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书.八王之乱》
第6节

作者: 应侯范雎
收藏本书TXT下载
  征东大将军王浑上书。他先以周公旦为例,来说明“至亲义者,不可远朝”,然后他又说齐王攸就是今天大晋朝的周公旦,“为陛下腹心不贰之臣”。言语到此还算平淡。。
  但接下来,王浑话锋一转,开始批评皇帝,他直截了当指出皇帝让齐王攸都督青州只是一个假把戏,“假以都督虚号,而无典戎干方之实”,皇帝这么做不仅愧为兄长,而且还辜负了先帝与太后的期望;论亲疏,齐王近而汝南王远,皇帝舍近求远,实在莫名其妙。
  然后,王浑又暗示,天下人都知道皇帝想让杨氏辅政,但是皇帝别忘了历史上吕后擅权、王莽篡汉的教训,外戚祸国由来已久。不过话又说回来,历史上也有宗室为叛乱的事发生,比如说汉朝的七国之乱。看来世事无绝对,“不可事事曲设疑防,虑方来之患者也。”
  所以,王浑建议,最好的最稳妥的方法是把齐王攸留下,让齐王攸、汝南王亮、外戚杨珧共同辅佐新君,“三人齐位,足相持正”,可保江山巩固。

  王浑的上书递进宫去,但此时的司马炎乾纲独断,岂是以言语就能打动的?由宗室、外戚共同辅政,这个思路与皇帝暗合,但是皇帝心目中的辅政人选是汝南王司马亮。经历了咸宁二年的拥立事件,皇帝哪里还敢把大权交给这个能量惊人的弟弟,当年周公旦都不免篡位的嫌疑,何况齐王攸?
  不出所料,王浑的上书如泥牛入海,但此时皇帝在皇宫里生闷气、发牢骚,并没有别的举动。他又想和稀泥了,盼着齐王攸自觉上路,此事就不了了之。
  说来皇帝还是狠不下心,如果换了是魏武帝、汉景帝之流,齐王攸早被赐死了。当年汉景帝立刘彻为太子,生怕前太子刘荣为患,就找个借口把亲生儿子逼到自杀;此后景帝又见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臣、条侯周亚夫态度倨傲,“非少主臣也”,就把他逼到饿死在牢中。
  只是汉景帝不惜屠戮功臣幼子死命维护的,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而晋武帝委屈求全维护的,是白痴司马衷。悲呼!这两对父子相差何止云泥!
  (晋武帝的仁恕其实是有选择的,对于平民百姓,他可一点也不仁恕,但这个话题扯起来就大了,超出八王之乱的范畴,所以索性不提。)
  皇帝想息事宁人,不过底下的臣子并不答应。有咸宁三年的前科在身,中护军羊琇以为这次驱逐齐王的诏书肯定又是杨珧在煸阴风,他和北军中候成粲谋划着要为国除害、手刃杨珧,把杨珧吓得躲在家里不出门,连早朝都不敢列席,一边派人向皇帝告状求救。
  羊琇这回闯祸了。
  洛阳的禁军分中护军与中领军,后来中领军改名为北军中候,统率左、右卫将军与骁骑、游击、左、右、前、后六军,还有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其中左右卫又分别设前驱、由基、强驽三部司马,左卫设熊渠武贲,右卫设佽飞武贲。
  如果中护军与北军中候联手兵变,整个洛阳的王侯公卿全将是刀下鱼俎。

  事情快要恶化成流血冲突,司马炎无法再坐视不理。他立刻夺了羊琇的兵权,徙封为太仆,这是掌管皇帝车库、马厩的官职;皇帝又夺了王浑的兵权,以年老为由让李熹致仕,废掉王济、甄德的侍中职务,出为闲职。不久,李熹、羊琇就生病暴卒,扶风王司马骏也从此废置在家,三年之后忧郁而死。
  当群臣与皇帝廷诤面折,甚至不惜妄动刀兵的时候。作为当事人,处在暴风眼中的齐王攸是什么反应呢?
  史书说上,甲申诏令下达之后,齐王“攸不悦”。
  千载之后,我们无法揣度齐王攸那张不悦的表情之下、那微颦的双眉之后,隐藏着怎么样的心思。
  也许,他确实只是感到伤心;也许,他确实暗藏着野心,在缄默中等待众意逼迫皇帝就范。

  他的属官,齐王主簿丁颐,当时劝他早点回藩国,免得惹皇帝不高兴:“昔太公封齐,犹表东海;桓公九合,以长五伯。况殿下诞德钦明,恢弼大籓,穆然东轸,莫不得所。何必绛阙,乃弘帝载!”
  (这段不好翻,隐含的意思很丰富:齐国是个好地方,姜太公、齐桓公曾都在那儿称王,殿下你是先帝之子,品德好又聪明,有使命恢宏这个大藩国,你应该穆然东归,何必要等到皇帝下裁断才走?)
  齐王回答:“吾无匡时之用,卿言何多。”齐王这个回答如同他的态度一样模糊不清。
  如果这是一句陈述句,那么可以理解为是牢骚,“我这个人没有匡护时政的用处啊,(所以皇帝想赶我走,)不过你的话好像太多了!”
  但如果这是一句反问句,含义就恰好相反,“难道我没有匡时之用吗?(你这么着急想让我回藩国,)你的话太多了!(这不是你操心的事)”

日期:2008-12-23 19:35:54

  纷纷扰扰间,太康三年接近了尾声。
  瑞雪初降、天地静止,这是折梅看雪的好时节,再为些些俗事争吵,未免焚琴煮鹤,收拾收拾过年吧。
  皇帝也好公卿也好寻常百姓也好,都开始准备除旧迎新,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钉桃符、彻夜守岁,平常百姓祭祀祖宗,皇家设坛拜社稷、摆上三牲去太庙问候先帝。
  到了元日,百姓纷纷走出家门,个个冠带整齐鲜艳,候人道喜道贺,相互敬着泡以桃汤柏叶的椒酒;
  在皇家,照例有朝会,热闹非凡。文武百官从云龙门、东中华门进入皇宫,来到东阁依次坐下。皇帝在一片鼓乐声中出来,百官伏拜,皇帝坐定,百官依次献礼贺拜,贺拜完毕。皇帝入内休息片刻,然后在钟鼓乐声中重新走出来,百官依次向皇帝献寿酒。献酒时,酒盏由侍中转呈到御前,献酒者先自酌,然后管礼仪的谒者跪奏:“臣某某奉觞再拜,上千万岁寿。”侍中答:“觞已上。”于是乐声大起,百官称万岁。

  寿酒献完,开始用膳;用膳完毕,一般已是夜晚,君臣一起欣赏歌舞。如果有雅兴,还要吟诗唱和一番。晋初傅玄曾写《元日朝会赋》,描述如下,“前三朝之夜中,夜燎晃以舒光,华灯若乎火树,炽百枝之煌煌。 六钟隐其骇奋,鼓吹作乎云中。”
  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元日的朝会照常举行,皇帝神情欢娱;正月初七的人日、正月十五日皆有朝宴,君臣共乐,斗酒恣欢谑,尽兴而归;正月晦日,皇帝领着众臣到洛水泛舟,绿波徐徐,春枝袅袅,新鸟欢歌,心旷神怡,只是众臣中不见齐王攸,听说是病了。
  就在大家认为此事不了了之的时候,皇帝突然招来太常郑默,问齐王回藩国,依礼崇赐他什么为好?郑默才知道原来皇帝还惦记着这事呢,他是两朝老臣、政治老油条,当即说自已拿不准主意,要回去和手下那帮太常博士们商议商议。
  这一商议炸了锅,自古言官都是不要命的。博士庚旉、太叔广、刘暾、缪蔚、郭颐、秦秀、傅珍一听皇帝竟然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当即决定联名上书,劝皇帝留下齐王攸。领头的庚旉扬扬洒洒,文不加点起了草表,写完了给他老子庚纯过目,庚纯是老齐王党,点点头,表示默许。
  博士的谏表由太常转呈皇帝,郑默请助手博士祭酒曹志一起看这群椤头青的热血狂帖,没想到引起了曹志的自伤自怜。曹志是魏宗室后人,他的父亲就是兄弟阋墙的直接受害者、大名鼎鼎的陈思王曹植。
  曹志怆然叹息,说:“安有如此之才,如此之亲,不得树本助化,而远出海隅!”——这句话用在他父亲身上也完全合适。曹志觉得有必要劝劝皇帝迷途知返,于是他也写一份谏章凑热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