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国的阶梯》
第53节

作者: 我是奔哥
收藏本书TXT下载
  辩论差不多持续了25个春秋。在这一过程中,涌现了其他学者的一些“演讲稿”,其中著名的有查尔斯·福特斯(Charles Foster)的《阿拉伯历史地理》(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Arabia)、《荒野中的以色列》(Israel in the Wilderness)和威廉·H·巴雷特(William H. Bartlett)的《在沙漠中跟踪以色列人四十天》(Forty Days in the Desert on the Track of the Israelites)。他们又补充了一些意见,确认了一些事实,提出了一些疑问。在1868年,英国政府也介入了巴勒斯坦探索基金会(Palestine Exploration Fund),派出了完备的远征考察队到西奈。他们的任务除了进行地理测绘外,还要建立真正的“出埃及”路线并确定西奈山的位置。这个团队的领头人是查尔斯·W·威尔逊(Charles W. Wilson)和亨利·斯宾塞·帕姆尔(Henry Spencer Palmer),这个团队中还包括了著名的东方学者和阿拉伯学者爱德华·亨利·帕姆尔(Edward Henry Palmer)教授。

  先前到西奈考察的调查者们去的时间大多是在春天。1868年9月11日,威尔逊-帕姆尔团队从苏伊士出发,并于1869年4月24日返回,他们在那里经过了从初冬到春天的寒冷时节。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遭遇了多山的南部的凛冽寒风带给他们行程的种种困难。像圣卡塔林和马苏这样高一点的山峰,整个冬季都覆盖着积雪,但奇怪的是,当初,在埃及从未见过雪的以色列人在这里待了整整一年,而《圣经》中对于这一点却完全没有提到:既没有提到雪,也没有提到寒冷的天气。

  队长亨利·斯宾塞·帕姆尔向爱德华·亨利·帕姆尔教授提供了他辑录的历史和考古资料集《西奈:遗迹中的古代历史》(Sinai: Ancient History from the Monuments),里面包括了西奈早期的居民、埃及人的出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字母刻录的碑文等文献;后者通过这些资料和证据制定了他们这个团队的考察路线,并找到了他们心中的西奈山。其成果是《〈出埃及记〉中的沙漠》(The Desert of the Exodus)一书。


日期:2010-02-02 15:46:35

  第十一章:难以捉摸的山(续)
  苏伊士运河在开凿的过程中(1859-1869)遭道了许多地形的变化,一个由地理、气候和其他方面的综合研究和考证,决定了这个伟大的工程可能实现。而这些众多的学术方面的考证和研究,证实了一个早期的地理时代的自然裂缝的存在;这个裂缝很可能曾经把北部的地中海和南部的苏伊士湾连通。而那个接缝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后来慢慢合拢了,形成了由一些分散的湖泊组成的水体链。在“出埃及”之前,这些湖泊可能还很大,苏伊士湾的顶端可能还要更加深入内陆一些。

  考古学资料还表明,古代有两条“苏伊士运河”的存在,一条和地中海相通,另一条和苏伊士湾相通。在尼罗河部分河段干涸了的时候,这两条“运河”却还可以航行,并向埃及提供“甘甜”的水用于饮用和灌溉。这就说明了在早期,在埃及的东边确实有一个水障作为边界。
  在1867年,苏伊士运河的工程师们画了一张地峡的南北剖面图(见图116):
  在其中,我们看到了有4个隆起的高地,这些隆起可能在古代也存在,而且可能就是通过水障的通道(见图117):
  通过这些通道,有很多条路线经由西奈半岛将埃及和亚洲连接起来了。但是我们应该弄清一点,那就是,穿过红海并不是蓄意的,而是当法老改变了放他们走的主意的时候,他们才被迫寻找穿过红海的通道;而上帝则指导他们从沙漠往后退,并靠着红海安营扎寨。因此,他们才从那几个通道中的某一个撤离了埃及;但是,究竟是哪一个呢?

  德雷塞(DeLesseps)是当今苏伊士运河的总工程师,他认为以色列人经过的是“C”这个点。其他人,比如奥利维尔·利特(Olivier Ritter)从相同的资料中却总结出是“D”点。在1874年,埃及学家海因里希·卡尔·胡格什(Heinrich Karl Rrugsch)在“东方学家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Orientalists)上发表演讲时,提到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地是在埃及的东北角。因此,据他所言,符合逻辑的通道就是“A”点。

  这个关于北部通道的理论在近一个世纪之前的就有人提出来了,此人就是布鲁格斯(Brugsch)。他对《圣经》地理的研究始于1796年。他理论展示了大量古埃及遗址的真实证据,连其学术对手都称他的成果“杰出而精彩”。
  1883年,艾德伍德·H·那维勒(Edouard H. Naville)通过其著作《比东积货城与出埃及之路》(The Store City of Pithom and the Route of the Exodus)宣布,他在提姆萨湖的西边发现了古城比东(Pithom),一个奴役以色列人的城市。这个发现和其他证据加在一起,证明了以色列人的居所是从提姆萨湖往西而不是往北延伸的。而歌珊地并不是在埃及的最北部,而是和中间的水障相连接。

  H·克尔·特朗布尔(H. Clay Trumbull)之后又在《加低斯·巴尼亚》(Kadesh Barnea)一书中给出了古城疏割(Succoth)是“出埃及”的出发点的说法:那里是一个骆驼队聚集的地方,位于提姆萨湖的西侧,而“B”通道离那里最近;但是他没有选择“B“点,因为《出埃及记》(13:17-18)说:“法老容百姓去的时候,非利士的道路虽近,神却不领他们从那里走,哪怕这样更近……神领着百姓绕道而行,走红海旷野的路。”所以,特朗布尔说以色列人最终走的是“D”线:在法老的追逐下,他们穿过了苏伊士湾顶部的水域。

  在19世纪末期,学者们开始忙着给出最后的答案。萨缪尔·C·巴雷特(Samuel C. Bartlett)在《〈旧约〉前六书的真实性》(The Veracity of the Hexateuch)一书中总结了“南部派”学者们的观点:穿越点在南部,路线也是向着南部的;西奈山就在南部。同样地,另一批“北部派”的学者也纷纷发表了他们的观点,比如鲁道夫·基特尔(Rudolf Kittel)在其著作《〈希伯来书〉的历史》一书(Geschichte der Hebraer)中,朱利叶·豪森(Julius Wellhausen)在《以色列和犹太》(Israel und Judah)一书中,安东·叶尔库 (Anton Jerku )在《以色列人的历史》(Geschichte des Volkes Israel)一书中,都推出了穿越点在北部的理由。

  他们最大的争论之一就是加低斯-巴尼亚,因为以色列人在那里停留的时间最久,而那个地方并不是一个偶然遇到的栖身地,而是“出埃及”之前就想好了的路线。它一直被认为是西奈半岛东北部的两片沃土:艾恩-加低斯(Ain-Kadeis,意为“加低斯之春 ”)和艾恩-卡迪拉特(Ain-Qudeirat)这两片绿洲。根据《申命记》(Deuteronomy),加低斯-巴尼亚离西奈山有11天的路程。像鲁道夫·基特尔一样的学者们就将加低斯-巴尼亚附近的山选为了西奈山。

  在19世纪的最后一年,H·奥辛格(H. Holzinger)在他的著作《出埃及》(Exodus)中提出了一个折中的看法:穿越点就在“C”点;路线的方向是往南的。但是以色列人在有卫戍部队的矿区之前就转入了内陆。他们的路线引向高原上的伊尔-提(el-Tih),也就是“荒野中的游荡者”。之后他们又绕到平坦的中部平原,走向北部的西奈山。


日期:2010-02-04 12:53:55

  第十一章:难以捉摸的山(续)
  在20世纪初期,争论又西奈山本身转移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上:“出埃及”的路线到底是怎么走的?
  第一条是古代的沿海路线,这条路线穿过艾尔-坎塔拉,(elQantara)即“A”点。虽然这条路上有许多沙丘,但是沿途也有许多水井,而且众多的海枣树既提供了遮阴处,又提供了可口的水果。
  第二条路线始于伊斯玛利亚(Ismailiya),即“B”点。这条路线几乎和第一条路线平行,但在它的南部大概30英里,沿途有绵延的小丘。这里的天然泉眼很少,地下水的水位也很深,人工井要往下打到几百英尺才能见到水。即使是一个现代的旅行者开着汽车走在这片地区的高速路上,也会感觉到自己是在沙漠里漫游。
  在最早的时候,军队都喜欢沿海路线,因为有海军的支持;相反,选择更深入内陆的那条路线的人,则是为了避免被巡逻队和海军发现。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安全。

  “C”点可以通往“B”点,也可以通往从“D”点开始的两条路线的入口。在中部平原平坦而坚硬的土地上,几乎没有稍深一些的干涸河道,它们的河床普遍很浅。当冬天的雨季来临时,浅浅的河道就灌满了水,看起来犹如一个个小型湖泊。水很快就流干了 ,但是还是有一些渗入了河床的黏土中;所以,即使在河道干涸的时候,依然可以在下面找到水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