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古典诗词》
第26节

作者: 阳台一隅
收藏本书TXT下载
  蒋济看到信后,以为阮籍是谦虚,便叫人请阮籍入府面谈,没想到这时阮籍已经走了,蒋济大恕,太不给面子,责令下属必须让阮籍应召过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无奈的阮籍做了蒋济的一个官。此时阮籍大概33岁。
  干了一段时间,感觉政局难料,以生病为由,辞官回家。
  阮籍39岁时,又不得己应召,官拜参军。
  时间不长,又以身体为由,再次归乡种地,阮籍是心仪曹氏的,但曹爽的所作所为太令他失望。
  曹爽越来越放肆无度,骄横拨扈,招摇过街,司马懿是老江湖,装病回家,给他尽情表演的机会,曹爽不知是计,一权独揽,更加肆无忌惮,曹爽不妥之处如下:

  1.广置田产,这是贪官本色。
  2.将宫中物品拿回家中,这是大禁。
  3.将先帝嫔妃据为己有,这是大逆不道。
  4.自己出门的气派好像皇帝,这是示威天下。
  5.盲目出兵伐蜀,劳民伤财,而且惨败,这是自不量力。
  整个朝庭乌烟瘴气,曹爽难辞其咎,老谋深算的司马懿静观其变。

  果然,曹爽民怨太大,司马懿抓住机会,灭了曹爽三族,铲除异己,当时牵连好多人,司马懿杀气太重,朝庭大权自然回到司马懿家族。当时人人自恐。
  司马懿真阴,下手真狠,政治斗争的终结就是消灭肉体,很多政治家的惯用。
  司马懿不愧“忍者神龟”称号。
  ~~待续第28首 咏怀诗 (中)~~

日期:2009-11-28 19:33:36

  第28首咏怀诗(中)
  不得不佩服阮籍的冷静和智慧,早早跳出了这个是非圈。
  在家闲赋期间,阮籍先认识了了山涛,山涛又给阮籍引见了居住在山阳的嵇康,后来又加盟了4人。
  嵇康住所前有一片竹林,这7人常常在竹林聚会,“竹林七贤”形成。
  政治局势的险恶,使他们不愿入朝为官,整天饮酒赋诗,谈玄说道,貌似快乐,实则悲苦。

  曹爽死后,阮籍又应召司马懿,从事中郎职,没办法,当时阮籍的名气太大,面对司马懿的阴毒,只能就范。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接任,公元251年,阮籍不得己又供职尚书事。此时阮籍42岁。
  公元254年,当时的皇帝曹芳实在无法忍受司马家族的专权,带着一帮小喽罗去与司马师决斗,结果被杀死,此时,强大的司马师并没有取而代之,而是另立曹髦为帝,敢杀死皇帝绝对是天大的事,司马师怎么也有点说不过去,最后拿几个待卫祭奠。
  这件事更使每一位官员诚慌诚恐,阮籍自然深有感触。
  司马师为了挽回政治上的失信,疯狂笼络人心,竟将早已大名鼎鼎的阮籍封侯,以示天下,无形中阮籍做了一次司马师的小白鼠。

  阮籍的内心深处是倾向于曹氏的,但曹爽的所做所为令他不齿,投靠司马家族更是从心里不情愿,可是司马氏的手段太狠,不应召小命难保,彷徨苦闷。
  封了侯的阮籍后来又任散骑常侍,这个官职是在皇帝身边的闲职,这让阮籍左右为难,如果偏向皇帝,会引起司马家族的仇视,否则就只能充当司马氏的耳目,这是他绝对不能干的。
  此时司马师己死,由司马昭接任,大脑里充满智慧的阮籍想了一个办法,要求到贫困山区东平去工作,司马昭没有难为阮籍,又一次虎口脱险。
  据说,阮籍是骑驴到东平的,上任后,阮籍只干了一件事,就是拆墙透绿,彰显执政的亲和,十几天后,阮籍再找理由,打道回府,司马昭没办法再任新职。
  “拆墙透绿”,若干年后,竟引发不少人效仿。
  回来后,又作了司马昭的从事中郎。一年以后。也就是公元256年,阮籍再发奇谋,主动请求作步兵校尉。这是个不太重要的官职,即使暴风骤雨,也不会淋湿全身,远离司马家族的权力中心。

  政治夹缝中的阮籍艰难地游刃着,只是内心太苦。
  这个官职任期较长,一直到死。
  阮籍心怀报国之志,但求之无门,在司马家族的高压下,委曲求全。
  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写出了阮籍的苦闷和担忧。
  中国古代从来不缺爱国者,缺乏得是环境。
  ============================================

  阮籍共写了82首《咏怀诗》,而且都是五言。
  这82首诗准确地描绘了作者成年后人生的心旅历程。
  ============================================
  司马懿不是一个全面的政治家,阴气太重。
  一个全面的政治家应该熟练掌握阴谋和阳谋的运用技巧。
  曹操的谈笑风声,登高必赋,在与手下的拍拍打打中完成心灵的沟通。

  阳谋的不足,会给人一种阴森的寒冷,而这种阴森的寒冷有时会加重成见,进而引发对立。
  过分的对立,又使政治家的阴狠不断毒发。
  司马懿缺少一种人格魅力。
  ~~待续第28首(下)~~

日期:2009-11-30 20:11:57

  第28首 咏怀诗 (下)
  在中国思想史上,“竹林七贤”占有一席之地。
  他们所倡导的“谈玄清议”对后人影响极大。
  ============================================
  本人粗略地读过2遍《论语》。
  在国家的社会形态方面,孔子希望建立一个秩序,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也。

  孔子承认天(老天爷),它代表一种规律,代表一种高高在上的威严和力量,有点类似《老子》中的“道”。但好像没有强调这个“天”与人的普通联系。只是让人们遵守这个“规律”,而这个规律的内容就是孔子的言论和主张。
  到了西汉的董仲舒,将孔子的理论加以修整,将“天”的作用夸大(有人认为是篡改),明确地把天“人性化”,提出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观点。认为“天”与人有着更多的联系,一国之君是神授的,无人可以更改,虚化了人民的力量,维护了君王的权益。
  反对君王,会受到“天”的惩罚,汉武帝暗暗得意。
  自此,儒士们各个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已任,忠心仕君为天职。勤勤恳恳,唯皇帝马首是瞻。
  延续了几百年后,这种情结已根深蒂固。

  如果说孔子思想玉有瑕疵,那么董仲舒的就些脏了。
  ============================================
  到了魏国后期,也就是正始年间(曹芳执政),这种禁固被打破,儒士们心灵的天平发生了倾斜,儒学遭遇严峻挑战。
  1.东汉后期的皇帝们都是傀儡,成了臣子的掌中之物,君威何在?“神”在何处?
  2.黄巾大起义严重倾斜了统治阶级的大厦,并非不可动摇。

  3.张衡在天文方面的研究为人们认识“天”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董仲舒力捧的一些“天象”实际属于自然现象。
  4.张仲景的《伤寒论》,从阴阳入学,更科学地解释了人的很多生理疾病现象,“神的惩罚”无根无据。
  5.曹操崇尚法家,儒家没有了上层的支持,“唯才是举”打破了门弟观众,儒家并非国家之必须。
  6.曹丕所谓的“篡汉”,让儒学家们大跌眼镜,让世人觉得儒家思想已被没落,曹丕更视“儒家”为旁物。
  7.上层显赫人物的自我标榜,以曹爽、何晏为首,“俘华”、“由性”成为他们的代名词,更多地强调“人性”。儒家的很多规矩变得腐朽。
  8.面对当时司马家族的高压政治,人们敢恕不敢言,在极度沮丧时自然会想起《老子》、《庄子》,“谈玄说道”成了人们发泄的重要方式。

  ... ...
  总之,人们不太相信儒家思想了,心灵空虚,信仰危机,人们的行为自然怪诞,《老子》、《庄子》中的“玄”成为那时人们的唯一选择。很多人当时都成了“叛逆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