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北部的那条(从“D”点出发的两条线路中北边的那条)路线叫吉迪通道(The Giddi Pass),它穿过了中部平原北部边缘的一些山区,通往别是巴(Beersheba)、希伯伦(Hebron)和耶路撒冷。相对南部的那条路线叫米特拉通道(The Mitla Pass),它的阿拉伯名字Darb el Hajj的意思是“朝圣之路”;早期,穆斯林朝圣者就是从这条路去麦加(Mecca)的。朝圣者们从苏伊士城附近出发,穿过沙漠便走上了米特拉通道;然后他们越过中部平原进入奈赫勒(Nakhl)绿洲(见图118);绿洲上有一个城堡,朝圣者们可以在这里休息然后继续往东南方向到达亚喀巴(Aqaba)港;最后沿着阿拉伯半岛海岸去麦加。
这4条可能的路中,以色列人到底走的是哪条呢?
《圣经》地理专家布鲁格斯在很早以前,就通过其《北部路线报告》(Northern Crossing presentation)展示了他的北部穿越点,之后,涌出现了许多关于《圣经》故事中以色列人所走的路线的讨论,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这一疑问上:“非利士的道路”……“虽然很近”,但上帝没有指引这条近道。《圣经》接下来解释说:“因为上帝说:‘恐怕百姓遇到打仗后悔,就回埃及去。’”据说这条路就是从“A”点开始的沿海路线。
在世纪之交,皇家工程师A·E·海恩斯(A. E. Haynes)研究了西奈的路线和水资源。他发表的《〈出埃及记〉之路线》(The Route of the Exodus)令人印象深刻,显示了很多不仅符合《圣经》原意,也符合先前考察者们实地调研结论的思路。
海恩斯把焦点集中在了“没有被选择的路线”这个相反向度的问题上。他指出,加低斯-巴尼亚位于沿海路线很容易到达的地方,并且被当做是“出埃及”的目标;所以他总结说,西奈山就在去加低斯的路上。
在否认了“A”穿越点路线以后,海恩斯认为比较合适的路线是“B”,因为这条路可以到达西奈山,然后再通往加低斯。但是在埃及人的追赶下,他们可能又被迫通过“C”或“D”路线。中部平原确实是一个一片广阔的荒野。奈赫勒是西奈山附近一个重要的站点。而西奈山可能就在100英里以外,因为这么远的距离正好满足了《圣经》中所说的“11天”的行程。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中部路线(也就是从中部大平原穿过的那条路线)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这些支持者中有一些也同意“靠近加低斯”的理论;其他人则相信以色列人是从奈赫勒南部转向亚喀巴湾的,而不是北部。当在经文和地理上的争论已经让人疲倦的时候,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似乎就是再一次实际地去走一趟。
一个人该怎么样去完全重走“出埃及”之旅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就是答案。大战爆发以后,西奈半岛很快就成为了一个战争舞台,一边是英国军队而另一边是德国和土耳其军队。他们争夺的是苏伊士运河。
土耳其军队以很快的速度就进入了西奈半岛,而英国人也很快从伊尔-阿里什(El-Arish)和奈赫勒撤退了。由于地中海和“沿海路线”都被英军控制住了,土耳其人不能往这两个地方走,所以他们就决定走“B”路线去伊斯玛利亚 ,并用了20000只骆驼来运送装备和给养。
土耳其指挥官泽马尔·巴夏(Djemal Pasha)在《回忆土耳其政治家,1913年至1919年》(Memories of a Turkish Statesman, 1913-1919)一书中说,在西奈沙漠中行军的最大问题就是水源。在旱季,一个25000人的部队要穿越那片荒野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的进攻被打退了。
日期:2010-02-04 13:03:52
第十一章:难以捉摸的山(续)
之后,德国人又从土耳其人那里接手了那个任务。由于他们拥有高度机械化的部队,于是选择穿过中部平原到达苏伊士运河。在水利工程师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干涸河道里面的地下水并沿途挖了许多井。不过他们在1916年的进攻还是失败了。当1917年英国人准备占领苏伊士运河时,他们走了沿海路线。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面,他们占领了耶路撒冷。
英国人A·P·韦弗尔(A. P. Wavell)的回忆录《巴勒斯坦战役》(The Palestine Campaigns)认为,英国最高统帅部估计到了敌人无法在中部平原找到足够的水资源,供5000多人和2500匹骆驼使用。当时,指挥德军西奈战役的是阿多诺·威甘德(Theodor Wiegand)及其上司F·克雷斯·冯·科伊茨斯坦(F. Kress von Kressenstein)。巧的是,他们正好也是“出埃及”线路的业余研究者。他们断言:“格贝尔-马苏山不可能是《圣经》中的西奈山。”他们认为应该是“巨大的格贝尔-雅力克(Gebel Yallek)山”,而这与海恩斯的观点相呼应。很可能,在其他德国学者的建议下,他们认可了“B”线,也就是与马加拉(Maghara)山相对的格贝尔-雅力克山,后者在“B”点的北面。
在一战以后,一个英军部队中的军人成了西奈半岛的总督,他就是C·S·贾维斯(C.S. Jarvis)。长期待在西奈半岛的岁月使得他对半岛十分熟悉。他在他的《西奈的昨天与今天》(Yesterday and Today in Sinai)中也提到了以色列人不肯能从南部穿过西奈半岛,因为对于他们那么一大群人和牲畜来说,要在那片荒野维持一年是不可能的……
在做了更多的解释以后,贾维斯总结到,“出埃及”的大舞台就在西奈半岛的北部。
在接下来的年头里,关于路线的研究最引入注目的是来自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和其他希伯来高等研究机构的学者们。他们将《圣经》和其他经文知识与考古现场调查研究紧密联系,然后发现了一些支持“南方派”的证据。
其中,哈姆·巴尔迪罗玛(Haim Bar-Deroma)虽然接受了一个北方通道的说法,但是他也相信,以色列人后来通过中部平原南下了,他们去了约旦的一座火山。还有三个这方面的著名的学者F·A·泰尔哈伯(F. A. Theilhaber)、J·斯扎皮诺(J. Szapiro)和本杰明·迈斯勒(Benjamin Maisler)也接受了北方路线的说法。在他们合著的《巴勒斯坦历史地图集:在〈圣经〉时期的以色列》(The Graphic Historical Atlas of Palestine: Israel in Biblical Times)一书中,他们说伊尔-阿里什是以琳的一个繁茂的绿洲,而哈拉尔山(Mount Hallal)就是西奈山……
当学术界和《圣经》界继续围绕那个问题纠缠的时候,我们却发现还有一个没有解决的基本的问题:就穿越点而言,充足的证据已经否定了北方派;但是就西奈山而言,充足的证据又否定了西奈山在南方的观点。这就让大家都陷入了僵局。最终,人们发现就是剩下一个折中路线了:西奈半岛的中部平原。
在20世纪40年代,M·D·卡所托(M.D.Cassuto)在《〈出埃及记〉述评》(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Exodus)一书中,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中部路线。他解释说:“没有被选择的路”并不是沿海路线,而是更内陆一点的路线“B”。因此,从“C”穿过的路线就直接引了向东南部的中部平原;而这个说法与《圣经》的叙述完全符合──并不需要再继续南下。
在1967年的埃及和以色列之战后,以色列就长期占领了西奈半岛,对西奈半岛的研究因此而达到了一个空前广泛且深入的程度。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地形学家和工程学家对西奈半岛进行了十分仔细的研究和考察。本诺·罗森伯格(Beno Rothenberg)的团队发现了很多重要信息,发表在《西奈探索,1967-1972》(Sinai Explorations,1967-1972)一书中。他们发现,在北部的条形海岸上,许多古代遗址都反映了这个地区“像桥的特征。”
而在西奈半岛北部的中部平原中,却没有永久定居的建筑被发现,只有安营扎寨的痕迹;说明了这个地方只是一个暂住区。把这些宿营地在地图上标好以后,就形成了从南地到埃及的一条线,这条线一直引向埃及。这应该就是当年那些“荒野中的游荡者”留下的痕迹吧。
但是一个希伯来大学的地理学家,门纳西·哈尔伊尔(Menashe Har-El)却针对那个理论提出一个新的的理论。纵观了所有的争论后,他指出那个淹没在水中的隆起(参图116)才是穿越点。然后以色列人就沿着传统的道路南下,经过马拉(Marrah)和以琳,他们到了红海的岸边,并在那里宿营。
门纳西在这里展示了他的创新之处:在经过了沿着苏伊士湾的长途跋涉后,以色列人也十分疲倦了,所以他们并没有直接南下。他们只继续向南走了大约20英里,到了苏德尔(Sudr)干河的河口,并顺着河道进入了中部平原;他们再继续向前通过奈赫勒就到了加低斯-巴尼亚。门纳西认为,辛恩-比西尔山(Mount Sinn-Bishr)就是西奈山,它位于干河的入口处,大概有1900英尺高。他还说以色列人和亚玛力人的战斗就发生在苏伊士湾的海岸上。但是他这个说法被以色列熟悉西奈地形和地势的军事专家所否决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