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出身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受到了较好的教育,从他自己的诗中可理出轮廓:
“五岁诵六甲”,“六甲”是讲道术的一本书。可知李白的启蒙教育不是传统的儒家。
在以读书为主要教育手段的古代,启蒙读物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观察李白几乎看不到儒家的影子。
“十岁观百家”,10岁时博览群书,“百家”应该指各个门类学派。
“十五好剑书”,15岁才开始练剑,有点晚,李白的豪放天下共知,李白的剑术再夸张也排不长名次,基础没打好,嘿嘿。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15岁练剑的同时,开始尝试写作,写赋,有赶超司马相如的气魄。
如果从《诗经》开始读,一直到南北朝,再看李白的诗,就会发现他的确是下了狠功夫,从中吸取了太多的营养。“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可能不假。
青少年时代的李白是个好学生。
戴天山,也叫大康山或大匡山,在现在的四川省江油县。山中有一大明寺,李白年轻时便在大明寺读书。
唐朝的统治者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将老子李耳看做是自家的先祖,顶礼膜拜。道教在唐朝属于“国教”,“开元盛世”时,它也如日中天。
李白在大明寺读书期间,结识了一些山中的道士,与他们来往密切,以后痴迷于“学仙求道”可能与此有关。
这首诗作于此时。当时的李白,还没有走出四川。
[本诗简析]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犬吠水声中:犬吠之声,伴随着淙淙溪水从不远处传来。说明2个问题:能听到犬吠声,反衬出大山的宁静,另一个表明山中有人居住,就是道士。
桃花带露浓:这一句暗示作者的行动时间是早晨,“桃花”衬托出大山环境的优美。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如果前2句描述的是刚进大山时的景色,这2句就是进入深山所见。
树深:树密的意思。
鹿是一种比较敏感的动物,听到声响就会跑。而在树林深处看见了鹿,说明鹿经常到这里来,同时也说明这里平时人少。说明深山古刹的幽静。
正常情况下,古刹是通过鸣钟来报时,到了中午还没听到钟声,作者只能在小溪旁等候。暗示道士出山不在,也暗示自己在此等候的时间比较长。
溪午:最好理解成在小溪旁等到中午。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此时的小李白便观赏大山的景色,进入眼帘的是远景。等了这么长时间,近景都看遍了。
霭:云气。青霭:云雾。
远远望去,高耸山野中的翠竹直插云天,飞泻下来的瀑布挂在碧绿的山峦。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没有人知晓道士去了哪里,倚在松树上发愁。
这首诗最出神的就是最后这句“愁倚两三松”,写得惟妙惟肖。
这首诗是李白20岁以前写的,那时还在大明寺上学,等了好长时间,主人还没回来,这个小青年有点坐不住了,一会靠这棵松树,一会再靠那棵松树,没有耐性嘿。
“愁”字用得也好,这件事在李白眼里算是个大事,令他愁眉不展,不谙世事的一个小青年。他哪里知道,这与他后来所遇到的挫折相比,还叫愁吗?
这1句突出表现了小青年李白的单纯可爱,可以想像他托腮发愁的神态。
这首诗是写李白进山访友不遇,但整首诗写得非常委婉,不论是写景,还是叙事。
这首诗与李白后期的风格有所不同,这里面没有狂傲,没有怨恨,没有委屈。
年轻时的李白挺可爱。
再看一遍: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谢谢阅览。
日期:2010-01-08 20:49:56
第54首
临路歌
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 仲尼亡乎谁为出涕。
[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李亨和李隆基的第16子李磷随驾仓皇西逃,“马嵬坡兵变”后,将士们胆子越来越大,杨贵妃、杨国忠就敢杀,还能太在乎你这个失败皇帝吗?大声地反对李隆基入蜀,原因很简单,蜀是杨国忠的地盘,嫡系众多。
李隆基已没有了昔日的威风,敢恕不敢言,心里没谱,担心步杨国忠后尘,犹豫不定中。
大臣韦谔(e4)提出一个折衷方案,先去扶风(陕西凤翔),然后随机应变。
意见统一后,没想到当地百姓出面阻止,要求皇帝留下来,抵抗叛乱,你是皇帝,你不管我们,谁管我们?
此时的李隆基魂飞天外,早已没有了斗志,保命是当务之急。
留下太子李亨解释安抚。
放走了皇帝这个和尚,就不能再放李亨这座庙,人们抓住最后一点希望,太子李亨想走已经很难。
还得说太子李亨尚存慈念。
百姓的执意,再加上身边的大臣也极力强谏,尤其是李亨的几位儿子表现缴进,太子决定留下来,抵御老爸留下的风险,李隆基知道后,很受感动,流下了几滴泪,拨2000人马供太子调遣,并宣称传位给太子,太子坚决不受。
经过大家分析,太子李亨决定率这2000人马先去朔方(宁夏灵武),因为李亨曾任朔方节度使,地熟,人熟。
李隆基到达扶风时,决定让李磷留下来,抵挡叛军追击,并受命李磷兼任山南、江西、岭南、黔中4方节度使,镇守江陵(湖北江陵)。
现在的李隆基只顾自己。
李磷上任之后,积极准备,招兵纳将,声势浩大。
李亨到达朔方后,稳定压倒一切,衣食住行与百姓无二,一切从简,乱世先争人心。人们看到了希望,李亨威望渐起。
国家不能一日无主,表面上的那个主早已跑了,在一些人眼中已不复存在,太子身边的几位大臣决定让李亨提前上位,再说了,在马嵬坡李隆基早已答应过,名正言顺,皇帝就知道跑,将士们哪里还有气势,这仗怎么打?
太子李亨不同意,不管心里怎么想,反正表面不接受,几个大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掰开了,揉碎了,因为所以不但而且地一番理论之后,李亨当了皇帝,年号至德,这一年是756年。
当了皇帝的李亨首要任务就是平叛,将自己的大儿子李俶(shu4)封为元帅,然后任命文武官员,各路兵马听到李亨继位后,纷纷响应,平叛工作紧张有序进行中。
此时的李磷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具备一定实力,李亨继位后,有人说李磷怀有二心,李亨心里不踏实,想验证这一说法,就下诣让李磷入蜀去见太上皇李隆基,李磷拒不从命,李亨心里明白了。
接下来,李磷有了具体行动,率兵从江陵出发,沿长江而下,声势浩大,竟先动了手,自家人和自家人先打了起来。
为了提高气势,李磷经过浔阳时,知道大名鼎鼎的李白在此,就召入府,李白以为是北上平叛,积极响应,成为幕僚。
李磷很快失败,被杀,同党李白罪责难逃,蹲了大牢,之后被流放夜郎(贵州桐梓县夜郎镇),走到巫山时,正赶上唐军夺回曾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洛阳,国家大赦,李白成为自由身。这一年是公元757年12月。
公元761年,流落在金陵的李白,前去投奔在江苏盱眙(xu1,yi2)县的李光弼,半路得病无奈退回,不得已住在安徽马鞍山市的族叔李阳冰家,后来病情越来越重,弥留之际写下了人生最后这首诗,算作对自己一生的总结,终年62岁。
一代巨星陨落。
[本诗简析]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