卜卦,卜后向穆公汇报说,此卦吉利得很,卦上说“渡黄河,公侯的兵车被毁”。兵车都被毁了还是什么好卦?穆公很不明白。卜徒父又用蓍草占卦,得到的是巽下艮上的《蛊卦》,而且是不变卦。徒父根据卦象解释:“这卦是大吉大利啊!第三次打败晋国军队时,一定能拘捕晋国国君。爻辞说:‘公侯的军队三次被阻挡。驱逐了三次之后,就能俘获那只雄狐狸。’《蛊卦》爻辞中所说的‘狐蛊’,就是指晋国国君。蛊的内卦为风,代表秦国;外卦为山,代表晋国。现在已经是秋天,我军是风,因此能吹落敌人树上的果实,并能获取敌国的木材,因此就可以战胜。果实落地,木材丢失,这不是失败又是什么呢?”
果然,晋军接连三次战败,撤退到了韩地。到了九月,晋国惠公准备迎战秦军,派大夫韩简前去侦察秦军的情况,韩简回来说:“秦军的数量比我们少,但是斗士却是我们的一倍。”
惠公问:“为什么?”
韩简回答说:“当年君王逃亡时曾依赖秦穆公的资助,回国即位也是受到他们厚爱的结果,我国遇到灾荒时又吃他们的粮食。秦国的这几次恩德,我们都没有报答,因此我军懈怠而秦军振奋,实际上秦国的斗士比我们多一倍还不止呢!”
十四日,两军交战。晋惠公的马盘旋进退不听指挥,结果陷在泥泞里,被秦军俘虏。
“今天的结果昨天造成的,今天又为明天种下了因。”著名的苏格拉底因果定律,又被称为因果法则,被喻为人类命运的铁律。它所反映的实质,是“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亦即“有付出才有回报,有耕耘才有收获。”
表面上看起来,秦穆公和晋惠公之间的交往似乎违背了“因果定律”,穆公几次三番帮助晋惠公种下善因,但在遇到危机的时候,却没有在晋惠公那里得到善果:秦国遭遇饥荒,晋惠公不仅不施以援手,还要乘机攻打秦国。但我们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实质并不是这样。
据《左传》记载,晋惠公二年(公元前649年)夏天,王子带召集一些小国征伐周襄王,戎、狄把王城洛邑团团围住。周公孔和召伯寥全力防守,王子带也不敢出来和戎狄的军队会合。周襄王派遣使者向各个诸侯告急。秦穆公、晋惠公都希望结好周王,各自率领军队讨伐戎、狄来救王城。戎、狄知道诸侯的救兵就要赶到,便把洛邑的东门烧掉,抢走一些物品逃走了。秦国和晋国率兵去救周襄王,惠公和穆公见了面,惠公觉得有些惭愧。到了秋天,晋惠公率领的军队在王城平定了戎的军队后,急忙班师回国。邳豹乘机劝穆公夜袭晋国的军队。穆公说:“我们和晋军同是勤王的,才得相见,虽然有私人的恩怨,也不能在这个时候这样做偷袭的事情。”于是,秦军和晋军各自回国。
可见,秦穆公对晋惠公确实仁至义尽,晋惠公也没有丧尽天良。公元前646年的这场战役,不过是为他俩长期以来的恩怨算了一个总账而已。
日期:2010-05-19 16:40:55
临卦:让对方做,然后得到自己想要的
汉高祖刘邦从来不会无缘无故地算卦,他每次都是在深思熟虑、甚至胸有成竹之后,才用卦来为自己的行动做最后的决断。刘邦一生的两个最重要转折点,都是因为算卦而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一次是他奔走芒锡山时卜得乾卦,暗暗地横下心来要当皇帝;另一次是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九月,他受萧何、曹参等推举,聚兵三千人在沛县竖起反秦的大旗时,卜得《临卦》,明白了像自己这样一个“不学无术”的人要想当上皇帝,就必须善于“将将”。
《临卦》下兑、上坤,兑为泽、为水,坤为地、为土,两者结合,正是居高临下,君临臣子之象。象辞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意思是说,在上位者必须要爱护、包容百姓,要用教化的方式来治理天下。这一点,在刘邦与韩信之间,表现得最突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