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悬疑故事———地圆天方》
第23节作者:
地圜天方 孟始飞眯缝着本来就不大的眼睛仔细地观察瓷盒内部,盒内部凹陷处青里现蓝、蓝中带黄,黄中透红、红紫相映,那种不规则的颜色分布已经深深印在脑海里,确实如金鱼在碧波中嬉戏,暗色的S形线条如一条弯曲的鱼线,又如两只鱼钩,等待着池中的金鱼来吞钩。不由得惊呼道:“王重阳诗中描述的一定是这只金璘盒。”
“如果金璘盒中曾装有使王重阳悟道的口诀,从诗词的内容完全可以看出,王重阳第一次见到丘处机时,对他不仅仅是喜爱,一见面就认定他是自己的衣钵传人,因此才会将这首诗赠给他。金璘盒从甘河镇异人处传给王重阳,又由王重阳传给丘处机,这样看来它一定是全真派中不为人知秘密传承的衣钵信物。”伊佳华分析道。
“我想金璘盒中所盛放的不是什么口诀,而是道教的丹药。”孟始飞进一步推测道:“盒中的曲线和外围的轮廓构成的图形如阴阳鱼一般,只是缺少了两只鱼眼,从外观来看,瓷盒十分象两只研钵,但又明显不是为了研磨和捣碎药物而制,扣在一处,如同一只盒子,很有可能曾用于存放道教传说中可使人长生不老的金丹,球状的丹药正好构成了阴阳鱼的鱼眼。”
日期:2010-5-30 0:12:00
伊佳华笑道:“王重阳所创的教法主张佛、道、儒三教平等,三教合一,以《心经》、《道德经》和《孝经》为必修经典,他认为‘儒门释户道相同,三教从来一祖风。’王重阳不但不推崇符箓,经常提到炼就的金丹也不是什么长生不老的丹药,而是内在的修为。他在甘河镇遇师后曾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四旬八上得遭逢,口诀传来便有功;一粒丹砂色愈好,玉华山上现殷红。’可见当时他获得是真修秘诀,通过口诀的修炼出所谓的内丹来。”
孟始飞依旧坚持己见,“这诗与他赠给丘处机的诗完全不同,显而易见,见过金璘盒的人一定会认为那首诗句是描绘金璘盒的,这首诗既提到了口诀又提到了丹砂,看不出金磷盒中装的是口诀还是丹砂,说不定口诀就是炼丹的诀窍。”
伊佳华没有与孟始飞争辩,心中暗自琢磨,如果说金璘盒用于盛放写有口诀的密函的确不像,如果把两只金璘盒倒扣在一处,形成了一个球状的空间,但上下两部分之间没有任何连接。正如孟始飞讲的每只金璘盒都像是一个研磨和捣碎药物的研钵,难道全真派真曾用铅和汞炼过什么仙丹不成?
发现了金璘盒的出处的同时,更多的谜团萦绕在伊佳华的心头,如果金璘盒是全真派的衣钵信物,丘处机又将它传给了谁呢?金璘盒为何会一只流落到海外,而另一只又无缘无故地出现在自己的包中呢?如果说金璘盒巧夺天工,变幻莫测,这之中又藏有什么样的秘密呢?如果金璘盒与地圆天方有关,通过它是否可以找到地圆天方的下落呢?
对于产生的更多的疑问,三人决定继续深入研究下去。终南山距西安不远,很快他们便一致同意,去终南山寻访那位对金璘盒略知一二的蓬湖道长。
日期:2010-5-30 14:09:00
终南山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山中有众多道教名胜。孟始飞将他们带到山间一个不十分显眼的道观门前,山门外看上去冷冷清清,见到佳华和艾文的异样神情,他连忙解释道:“终南山属于秦岭山脉,由多座山峰组成,吴局长讲的陇栖观就是这里,不会有错。”
进入道观的正殿之中,三尊塑像映入眼帘,均为三米多高的坐像,伊佳华认出这些塑像是道教三清祖师——原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三尊塑像高大伟岸、庄严肃穆,昏暗的殿堂因年代久远而色彩暗淡,更增添了神秘色彩。这三位天尊同为三清胜境中的尊神,三清源于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三一哲学思想,一分为三,三合为一。
通过向观中道士询问,他们得知蓬湖道长果然就在观中。听说有访客,蓬湖道长很快出来热情相迎。蓬湖道长看上去已过中年,皮肤黝黑,脸上泛出红润,浓眉宽额,目光炯炯,清澈有神,眉宇间自然流露出道古仙风。
寒暄了几句,他们发觉蓬湖道长给人的感觉十分和善。孟始飞向他直接讲明来意,拿出青瓷洗的照片,请蓬湖道长帮助确认。由于博物馆丢失的文物至今下落不明,为了不引起外人的怀疑,他没有提及伊佳华手中的那只瓷盒。
蓬湖道长看了看青瓷洗的图片,说道:“一个月前曾有文物局的人拿着同样的图片找到我,虽看上去有些眼熟,但我不记得见过这样的瓷器。”
孟始飞则称图片上的瓷器应该就是金璘盒,希望蓬湖道长能多提供些关于金璘盒的情况。
听到金璘盒的名字,蓬湖道长不住地打量着这三个年轻人,想了想才说道:“很多年以前我的确与人谈论过金璘盒,那时年轻气盛,见有人在陇栖观中大谈法门寺发现的大量无价之宝,心中嫉妒,于是口出狂言,实在是修为甚浅的表现,没想到现在还有人记得。实际上我只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见过金璘盒,当时也并未仔细留意金璘盒的模样。”
日期:2010-5-30 14:10:00
孟始飞追问道:“道长能否讲讲您是如何得知金璘盒是一件非同一般的物品的呢?”
蓬湖捋了捋胡须,“十多年以前我刚开始修道时,经常外出云游。有一次在太行山一片荒芜的山岭中迷了路,两天都没有走出来,幸亏得到一位老者的救助,老者自称百灵老翁,在山中隐居多年,自己在山坡间开垦了少许田地,自给自足,为得是不给任何人添麻烦。我见老者年事已高,于是决定停留一段时间,帮助老者耕种田地以报答救助之恩。在与老者的接触与交谈中,我发现这位老前辈非佛非道,却博通三藏,游戏神通,佛、道、医、易、武无不精通,堪称当今之世难得的有真修实证的得道之人。根据我后来多年在外寻访的经历判断,这样的前辈高人恐怕再难找出第二个了。当时见到老人高不可测,我也借机诚心诚意地向百灵老前辈求教。”说到这里,蓬湖眼中流露出无限敬佩与感慨的神情。
勾艾文和孟始飞听得入神,伊佳华觉得蓬湖描述的这位老人虽然奇特,如果说高到这种地步,很难令他接受,却不好直接反驳,只听蓬湖继续道:“当得知我是全真教的门下,百灵老翁却说全真弟子都没有得到真传,不仅现在如此,就连历代掌教大都没能参透全真教祖师的心法。我自然十分诧异,一直以来都有‘全真半天下’的说法,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之中,大多都能找到全真弟子修道的足迹,可见影响之大,一时无法领悟,再三请求百灵老翁予以明示。后来偶然在百灵老翁处见到了金璘盒,向他询问才得知这是全真祖师创教时留下的信物。我当时认定这位老者一定是全真派的正宗传人,当下就想拜百灵老翁为师,但老翁执意不肯,对我拜师的请求无动于衷。还没容我仔细端详,老翁已将金璘盒收了起来。据他讲,金璘盒的很多传人都曾极力探寻金璘盒中隐藏的秘密,耽误修行,因此他不打算再将金璘盒传下去。我觉得十分可惜,却没有办法。回到陇栖观后,向我的师傅提及了此事,我师傅完全不能赞同百灵老翁的说法,全真派历来传承有序,得道之人辈出。只有金璘盒的传人才是全真派正宗传人的说法根本说不通,责备我不能完全听信百灵老翁之言,这才使我对百灵老翁的说法将信将疑。”
日期:2010-5-30 14:12:00
伊佳华心中暗自琢磨,难到自己得到的这只金璘盒与百灵老翁有关?既然百灵老翁多年前已经决定不把金璘盒传下去,它又怎么会到自己的手中,难道百灵老翁将它随意地丢弃在石洞中?再想想包裹金璘盒的棉布上那首写上去不久的诗,越发觉得想不通。对这位神秘的百灵老翁实在难以揣摩,能得到金璘盒,他的心中美滋滋的,不由自主地赞叹道:“道教老君以无德心传人,今则无灭,道存文字,却常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有无相生,绵绵若存,无边无际。全真派祖师以金丹授人,口传心授,却不妄传非人,惟道是从,道法自然……”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