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古典诗词》
第25节

作者: 阳台一隅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司马懿眯起眼:“不”
  ... ...
  何晏手脚颤抖:“难道还有我吗?”
  司马懿慢慢地说:“是”
  何晏瘫软在地。

  其实何晏早有思想准备,在这次对话前的10多天,在他拼命揪曹爽同党时,就有这种预感,在忐忑不安中早就写下了这首诗。
  当何晏与曹爽同党一同站在刑场上时,他有怎样的感想?
  司马懿这事办得绝对不地道,他的名声不好是有原因的。
  ==============================
  虽然是养子,但曹操特别喜欢何晏,想让何晏改姓曹,当时仅7岁的何晏,画了一个方圈,站在里面说:“这是我们何家的房子。”(何氏之庐也。)

  曹操打住了这个念头,何晏仍然姓何。
  ==============================
  曹丕讨厌何晏,常叫他“假子”。
  ==============================
  何晏肤色不是一般的白,魏明帝曹睿怀疑他涂粉,一次,在大夏天,让何晏吃热汤饼,何晏没办法,只得从命,吃得满脸是汗,曹睿瞪大双眼,就想看他擦汗后的模样,没想到的是,擦汗后,脸不但还是那样白,而且还白中泛红,更好看了,何晏起身,笑了笑走了。
  ==============================
  何晏当时服一种叫“五石散”的药物,该药由张仲景发明。
  这种药不但能治病,还能使人“神明开朗”,当时很多玄学名士都吃。

  现代研究表明,这种药还有壮阳效果,副作用挺大。
  ==============================
  何晏被抓起来后,要灭三族,其夫人带着孩子找司马懿求情,要求放过这孩子,司马懿点头答应了。
  司马懿很少有心软的时候。
  ==============================

  正始时期的“玄学家”,第一阶段为何晏、王弼等,第二阶段由阮籍、嵇康等领衔。
  如果没有阮籍、嵇康,“魏晋玄学”的名头不会这么响。
  “玄学”在何晏身上表现得有点不着调。
  ==============================
  “玄学家”的清谈对后世影响极大,晋朝尤为明显。

  ==============================
  何晏的夫人是金乡公主,是何晏同母异父的妹妹。
  ==============================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为“比兴”,更确切地说是“比有中兴”。
  整首诗用“比”,并没有直说自己,而“比”中又用了“兴”。

  ==============================
  何晏好“老庄”,但没有“老庄”的行为,仍游离于世俗间,是典型的“说到做不到”。
  ==============================
  虽然不屑何晏的作派,但他这首诗还是有水平的。
  稍微有点五言律诗的味道。

日期:2009-11-27 19:50:40

  第28首
  咏怀诗
  阮籍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
  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注释]

  颜色改平常:脸色变得不正常,形容忧虑和恐惧造成的外部脸色变化。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胸中就像揣着滚烫的水和烈火,所以常常表现出脸色和精神这两方面的变化。
  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人世间的变化无法预测,自己的智谋难以应付。饶:多的意思。
  魂气随风飘:形容随时会死。
  [写作背景]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阮籍是阮瑀的儿子。
  说阮籍之前,先说他的父亲阮瑀。
  阮瑀,字元瑜,陈留尉氏人(今河南开封),世代为官,曾求学于大名鼎鼎的文学家、音乐家蔡邕,所以阮瑀不但有文采,琴艺也上乘,阮籍深得其传。
  曹操爱才,早闻阮瑀大名,就想征召入府,哪知阮瑀并不感冒,这出乎曹操意外,于是再征,还不感冒,征了好几次,阮瑀始终不感冒,为了断绝曹操的心思,阮瑀竟然跑到了山里躲了起来,过上了隐居生活。

  曹操真是爱才,真是舍不得阮瑀,使了一个不太地道的方法:放火烧山,漫山遍野的熊熊烈火最终使阮瑀的腿稍微软了一下,满面熏黑的阮瑀走了出来,曹操笑了。
  入府后,阮瑀心里有疙瘩,不太情愿,忧忧郁郁的,曹操心里也明白。
  在一次宴会上,别人都欢天喜地,只有阮瑀沉默寡言,低头不语,曹操看在眼里,计上心头,想刺激一下阮瑀,就让他到乐队那边去,和乐工们座在一起,这在当时,阮瑀觉得很没面子。
  好在阮瑀及时调整了心态,既然已经座在了这边,那就索性演了一个节目,要知道阮瑀的琴弹得相当好,自演自唱,歌词如下:
  弈弈天门开,大魏应期运。
  青盖巡九州,在西东人怨。

  士为知已死,女为悦者玩。
  恩义苟敷畅,他人焉能乱。
  这首歌有点歌功颂德的味道。曹操终于开怀大笑,抹平了2人之间的隔阂。
  阮瑀的华丽转身之后,成为了曹操的心腹,很多军中文书都是由陈琳和阮瑀完成。
  曹家与阮家的关系日见亲密。

  阮瑀死时,当时已为世子的曹丕还专门跑去慰问,并写了一首诗《寡妇诗》。(前面的帖子说过这首诗)
  当时阮瑀为什么不应召?
  那时曹操已大权在握,在一些人眼里已经“篡汉”,做为儒家的忠实弟子,阮瑀是不屑的,孔融与曹操过不去,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好在了解曹操后,感觉这人还不错,阮瑀也就没有了太多的遗憾和倔强。
  除了孔融,“建安七子”中的其它6人与曹操的关系都较融洽。
  可惜阮瑀英年早逝,终年47岁,当时阮籍3岁。

  受家庭熏陶,阮籍自然从小学习儒家经文,希望长大后也像他父亲一样,在朝为官。
  建安25年(公元220),汉献帝“禅让”,曹丕当了皇帝,那年阮籍11岁。
  11岁的阮籍可能还不懂政治,继续读书,期间可能接触了《老子》、《庄子》。
  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史称魏明帝。
  公元239年,曹睿病逝,其养子曹芳继位,年号为正始,此时阮籍30岁,之前一直没有入朝为官。

  曹睿临终嘱托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
  曹爽的父亲是曹真,曹真是曹操的养子,曾辅佐曹丕和曹睿。
  曹芳继位后,曹爽和司马懿开始关系还比较融洽,主要是司马懿懂隐忍,一直谦让曹爽,终归人家曹爽是自家人,曹爽为了独权,将司马懿明升暗降为“太傅”,司马懿也没有太大的运作,忍了。
  司马懿绝非等闲之辈,在积蓄力量,等待机会,是“螳螂扑蝉”后面的黄雀,暗中较劲。
  官为太尉的蒋济听说阮籍有才,征召阮籍入府为官,当时的政治局势并不明朗,小心谨慎的阮籍心里没底,不想应召,为了不给蒋济轻狂的印象,将不应召的理由写成一封信,并亲自送到蒋府,以示尊敬。

  不应召的理由大致如下:
  1.自己草民一个,只想种地。
  2.身体不好,无法胜任。
  3.自己行为放任,不懂朝庭规矩。
  4.德行不高,能力有限。

  同时在信中还大加恭维蒋济,以免除心里隔阂,尽量做到万无一失,将信送到蒋府后,阮籍转身就走,回了家。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