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第42节

作者: 枉了冲冠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6-30 08:38:14

  升卦:在合适的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
  《升卦》下巽上坤,坤为地、为顺;巽为木、为逊。大地生长树木,日渐高大成材,喻事业步步高升,前程远大。
  一颗小苗,在适合它生长的土壤里,能长成参天大树。这里面有两个条件:一是木,是树苗;二是土壤,是适合它生长的环境。也就是说内外因都同时具备,所以能成才。

  据《隋书》记载,直到房彦谦任泾阳令时,山东历城房氏家族在两百多年间一直都为官从政:房彦谦的曾祖父是齐郡和平原郡的太守,祖父做过南朝宋的太守,父亲从州主薄起家也做到了郡守的职务。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房彦谦十八岁时就担任了家乡齐郡的主薄,并一直在官府任职。但就是这样一位“世家公子”,却丝毫没有纨绔子弟的恶习,他不仅将所得的俸禄全部拿来抚恤了亲友,还对儿子说:“人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他的儿子就是唐朝首任丞相房玄龄。房玄龄博览经史,十八岁时中进士,后来和杜如晦一起成为秦王李世民最得力的谋士,史称“房谋杜断”。
  祖上留下的最宝贵财产,就是家风。房玄龄虽位高权重,但为官谨慎。唐太宗曾经召集大臣,讨论世袭的事,封房玄龄为宋州刺史和梁国公。唐太宗之所以要封房玄龄为宋州刺史,目的是为了让房玄龄的子弟世袭。但房玄龄觉得自己身为宰相,应为各位大臣作出榜样,不应贪图私利,便上奏唐太宗说:“臣已经担任宰相,现在又封为宋州刺史,这样恐怕会使大臣们争相追逐名利,致使朝政大乱。臣认为不妥,请陛下先罢免臣的刺史职位。” 唐太宗便依了房玄龄的奏折,只封他为梁国公。房玄龄辞掉了宋州刺史之后,朝中大臣纷纷仿效,辞去了能世袭的官职。唐太宗十分感慨地说:“上行下效,朝中大臣今天能有这样的行为,都是玄龄的功劳!”

  后来,房玄龄又被加封为太子少师。他初到东宫见皇太子时,皇太子要拜他。房玄龄慌忙躲避一旁,坚决不受。人们看到当朝宰相如此谦虚恭谨,不由得暗中称赞,都说他是亘古未有的贤相。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房玄龄觉得自己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不宜长期身居高位,多次递交辞呈。唐太宗对他说:“辞让,固然是一种美德。然而国家长久以来都依靠您,如果失去了像您这样的贤相,朕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一般。”

  房玄龄一生素俭清白,清正廉明,政绩卓著,任宰相达十五年之久,始终深得李世民信任。
  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小问题,去咨询心理学家时,他们常常会规劝我们:“循序渐进、因势制宜。”
  循序渐进、因势制宜,说的其实就是《升卦》的含义。
  大家族的文化熏陶和动荡的政局变换,铸就了房彦谦的清正品格和娴熟的从政能力。房彦谦又将这样的家风传给了房玄龄。有了这样深厚的土壤,房玄龄最终成为国之栋梁,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能把孩子培养成国家栋梁,是天下父母的期望,但前程远大的,却未必都一定是栋梁,只要成才,就会步步高升、前途远大,只不过因为资质不同,远大的程度也不同而已。
  《泾野子内篇》中有一篇《西邻教子》,讲的是一个老者如何培育五个孩子的故事:老大憨厚,吃苦耐劳,就让他学种地;老二精明能干,就让他学经商;老三是个盲人,就让他学算卦;老四是个驼背,就让他学织布;老五是个瘸子,就叫他学纺线。结果,五个被世人看不起的孩子都学到了谋生的本领。这说明,无论什么样的小苗,只要种在合适的土壤里,它都会长大成材——也就是说,不同的树木有不同的适合它生长的土壤,只要因势制宜,都是可以成材的;教育子孙也是一样的道理。

日期:2010-07-01 08:27:27

  困卦:首先要做的,就是克制欲望的膨胀
  崔杼去吊唁齐国的一个地方长官,看上了这个长官的遗孀棠姜。为了确定能不能娶棠姜,崔杼特地卜了一卦,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为“遇困之大过。”
  故事的起因是这样的——
  因为崔杼是齐丁公的后代,棠姜是齐桓公的后代,两家都姓姜,按照习俗是不能通婚的。但崔杼不想善罢甘休,认为习俗是人定的,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就又命人卜筮,让神来决定这件事情。
  占卜的结果为坎下兑上的《困卦》,其中第三爻是老阴,阴爻变阳爻,变成了巽下兑上的《大过卦》:《困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十七卦,下坎水,上兑泽,水在泽下,泽枯无水,有困之象,论述的是“君子”、“大人”处于困境及如何摆脱困境。大过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二十八卦,下巽上兑,兑为泽、为悦,巽为木、为顺,泽水淹舟,遂成大错。
  崔杼得了这个卦,请来大夫陈文子。陈文子看了之后,说,这是凶卦,并把其凶险之处细细地讲给崔杼听:内卦是离,中男,即南方的象征,但变爻是六三,于是离变为巽,巽是长女。巽属风,风能吹落一切,吹落果实、吹倒树木、吹跨房屋,所以此女有克夫之象,不可娶,娶则无家可归。
  陈文子的推算结果像一盆冷水,把崔杼浇得浑身冰凉,但棠姜的美色又让他无法死心,于是他找理由给自己辩解说:“棠姜是寡妇,死去的丈夫已经承担了凶险,对我是不会有害处的。”于是,他不听劝阻,执意娶了棠姜。

  因为崔杼对齐庄公有拥立之功,两人的私交一直很好,所以,齐庄公常去崔杼府第。一来二去,齐庄公就利用权势与棠姜私通。因为他是国君,崔杼和棠姜都不能拒绝。但事情越发展越糟糕,到后来,齐庄王不仅到崔杼府中同棠姜鬼混,还一点儿都不把崔杼放在眼里,故意把崔杼的帽子带到宫中,随意赐给大臣。
  崔杼对这件事情非常生气,就装病,然后借着齐庄公来“看望”崔杼、又找棠姜鬼混时,设计将他乱刀砍死。
  杀死齐庄公后,崔杼以夜间误杀为由向国人做了交代,改立庄公的异母弟弟臼为国君,也就是齐景公。齐景公初立,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庆封挑拨崔杼的儿子们争夺做世子的资格,等崔杼的儿子们争斗起来后,他乘机派兵去把崔杼的儿子以及宗族亲属全部杀光,还烧了崔家的房屋住宅。棠姜不了解内情,以为是崔杼派人干的,气得自杀了。此时的崔杼已无家可归,也只好自杀——果然,应了陈文子“无所归也”的断语。

  关于心理困惑,《易经》中多有涉及,细读《困卦》的爻辞,就能有所体味和感悟。李光地在《周易折中》中认为,“困”有不同的情形,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应各不相同。
  欲望是使人心理困惑的一个主要原因。“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欲望就像一颗种子,只要有了合适的土壤,就会迅速膨胀,毁掉一个人之前所构建的所有幸福。
  崔杼拥立庄公为君,受到了庄公的宠信,表面上看起来,两人既是荣辱与共的君臣,又是休戚相关的朋友,关系非常密切,但实际上,他们不过是因为共同的利益才联在一起的,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真情道义可言。所以当两人在满足欲望的过程中不能达成一致时,友谊顷刻间就瓦解了。
  美女之所以是美女,就因为她符合男人普遍的审美观。所以,崔杼眼里的美女,也是齐庄王眼里的美女。于是,齐庄王也爱上了棠姜,不仅经常往崔杼家跑,还一点儿都不把崔杼放在眼里,把崔杼的帽子带到宫中,随意赐给大臣。侍从劝告庄公不可如此,说:“帽子是权力的象征,这样做不妥。”但庄公却毫不在意,嬉笑着说:“崔武子的帽子多得是,能在乎这么一顶吗?”还是把崔杼的帽子赏给了别人。

  到了这个时候,欲望已经不单纯只和美女相关,而涉及到权力和尊严了,于是两个昔日的朋友反目:一个被杀,另一个被迫自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