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悬疑故事———地圆天方》
第47节作者:
地圜天方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十六日,太史令李淳风刻铭文于洞中的石块上,感叹古代的书籍不容易保存,后代的人传下去无法弄清事情的真相。
日期:2010-7-1 13:21:00
译完这段文言文,伊佳华更是难以平静,他原来推测过乾凌洞中曾保存过的物品与春秋时代的老子有关,乾凌洞铭的发现正好印证了这种推测。但是,千百年来一直都有人假借老子或前人之名,乾凌洞铭是否为后人伪造成了困扰他的最主要的问题。勾艾文也有同样的疑惑,“你说这篇‘乾凌洞铭’会不会是后人伪造的?”如果石碑存在,借助现代的检测设备,比较容易推断年代,辨别真伪,若想从后世的拓片认定石刻是否是唐代留下的几乎不太可能。
琢磨了许久,伊佳华终于开口道:“虽然唐代的很多书文都是后世之人编纂的,但这篇铭文一定不是伪造的。”
勾艾文不解地问:“你为何能如此肯定?”
伊佳华分析道,“首先,唐太宗的诗词可以证明这一点,当我们确定天海为乳海也就是赛里木湖时,曾注意过唐太宗的诗词《执契静三边》,诗中的‘圆盖归天壤,方舆入地荒’,从表面上看描述的是天圆地方的传统观点,与地圆天方有所不同。现在看来龟甲大致为圆形,上面又刻着天符,正是圆盖归天壤;石洞方方正正,正是方舆入地荒。唐太宗的这两句诗,分明就是在暗示显圆行竞埋藏在赛里木湖山中的石洞。”
顿了顿,他又说道:“另外,武则天还有一首诗词与乾凌洞铭记录的事件有关,结合新旧唐书中的记载,完全可以证明这篇铭文为李淳风所作。而且我们可以推断出武则天之所以能顺利称帝,改唐为周,与显圆行竟的发现有很大的关系。”
勾艾文呆呆地望着伊佳华,想不出武则天的哪首诗词与此有关,更想不出她的哪首诗词可以揭开她称帝之谜。
日期:2010-7-2 11:11:00
伊佳华首先讲述了一件发生在唐代的著名历史事件,据《新唐书》记载,垂拱四年,即公元688年,武承嗣让人在一块白色的卵石上刻了“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字,并使其变得古雅别致,如天外之物,然后放入洛河边的一个小潭内。几天后,派人涝出,宣称发现“洛书”,以此作为帝王德高功大,治国有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武则天命其石曰“宝图”,亲拜洛水,受宝图,御明堂,朝群臣。后将宝图更名为“天受圣图”,洛水为永昌洛水,小潭曰“圣图泉”,改嵩山为神岳。
“既然这是被人伪造的洛书,能说明什么呢?”
“武则天命人筑拜洛坛于‘圣图泉’北,在那里举行了隆重的拜洛受图活动,天子率太子、群臣、蛮夷以次列,大陈珍禽、奇兽、贡物、卤薄坛下,可以说盛况空前。河出图,洛出书,是只有在贤明帝王的统治时期,才出的祥瑞之象。自古以来,史学家一直都认为,这一活动是武则天在彰显自己与远古的帝王同样贤德,为自己不久后登基称帝所作的准备。现在看来这之中大有玄机。”
“玄机何在?”
“洛出天符,显然是伪造的,但武则天却举行了如此隆重的拜洛受图活动,昭告世人。当时的天子、太子、群臣甚至蛮夷却没有任何异议,这不能不使人感到疑惑。我推测武则天拜洛受图是假,拜祭显圆行竞是真。显圆行竞是老子留下的,老子又被认为是当时皇室的先祖,因此上到天子下到群臣谁都说不出话来,只得同她共同拜祭。”
“这样的推测虽然合理,却没有任何证据。”
伊佳华笑道:“武则天亲撰了《大飨拜洛乐》用于此次拜祭活动,在‘致和’中有这样的诗句:‘神功不测兮运阴阳,包藏万宇兮运八荒;天符既出兮帝业昌,愿临明祀兮降祯祥。’足以看出她对拜祭的重视。但真正的玄机暗藏在这组诗词中第一首‘昭和’之中:
九玄眷命,
三圣基隆;
奉成先旨,
明台毕功。
宗祀展教,
冀表深衷;
永昌帝业,
式播淳风。”
日期:2010-7-2 11:12:00
听到最后一句,勾艾文不禁重复道:“永昌帝业,式播淳风。太不可思议了。”想到武则天所作的《曳鼎歌》中出现过“隆基”和“上玄”两个她后世子孙的名字,见到这首诗词中的“淳风”两字立刻使勾艾文想到了当时的大臣李淳风。
“这两句表面上是在说帝国大业永远昌盛,以淳朴的风气为榜样加以推广,但武则天造天枢,铸九鼎,建明堂,大兴土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怎么能说是在推行淳朴的社会风气呢?那一年的年号被改为了永昌,后面又出现了淳风,我推测武则天一定是在暗指李淳风,‘式播淳风’是指传播先帝时李淳风在乾凌洞中的发现。如果她将显圆行竞的秘密公之于世,一定会动摇唐代皇室的统治。显而易见,武则天拜洛受图是假,显圆行竞上的符号与河图洛书相近,她大搞拜祭活动是在暗示显圆行竞的存在。她的这首诗词,是在震慑当时没有实权的天子,并警告那些了解显圆行竞存在的重要大臣,为自己不久的登基做准备。在她当了皇帝建立周朝之后,武承嗣又建议武则天将周文王奉为自己的祖先,老子在周朝时只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这样一来,武氏血统明显要比原来唐代皇帝李氏血统高贵。这些都可以说与几十年前发现老子在乾凌洞中留下的显圆行竞有关。武则天作这首诗时,已经是唐代的第五任皇帝,因此诗中前面提到的三圣并不是唐代的帝王,而是指尧舜禹三位远古的圣人,显圆行竞应该与这三圣有关。”
伊佳华笑着继续道:“还有一首诗词同样印证了我的这种推论,十年后武则天铸造了九鼎,并为此作了《曳鼎歌》,在‘上玄降鉴,方建隆基’这两句诗中,隐藏着多重含义。上玄为天,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被当时尊为太上玄元皇帝的老子。鉴除了有明辨的意义,镜子和一种用于盛放物品的盆状容器同样被称为鉴,鉴在汉语中最古老的用法是指盛水或盛冰用的盆,形状与龟甲十分相近,她分明是在暗指刻在龟甲上的显圆行竟,这两句诗隐藏的另一种含义是:发现了春秋时老子留在天海乾凌洞中的显圆行竟,才使她建立了昌盛的帝国。由此也可以看出,这篇乾凌洞铭一定不是后人伪造的。”
日期:2010-7-3 12:34:00
伊佳华对武则天之的推论,不见任何正史典籍记载,但武则天的诗词中分明暗藏着这样的含义,勾艾文不禁暗自感叹,正如铭文中最后说的那样,叹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也!
伊佳华道:“从乾凌洞铭的铭文中我们至少已获得了这样一些信息:第一,乾凌洞中曾存放有大量的古代书籍,主要是周公时代的一些竹简,其中还有九片被称为显圆行竟的龟甲;第二,从铭文中描述的位置来看,乾凌洞铭提到的乾凌洞就是我们去过的石洞;第三,这些古籍是春秋时的老子在西去归隐的途中留下的,在唐代时被发现,李淳风于公元649年奉唐太宗之命前去察看,确定这些古籍的来历;第四,李淳风奉唐太宗之命又将这些龟甲埋藏回了原处,至于那些竹简可能已溃烂不堪,无法保存,令他感叹不已;第五,李淳风看到老子对显圆行竟的描述后,认为这是一部从远古流传下来的高深莫测的经典,堪称万经之始,道德之祖。”
“咱们看看从这些信息中可以得出哪些推论。”伊佳华继续道:“先说第一条,李淳风为道家的著名人物,曾写出了预言十分灵验的千古奇书《推背图》,虽然很多人认为《推背图》为后人所著的伪书,但足可以看出他对当时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从他所作的铭文中的‘多为周公旦册,其文漫灭,独其为文有可识者记于心’来看,他一定是受了周公竹简的影响,才领悟了《周易》的精髓。”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