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书.八王之乱》
第4节

作者: 应侯范雎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从理论上讲,司马攸继承皇位一点障碍都没有,他是景帝的嗣子,而景帝是宣帝的嫡长子,按道理这大晋朝的皇帝就应该是司马攸,司马炎反而有篡位的嫌疑;
  即使抛开景帝不论,光说司马攸以皇弟的身份继承皇位,也是有先例的,文帝不就是兄死弟及的么?太子是个痴呆,这江山社稷总得有人担当,国赖长君,让司马攸做皇帝才是正确的。
  于是便有了前面卫瓘等人的谏言。卫瓘的儿子卫恒是齐王司马攸的秘书,他们父子的立场可想而知,但是卫瓘为人谨慎,不敢明言拥立,只敢借酒装疯、含蓄地进谏。
  但也有莽撞的,比如河南尹向雄,官不大胆子不小,他对皇帝说:“陛下子弟虽多,然有名望者少。齐王卧在京邑,所益实深,不可不思。”皇帝当时就怒形于色,这老兄也是个强项令,一看皇帝使脸色了,耍脾气摞下皇帝转身回家去了,回到家冷静下来一想,觉得自已闯祸不小,结果给吓死了。

  朝中也有人继续坚持太子为嗣,在《晋书》中,这些人无一例外的被视为奸佞,他们是贾充、荀顗、荀勖、冯紞还有杨骏、杨珧兄弟等人。其中,贾充是太子的岳父,杨骏是太子的外公。
  与他们敌对的,有前面说的张华,还有羊琇、任恺、庚纯等人,在《晋书》中,这些人大多被视为忠臣。
  双方各自结为朋党,相互攻诤,从朝堂之上吵到宫廷之外,从洛阳吵到边陲,设陷阱、下套子,闹得不亦乐乎!这些人里面有没有真正忧愁国事的忠臣?肯定有;里面有没有混水摸鱼的投机者,肯定也有。只是忠与不忠混淆在一起,眼花缭乱,哪里分得清!
  司马炎无疑也晕了。在这样喧嚣的情形下,他哪里还敢在换嗣的事情上松口,一松口,这大好江山可能就要旁落到他弟弟家去了。
  一开始司马炎打算和稀泥。泰始八年(公元272年),皇帝在皇宫里的式乾殿摆下宴席,请两党的首领贾充、任恺赴宴,趁着大家喝酒高兴,皇帝说:“朝廷宜壹,大臣当和。”——朝廷之上不要结党比周,闹得四分五裂,做为大臣,你们要注意和谐,懂嘛?
  在酒桌上谈事情果然是国人的传统,连皇帝都这么搞。当天皇帝劝和的效果非常好,贾充、任恺马上向皇帝认错,做了深刻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整个宴会在和谐、友好、团结的气氛中结束。
  但是,大家都知道,酒席上说的话都是算不得数的。贾充、任恺酒醒之后,一琢磨,以前吵吵闹闹的,心里还顾忌着被皇帝知道了影响形象,现在皇帝都知道了,竟然没有怪罪。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皇帝的态度是无所谓啊,既然皇帝都无所谓了,那还有什么好顾忌的?继续吵!
  于是继续斗得昏天黑地。

  皇帝被闹得头痛死了,他意识到,指望那帮子家伙幡然醒悟、和平共处,看来是没希望了。自已再装糊涂,他们就要以为朕真的糊涂了。皇帝开始显露自已的态度,不久,任恺、庚纯先后被罢免。
  两个重要人物被罢免了,挺齐王的那党人该老实了吧?
  才不老实呢。到了咸宁二年(公元276年),这伙人又捅了个大娄子。

日期:2008-12-23 19:19:02

  事情肇始于咸宁元年(公元275年)。
  咸宁元年十二月,洛阳发生了一次大瘟疫,瘟疫来势汹涌,波及整个京畿。在疫魔肆虐的两个月里,洛阳宛如一座死城,街道上不见人迹,百姓阖门病死在家中。
  司马炎废除了早朝,也加强了宫城的门禁,但是不知怎么回事,疫病还是传进了宫中,最后,连司马炎自已也染上了。
  眼看着皇帝病情越来越重,而太子又不堪重任。挺齐王的那伙人蠢蠢欲动,他们私下里交流了一下,商量着等皇帝死后拥立齐王攸。那段时间,整个洛阳城人心惶惶,没事不出门,就他们在街头鬼鬼祟祟的到处串门,策反群臣。
  也许是因为兴奋过度昏了头,时任河南尹的夏侯和竟然把策反工作做到贾充府上去了。他对贾充说:“齐王司马攸是你的女婿,太子司马衷也是你的女婿,两者扯平。你应该拥护那个有贤德的。”
  唉,夏侯和的准备工作做得太不到位了,他只知道齐王王妃贾荃是贾充的长女,可是他也不打听打听,贾充是离过婚的,贾荃是贾充与前妻李氏的女儿,而太子妃贾南风是贾充与如今的妻子郭槐的女儿,贾充是出了名的吓老婆,他已经不见长女好多年啦。
  贾充被夏侯和吓了一跳,不知该怎么回答他,直接请他走路了。

  拥立的图谋最终没有得逞,因为到了咸宁二年二月,司马炎的病竟然奇迹般痊愈了。皇帝知道竟然有这么一件事,震怒了,当即徙封夏侯和作了光禄勋的虚职;当时贾充任司空、尚书令、侍中、领车骑将军,皇帝夺了贾充的兵权。贾充赶紧表忠心,皇帝气消了,又封他为太尉、行太子太保、录尚书事。(都到这份上了,武帝还没有开始杀人。)

  冯紞对皇帝说:“陛下前日疾惹不愈,齐王为公卿百姓所归,太子虽欲高让,其得免乎?”当时他就劝皇帝将齐王攸赶出洛阳,“宜遣还藩,以安社稷。”史书说“帝阴纳之。”
  司马炎心里采纳了这一建议,但不知为什么,并没有实施。
  咸宁三年(公元277年),杨珧向司马炎建议,说:“古者建侯,所以籓卫王室。今吴寇未殄,方岳任大,而诸王为帅,都督封国,既各不臣其统内,于事重非宜。又异姓诸将居边,宜参以亲戚,而诸王公皆在京都,非扞城之义,万世之固。”
  杨珧的说辞表面冠冕,实际还是箭指齐王攸,想赶他出京城。但是出乎他意料,此事竟然酿成一场大风波,最终齐王无恙、殃及满塘池鱼。
  咸宁三年八月癸亥,皇帝一纸诏令,任命叔父司马亮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叔父司马伦督邺城军事,从叔司马辅监并州诸军事,改封叔父司马伷为琅玡王、叔父司马骏为扶风王、从兄司马颙为河间王。上述皇室成员,要么赴任、要么回藩国。皇帝又召令宗室成员,只要在京城没有职务的,全部离开洛阳回藩国。
  这下闹大了。宗室成员贪图在洛阳的安逸生活,都不愿意去那偏远的藩国,个个都是哭着上路的。杨珧一夜之间成为司马家的公敌,不知有多少姓司马的在背后诅咒谩骂他。
  齐王攸当时是太子太傅、司空、侍中,在洛阳任职,不在诏书遣返的范围之内。
  而齐王攸继续留在洛阳的真正原因,大概是当时皇帝还没有认真的考虑身后事,或者,他还在犹豫。

  但到太康年间,情况就不一样了。皇帝看来,天下已经大定,皇孙司马遹也越长越惹人怜爱,他已经不容任何人威胁皇太子的地位,就像当年魏武帝替儿子扫清障碍一样,他也得为身后事做点安排了。
  此外,还有一个因绪也促使皇帝开始忧心后事,那就是:皇帝的身体已经大不如以前了,原因在于皇帝好色。
  司马炎好色是个公开的秘密。早在泰始九年,司马炎就下诏在全境范围内征秀女,上至公卿下至寻常百姓,有适龄少女却敢隐匿不报的,以“大不敬”论处;为了防止有人通过抢婚来逃避选秀,皇帝又下令,在选秀期间,天下人一律不许嫁娶,犯者也是大不敬。要知道大不敬的罪名可不轻,最重可诛三族,皇帝一向仁恕,可是为了美人,他愿意担暴君的骂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