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书.八王之乱》
第7节

作者: 应侯范雎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两份谏章一齐送到皇帝眼前,皇帝看完,怒了,他一直把曹志当知已,结果“曹志尚不明吾心,况四海乎!”,朕问你们礼仪上的事,你们竟然答非所问、干涉皇帝家事。去年罢了那么多官还不知戒,老虎不发威你当我Hello Kitty

  皇帝大发雷霆之怒。太常郑默,领导无方,罢免;博士祭酒曹志,妄言朝政,罢免;上书的七个博士,不仅罢免,而且全部送廷尉治罪。整个科室连锅被端了。
  廷尉刘颂奏报庚旉等大不敬,应当拉到菜市砍头,后来幸亏尚书夏侯骏与右仆射魏舒、左仆射下邳王司马晃帮着说话,免了死罪,全部除名。大家一看皇帝动真格了,都不敢再劝。
  太康四年二月,皇帝又增加济南郡为齐王封地,立齐王攸的儿子司马寔为北海王,给齐王设轩悬之乐,六佾之舞,黄钺朝车乘舆等物。
  这可以看作是皇帝的最后一点耐心。轩悬之乐,六佾之舞,黄钺朝车,这些都是受命出征的诸侯才能享用的,皇帝恩威并施,看来是铁了心了。
  这时齐王攸上书,说自已病了,请求解除官职去崇阳陵给父母守陵。

  皇帝不许。朕这次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拿父母来要挟我也没有用,我是皇帝我还怕你要挟?你不是说病了么?你病得真是时候啊!朕宫里有的是太医,派几个来给你看病。
  不出意料,太医回来说,齐王根本就没有病。行呐,朕也不治你欺君之罪了,你赶紧上路吧。
  可是齐王还是不走,他要亲自进宫向哥哥求情。等进了宫,皇帝越看越觉得弟弟不像是生病的人。皇帝这时铁石心肠,心里想着只是快快从我眼前消失。
  结果齐王攸如他所愿消失了,只是不是去齐国。就在进宫后的几天,齐王攸病情加重,吐血几升,不治身亡。
  凶问传到宫中,就好像抽了处于偏执状态的司马炎一计耳光。皇帝猛然醒悟,原来弟弟不是在耍诡计、耍小聪明,他是真的病了!
  司马炎大哭了起来。那一刻皇帝想到的全是弟弟的好,想到弟弟幼年时的乖巧可爱,想到弟弟成年后的恭谨谦让,想到父母临终前的叮咛嘱咐,想到弟弟这十几年来对儿子司马衷的精心教导。
  皇帝就这么真诚地哭泣着。直到侍中冯紞冷冷地抛来一句话,“齐王名过其实,天下归之,今自薨殒,社稷之福也,陛下何哀之过!”
  皇帝猛然止住了泪,脸上浮现起冷冷的讪笑。

  冯紞无德无能,但他为什么能一直得到皇帝的宠爱呢。因为他太了解皇帝了,甚至比皇帝自已本身还要了解。
  在皇帝心底,皇帝一直在妒忌着齐王攸,妒忌他从小就得到祖父与父亲的优宠,妒忌他得到那么高的赞誉,让皇帝在他面前自惭形秽。早在文帝死的时候,皇帝做为嫡长子,也不过服丧三日,而齐王攸却哀毁骨立,让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谁孝谁不孝。
  皇帝的杀心早就升起来了,他一直对齐王曾经威胁过他的皇位而耿耿于怀,现在齐王又威胁到了他的儿子,这更让他无法容忍。
  皇帝一直没动手,不是宅心仁厚,而是因为懦弱。现在老天都帮他,为何不顺手推舟?宫中谁不知道太医院里的那群人一向趋炎附势?将死之人脸上特有惨淡苍白的神色,皇帝怎么可能视而不见?
  表面上是冯紞等人在离间骨肉,承担着恶名。实情却是,皇帝的心中有魔鬼,这个魔鬼就是皇帝本人。

  冯紞只有一点可恨。
  皇帝正沉浸在自已虚假的悲痛之中,扮演着一个无辜的、被蒙蔽者的角色,扮演着一个痛失爱弟的悲情兄长角色,他就不能让皇帝多装一会儿清纯?

日期:2008-12-24 11:20:58

  齐王攸死了,皇帝一如继往的显示了长兄为父的宽阔胸襟与对亡弟深沉慈爱。齐王攸的葬礼与十一年前叔祖安平献王司马孚的相同,规格仅次于皇帝皇后。
  齐王的谥号也与司马孚一样,因此他就被后人称为齐献王。皇帝下令,以齐献王灵位配飨太庙,在齐国诸侯家庙里,设轩悬之乐。皇帝两次亲临丧所吊唁,亲自流泪,哭得很伤心,感动了一大批不知内情的臣僚。
  随着齐献王的不幸薨逝,在武帝朝喧嚣十几年之久的皇嗣问题尘埃落定,储君的位置上赫然端坐痴太子司马衷。
  大晋朝悲剧的基调从太康四年开始奏响。
  三百年后,编写《晋书》的唐朝史官充满遗憾地假设,如果齐王不死,兴许八王之乱就不会发生,随后五胡乱华、南北长达三百年的分裂就不会到来。“若使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奉缀衣之命,膺负图之托,光辅嗣君,何八王之敢力争,五胡之能竞逐哉!”

  但也有人说,如果齐王不死,内乱将提前十年爆发,齐王的死消弥了一场分裂,其实是最好的结局。
  孰对孰错,已经无法知晓。
  因为历史不容假设,它永远按着自身独特的逻辑,诡异地在迷雾中前行。时人永远看不透这迷雾,古人如此,现在也如此。
  司马炎刚刚坐上皇位的时候,有一次他在朝堂上占卜探卦,卜算皇位可以传几代?结果他卜到了“一”。司马炎不像汉光武帝刘秀,他不相信图谶,在晋朝图谶是被严令禁止的,他探卦只是讨个彩头,所以探到“一”他也没有在意。晋武帝在这一点上像秦始皇,相信江山可以二世、三世的传下去,他不仅要替二世司马衷做打算,他还要替三世司马遹做安排。

  但谁能料到,世界上竟然真有一语成谶这种事情。
  司马炎打点起了后事,他发现日月逝矣,时不我与,曾经的那些股肱大臣逐渐衰老死去。泰始十年,荀觊病死;咸宁四年,羊祜病死;太康三年,贾充、羊琇病死;太康四年,山涛病死;太康五年,杜预病死;太康六年,王濬病死;到了太康十年,荀勖也病死了。
  曾经的心腹,只剩下卫瓘、王浑、张华和杨骏、杨珧、杨济兄弟。卫瓘、王浑、张华与太子离心离德,不可重用,靠得住只有杨骏兄弟了。杨骏是太子的外公,忠诚不容置疑,但是资历尚浅,人望不够。皇帝于是有意识的树立杨骏的权威,杨骏因此权倾朝野,与弟弟杨珧、杨济,被天下人称为“三杨”。
  太康十年十一月甲申(公元289年),久病缠身的司马炎下了一份诏书,重新安排镇守方岳的人选:以“汝南王司马亮为侍中、大司马、大都督、假黄钺,都督豫州诸军事,治许昌;改封南阳王司马柬为秦王,都督关中诸军事;始平王司马玮为楚王,都督荆州诸军事;濮阳王司马允为淮南王,都督扬、江二州诸军事;并假节之国。”
  这位诏书是司马炎对身后事的详细安排,总体思路是外戚与宗室共同辅佐新君,互相牵制、保持平衡;外戚侧重于掌握朝政,而宗室侧重于把握兵权。
  秦王司马柬是太子一母同胞的弟弟。关中是天下形胜之地,外有雄关万丈,内有沃野千里,当年秦始皇、汉高祖在此发迹、遂取天下。武帝曾经做“石函之制”,规定“非宗室不得镇关中”,所以这个地方必须交给太子最可信任的人;

  楚王司马玮、淮南王司马允也是太子的弟弟,宗室里最可亲近的人。江南吴国新附,民心未稳,需要驻重兵防备。荆州、扬州、江州分别据于长江中游、下游,江南如有变故,两镇齐发,万无一失。
  司马柬驻守的长安、司马亮驻守的许昌、司马玮驻守襄阳、司马允驻守的寿春再加上东北处赵王司马伦驻守的邺城,正好形成了对洛阳的环卫。如是有敌寇从外部进犯,则各藩镇各自抵御;如果洛阳有变故,则各藩镇举兵内向勤王;若哪个藩镇心生不轨,则天下共击之。
  朝廷之中,由杨骏与汝南王共同辅政。司马炎又担心杨氏的势力太强,新君无法驾御,于是又任命太原人王佑为北军中候,率领禁军。王佑是王浑的从子,一向与杨氏不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