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这个借口更有说服力,司马炎开始给孙儿造势。他经常在百官面前夸司马遹聪明,说“此儿当兴我家。”,还说司马遹的长相、气质都像宣帝司马懿。司马懿生于公元179年,差不多是一百年前的事了,在世的哪位知道司马懿小时候长什么样呢?连司马炎自已都不知道。但是,皇帝说这孩子长得好、长得像祖先,作为臣子,难道还敢说不好?
司马炎经常举两个例子,来说明皇孙司马遹不同凡响。
第一个例子,是有一次皇宫失火,司马炎倚着高楼看救火,年仅五岁的司马遹牵着他的衣角,走到暗处,对他说:“暮夜仓卒,宜备非常,不宜令照见人君也。”这个例子一来说明皇孙有孝心,二来说明皇孙机敏、沉着、处乱不惊。
第二个例子,是皇孙看到宫中园林里养着一些很大的猪,皇孙说:“豕甚肥,何不杀以享士,而使久费五谷?”这个例子说明皇孙心忧天下,并且知道爱士。
经过司马炎的努力,还在冲龄的司马遹很快誉满天下。
皇帝的意图表现得如此明显,那些嚷着说“太子不堪使命”的臣子是否明白呢?
他们当然明白,但是他们不接受。
那些臣子不接受,是因为他们有人选,而这个人选恰恰是司马炎万万不能接受的。
在平定吴国之前,张华是司马炎最最信任依重的臣子之一。当时满朝文武不思进取,天下还没统一呢,就开始贪享淫逸,竟相奢侈。例如太傅何曾“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天光吃饭就要花费掉一万钱,何曾还嫌没地方下筷子,他的儿子何劭更厉害,“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为限。”驸马王济用人奶喂猪;国舅王恺用珍贵的赤石脂涂墙;外戚羊琇连温酒用的炭,都要先雕刻成奇珍异兽的样子,然后才拿来温酒做饭,洛阳的达官贵人纷纷向他学习。
司马炎很痛恨这种奢靡的习气,并在泰始八年(公元272年)下诏,“禁雕文绮组非法之物”;到了咸宁四年(公元278年),有一个叫程据的太医马屁拍在马腿上,他向皇帝献了一件雉头裘,被皇帝借题发挥,在大殿上当着百官的面烧毁,皇帝下诏重申,以后谁还犯禁做这种奇技异服,一律问罪。可是皇帝的诏令扭转不了社会风气,况且皇帝自已也不能以身作则,他一方面倡导朴素节俭,另一方面却又不停的选秀女、扩充后宫。
群臣既然忙着享乐,就很少有人操劳国事。司马炎每次提到要对孙吴用兵,总会招来一大遍反对的意见,只有羊祜、杜预、张华三人坚定地站在皇帝这一边,主张趁着吴国内乱频频,国力大损,一举讨平,不要将这个难题留给子孙。羊祜、杜预相继都督荆州军事,在前线与吴军对峙,张华做为内援,在朝中任度支尚书,供应军需。
等吴王投降捷报传到洛阳的时候,羊祜已经病死一年多了,司马炎追思他的功劳,热泪盈眶。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司马炎立刻封杜预、张华为万户侯,并封两人的儿子为亭侯。此前羊祜、杜预都已获得开府仪同三司的恩宠,人们普遍看好张华,认为他也即将开府,并且很可能名列三公。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司马炎相当诚恳地向时任尚书令的张华讨主意:“谁可托寄后事者?”
张华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明德至亲,莫如齐王攸。”
这太令司马炎的伤心了,张华的答案离他想要的实在相差太远。在这个世界上,司马炎内心深处最忌惮、最讨厌的人,就是他的同胞弟弟、齐王司马攸了。
因此没过多久,张华就被赶出洛阳,到北方僻远的幽州找鲜卑人去处理民族事务了。
日期:2008-12-23 10:22:08
司马攸是司马昭的次子,史书上说他“少而岐嶷。及长,清和平允,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文,善尺牍,为世所楷。才望出武帝之右,宣帝每器之。”胜司马炎一筹。
景帝司马师一直没有儿子,文帝司马昭便将次子过继给兄长。司马昭掌握大权之后,经常拍着身下的座位说:“天下是景帝的天下,我代理摄居相位,我百年之后,这个是桃符的座位。”桃符,就是司马攸的小名。完全可以想像,当时司马炎听到父亲说这番话,心情该有多么不安、愤懑。
为了保住世子的位子,司马炎花了大心思。他请来贾充、裴秀、荀顗、何曾、羊琇、山涛等一大群有名望、掌权势的大臣替他说情,使出许多三迷五道的手段。(《资鉴》七十八卷:炎立发委地,手垂过膝,尝从容问裴秀曰:“人有相否?”因以异相示之。秀由是归心。)司马昭犹豫了好久,终于在死前半年,确定了司马炎的嗣位。
知子莫如父,司马昭知道司马炎心里对弟弟有怨恨,所以他临死特地讲了汉文帝与淮南王刘长、魏文帝与陈思王曹植兄弟不相容,遗笑世人的故事,握着司马攸的手,托付给司马炎。
四年之后,司马炎的母亲王太后病死。临终也担心司马攸的命运,她对司马炎说:“桃符性急,而汝为兄不慈,我若不起,必恐汝不能相容,以是属汝,勿忘我言!”
这个王太后可不是一般女子,看人的眼光贼准,当年钟会还在得势的时候,她就对司马昭说钟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后来果然如她所言。
历史证明,王太后这次也没有看走眼。她死后十五年,三十六岁的司马攸忧懑而死,一向口无遮拦的驸马王济当面讥讽皇帝司马炎:“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耻之。”
史书上说王济“风姿英爽,气盖一时”,人长得很帅,也有气概,但是“外虽弘雅,而内多忌刻,好以言伤物”,缺点是一张嘴比较刻薄。
“尺布斗粟”是汉代童谣,汉文帝时,皇弟淮南王刘长犯法自杀,长安街头传唱这样的童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从此,人们就用“尺布斗粟”来指代兄弟阋墙。
汉文帝容不下淮南王,据说是因为他想收回淮南国,归中央所有;魏文帝容不下陈思王,是因为魏文帝鼠肚鸡肠,忌妒弟弟才高八斗,并且对一些陈年旧事记恨在心,趁机报复。晋武帝不同,他不贪图区区齐国之地,也没有魏文帝那样的恶心肠,《晋书》上说他“宽惠仁厚”是十分正确的。晋武帝容不下齐王攸,是因为现实十分严竣,已经不允许再进行含情脉脉的亲情表演,有充分的迹象证明:齐王攸是皇太子的最大隐患,齐王不除,将来皇太子的皇位十有八九是坐不稳的。
曹丕兄弟相差五年,魏武帝暮年时,兄弟俩都正处于年富力强的好时节,不好好争权夺势一番,都觉得辜负了大好青春。后来魏武帝在决定以曹丕为嗣之后,从长远计,决定牺牲掉曹植的政治生命,他杀杨修敲山震虎,痛挫曹植的小团体。魏武帝一代枭雄,不做矫情的事,临死也不劝诫二子和穆相处,因为劝诫没有用,人在江湖身不由已,“成王败寇”四个字,不是墨写的,而是血写的。
司马炎兄弟情况有所不同。司马攸小长兄十二年,文帝死时,司马攸才十八岁,在朝中没有根基。文帝考虑以司马攸为嗣,主要是出于对景帝的怀念,还有对幼子的疼爱。这种想法显然对社稷有害,所以贾充、羊琇一干人等纷纷反对。他们对司马攸个人并无成见,如果论亲疏,贾充是司马攸的岳父,羊琇是司马攸的从舅(司马攸出继景帝,羊琇是景帝羊皇后的从父兄弟),他们捅立司马炎,完全是因为“国赖长君,不利冲人”。
司马炎一天天衰老,司马攸也一天天成熟,为人“虚身自降、待物以信”“以礼自拘,鲜有过失”,为人低调谦逊不说,并且“爱经籍,能属文,善尺牍,为世所楷。”总而言之人见人爱,是宗室不世出的贤人。
因此,当太子是痴呆这个消息,像晴天霹雳一般震惊朝堂,很多朝臣心里就开始琢磨了:谁当嗣君才真正合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