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第41节

作者: 枉了冲冠发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他读书多,著述也多,在四十七岁去世前,就已经著作等身,著有《孝德传》三十卷等。他不仅博通经史,而且善于卜筮,著有《筮经》十二卷。他既是作家,又是藏书家,还是学问家。除了著书立说之外,梁元帝还利用“职务”之便,广罗遍搜天下典籍,共得图书十四万卷,堪称皇家私人藏书第一。所以,梁元帝是一位大学问家、大占卜师,然而,却不是一位好皇帝。

  当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一个有学问而又干不好本职工作的人时,一定不要被他满腹经纶的虚假光环给欺骗了。如果这样,直到最后他把一切都搞得一团糟时,我们还有可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日期:2010-06-29 08:44:29

  萃卦:聚集人心——解答一道最让头疼的难题
  六十四卦中,有不少都是讲的归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殷商时文王与纣所争的,不外人心:人心向我,神庇护我,如此便无往不利。
  《萃卦》坤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并为坤,坤为地。泽居地上,即水在地上聚集成泽,滋润万物。彖辞是这样说的:“萃,聚也,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顺天命也,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很显然,萃就是讲汇萃聚集的卦——用美德正道聚集人心,则必然天下汇聚,顺利亨通。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是一位易学大家,他写过一本《冰鉴》,内容是关于相人识人的。据《清史稿》记载,曾国藩六岁入塾读书,八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十四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考取了秀才,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殿试考中了同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由此可见,曾国藩对《易经》是颇有心得的,因而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能成为中国近代军阀的鼻祖。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六月,曾国藩被朝廷派往江西担任乡试主考官,并获准考试结束后可回乡探亲。当他行至安徽太和县小池驿时,接到了母亲江氏已于一个多月前去世的消息。于是,曾国藩立即换服奔丧,由九江改道西上回乡守制。行至武汉,得知太平军正猛攻长沙,他又从岳州(今湖南岳阳)上船改走旱路,取道湘阴、宁乡,回到了故里。近一个月的颠簸劳顿,让在书房中度过了半生的曾国藩对战乱有了切身感受。

  太平天国席卷半个中国,清政府靠不住腐朽的八旗、绿营官兵,只得寄希望于地方武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丁忧在老家的曾国藩接到一份清廷让其帮办湖南团练的谕旨。在好友郭嵩焘和湖南巡抚张亮基的支持下,曾国藩将湖南各地的团练齐聚长沙,改为官勇,统一管理,完成了“募勇成军”的第一步设想。然后,曾国藩一反古代兵家论将、选将之法,大量提拔书生为将,并在初创陆师之后,又通过购买民船、自造战船、购置洋炮等方式,最终建立起了一支在技术与装备上大大超过太平军的内河水师。然而,战争是残酷的,曾国藩组建湘军之路异常艰辛,面对内外交困,曾国藩甚至两次自杀,多次留下遗嘱。但是,曾国藩“挺”了过来,直至历经两年之久的安庆战役以太平军的彻底失败而结束。

  从此,深得君心民心的曾国藩位极人臣。
  曾国藩一生最大的转机,就是组建了湘军。而组建湘军的过程,便是一个萃聚的过程——萃聚军队、萃聚人心。军队给曾国藩带来的,是荣誉;人心给曾国藩带来的,是英名。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之前,曾国藩是一介儒生,手无缚鸡之力,没有带过一个兵。从咸丰三年开始,水逐渐聚成泽,在萃聚的过程中,曾国藩拥有了控制一个帝国命运的能力。那个时代的进士很多,为什么唯有曾国藩能做到这一点?问这个问题,就如同问“那个时代的儒生很多,为什么只有曾国藩能写出来《冰鉴》”?答案就是,曾国藩与其他人相比,少了一份私欲、多了一份道义。无论后人如何褒贬曾国藩,都不能否认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一切道义的制高点,就是忠君。曾国藩能成为“外王内圣”,就因为他的绝对忠诚和不遗余力。而这一点,就是美德正道,就是他能够完成组建湘军的萃聚过程的根本原因。

  美德正道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但任何时代,却惟有用美德正道聚集人心,才可能天下汇聚,顺利亨通。

日期:2010-06-29 11:59:21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易经系传》
  先生笑而谓曰:"如说,古哲所谓一付棺材,两个死汉也。惑哉!惑哉!记曰:"智不囿物,贤不拘方。"逻辑者,论理学之别名也。轫于西方希腊哲人时代,当我土周之中叶,原文逻辑,意盖指为合理之思想与语言矣。明季李之藻译为"名理探",清季严几道译为"名学",有税务司者,又译为"辩学"。"论理学",日本之译也。今曰"逻辑",音译也。如佛经"般若"译智能,而义不能尽,仍存"般若"之名也。极其大,究其小,融其中,不外语言、思想之合理化。我此胜义,非语言能诠、意识能缘,纵合其辙,不为益﹔反其轨,讵曰害?如明暗之于太空,明者自明,暗者自暗,于空何有?

  "必曰合逻辑,未轫此名此义前,实无逻辑,必曰不合逻辑,既轫既立此名此义后,实需实宜有此一学。不然,逻辑之名,宁轮至今?就立此学之场而言,宇宙之大,科哲凡圣等学之宏,欲研讨之,无不适用此学。就破此学之场而言,宇宙之大,科哲凡圣等学之宏,无一可适用此学。何也?诸名无常,皆是假立。非真非实,非至矣。
  "然则至实至真至至,伊何?曰"中庸"矣。中庸之义,不可以语言诠、意识缘,在前悬说章已罄。中庸之名,姑待后文释名章而演。今以约而言,方便而谈。中者,体也﹔庸者,用也。遍凡圣、罄空有之学,即事即理,不越体用。体者,显用之理﹔用者,明体之物。无体不显用,无用不明体也。即无理不成物,无物不显理也。西方之学,多由用而归体,故拘于物﹔东土之言,多明体而及用,故囿于理。拘物之弊,每泥条理。所谓"死在句下"者也。囿理之病,失在涣杂。所谓"远乎环中"者也。然此亦法尔如是也。彼由用而反体,舍此物之理,此物之理谓条理井然也,则胜行何起?此由体而起用,舍此理之物,此理之物,即涣杂不拘也,则蹄筌何忘?故曰西门东门,皆可入城。又曰铁器火器,都能杀贼。城也者,喻中庸之大道也。贼也者,权执西执东之妄计也。东门之人谓西门之人曰:"必东门入而后及城。"亦犹西门之人谓东门人曰:"必西门入而后达城。"其惑一也。持铁器者遇贼时必曰:"火器杀贼为利。"于是舍铁器而别觅火器,而贼鮆。亦犹持火器者遇贼时必曰:"铁器杀贼为是。"于是舍火器而别觅铁器,而贼鮆。其惑亦一也。讵知"到头霜夜月,依旧落前溪"邪?

  ————袁焕仙《中庸胜唱》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