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书.八王之乱》
第10节

作者: 应侯范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汝南王在家犹豫了许久,终于鼓足勇气进宫。此刻,他就站在大司马门外,他没有准备大义凛然的质问杨骏大行皇帝死状,他巡俊不前,揪着花白胡子,痛苦流涕。

  杨骏胆怯,汝南王比杨骏更胆怯。
  瞧瞧,大行皇帝千挑万选,废黜了卫瓘、张华、齐王攸一干人等,最后垂青这两位来辅佐白痴皇帝,真是慧眼独具啊。

日期:2008-12-27 10:18:42

  哈,无命运的人生 紫色
  被你们发现了,呵呵,因为内容和部落里的一样,所以我就没有说。我没有自信,不知道人气好不好,万一到时候没人理睬,只有自已兄弟姐妹顶来顶去,让人看了不好意思。
  我错了,我为这种孤边主义作风检讨......
  =====================================================
  汝南王是宣帝司马懿的第四个儿子。宣帝有九个儿子,除了景帝、文帝,最有才干的莫过于瑯琊王司马伷,他是后来东晋元帝司马睿的祖父,其次是扶风王司马骏,可惜两人都短命。活到惠帝朝的有平原王司马干、汝南王司马亮、梁王司马肜和赵王司马伦,这四个宗室的元老都在“八王之乱”里发挥过作用,汝南王、赵王更是忝列“八王”的行列。

  史称平原王司马干“干有笃疾,性理不恒”,这什么意思呢?这老头是个精神病患者,有时正常、有时发病,正常的时候还好,“颇清虚静退,简于情欲”“与人物酬接,亦恂恂恭逊,初无阙失”;发起病来就整个人都错乱了,下雨天他把牛车拉到雨里,把车盖打开晒,他的爱妾死了,尸体盛在棺木里,司马干几天打开看一下,然后奸尸,一直到尸体腐烂不堪了才埋葬。

  司马干是如此,余下的三个王也可以用四个字来归纳总结:为老不尊。梁王司马肜“清修恭慎,无他才能”,爱好声色犬马,以前还因此获罪,被削了一个县的封地,惠帝后来派他去镇关中,更是出了大乱子,这是后话,我们以后再提。再说赵王司马伦,“素庸下,无智策”,而且打小不争气,被父兄看不起,这人可以说是八王之中最可恶一个,后来赵王伦篡位自立,把原本只发生在中枢的政治斗争扩散到了全国。

  由于我们也可以体谅司马炎,齐王攸一死,宗室里面确实无人可托付后事,挫子里面拔将军,汝南王已经是他的最佳选择。
  汝南王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首先他是一个命长的人,他与瑯琊王司马伷、扶风王司马骏是同母兄弟,瑯琊王司马伷是太康四年(公元283年)死的,死时五十七岁,汝南王是瑯琊王的兄长,到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90年)他起码已经六十五岁了,在司马家族中算是高寿。其次他不是一个嫌命长的人,所以当他的弟弟扶风王司马骏为江山社稷,冒颜犯谏触龙鳞的时候,他只是冷眼旁观。

  史书上说,汝南王“少清警有才用”,怎么个有才用法呢?史书上紧接着就记载了他带兵出征,接二连三的吃败仗。第一次是随文帝司马昭讨伐诸葛诞,“失利,免官”,第二次是他都督关中军事,羌族叛乱,攻杀秦州刺史胡烈,汝南王指挥失当,又被免官。
  这两次大的失利可以有效的说明,汝南王没有将干之才,可是司马炎还是不停的把他派出去镇守四方,不仅汝南王,上面提到的不成器的梁王与赵王,也一直在镇守方岳。这说明晋朝的皇帝不会用人,他只信任外戚,如羊祜、山涛等,还有就是宗室,这一点与两汉时期相差实在太远,而司马家宗室的人才又少得可怜。
  汝南王错过了遗诏,局面是不是已经颓败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呢?不是,这时候的汝南王恰恰还处于有利的位置。因为杨骏哪怕是太后的父亲,但是他毕竟姓杨不姓司马,而且,他素来没有人望,朝中也没有根基。西汉的霍光、王莽,东汉的梁冀,他们之所以能够把持朝廷、操纵皇帝,是因为他们的势力已经渗透到各个层面,在朝中盘根错节,有一个牢固团体,杨骏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此刻晋朝的臣子们大多都在袖手观望。

  杨骏另一个弱势在于他把握不了兵权。司马炎死前,把禁军交给了一向与杨氏不和的王估,王佑的态度目前不明朗,但是可以肯定他不会倒向杨骏这一边。汝南王的长子司马矩当时任屯骑校尉,麾下有好几千人,汝南王即使争取不到王佑的支持,也是有兵可用的。
  所以,当汝南王感到惶恐不安,向廷尉何勖问计的时候,何勖感到十分奇怪,他说:“今朝野皆归心于公,公不讨人而畏人讨邪!”(现在满朝上下都归心于你,你不讨伐人家已经不错了,还用担心人家讨伐你啊?)
  但是汝南王终究是懦夫。他还是胆怯,他不敢进宫去哭临,但又不敢不哭临,只好怯生生地躲在宫城外的大司马门外哭。哭完了他还不敢住在家里,直接出城住到军营里,把自已保护起来。
  这真是千古难得一见的滑稽景象,皇帝刚死,两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辅命大臣就竟相捅兵自卫,各自吓得瑟瑟发抖。

日期:2008-12-27 21:38:08

  汝南王在城外军营里惴惴不安,太极殿里杨骏也度日如年。
  外面流言纷纷,有说汝南王正在召集五校尉军商议军事;有说屯骑校尉麾下的将士正励兵抹马,准备攻打宫城;有说外面朝臣正在议论“大行皇帝梓宫未安,禁军就要喋血宫城,还是趁早准备脱身之计”......
  宫城之内,是一群居心叵测的同僚,正袖手冷笑;宫城之外,可能有几千披尖执锐的士兵正摩挲利剑,随时准备冲锋;如果杨骏的思绪足够远,他应当还会想到,在千里之外,还有几十万大军默默操练,他们的统帅都是姓司马的,他们或许正在勒马长叹,遥望洛阳呢。
  以前,有司马炎这棵大树撑着,闯了祸事都可以摆平。如今靠山哄然倒塌,烟尘弥漫中只留下杨骏单薄瘦弱的身影,杨骏这才发现江山社稷是一副枷锁,而且份量竟然如此之重,真叫人心烦意燥。他已经太极殿里躲了好几天,躲得众臣们都昂着头斜着眼看他,表示鄙视,再躲下去估计这辈子都没脸见人了。杨骏很气闷,于是召集亲信开会。

  说是亲信,以杨骏目前的影响力,能召集到的不外乎兄弟亲戚。
  说起来,杨家还是有人才的,杨骏两个弟弟成名都很早。杨珧老早就做过尚书令,素有名望,只是后来陷害齐王攸,晚节不保,名声臭了;杨济也做过镇南、征北将军,统领一方雄军,以武艺高强著称。司马炎曾经夸朝中彦秀云集,有“恂恂济济”。“恂恂”是两文臣,说的是王恂、孔恂,“济济”是两武将,说的就是王济、杨济。
  “二济”勇冠三军,却分别处于不同的阵营,少不得要争一个高下。一次,两人曾随皇帝到北芒山下打猎,两人“俱著布袴褶,骑马执角弓在辇前。猛兽突出,帝命王济射之,应弦而倒。须臾复一出,杨济受诏又射杀之,六军大叫称快。”最后皇帝判定“二济”平局。
  按理说有这么两个弟弟,文武全才,杨骏可省不少力不少心。但是,杨骏无限悲哀的发现,自家兄弟竟然也和他不是一条心。
  先说弟弟杨珧。当年就极力反对侄女杨芷做皇后,后来杨皇后还是入了宫,杨珧还向武帝写了一个密折,说什么“历观古今,一族二后,未尝以全,而受覆宗之祸”,所以他要求将这道密折封存在宗庙,万一有一天如他所言,灾祸从天而降,他能够得到赦免。
  武帝把这道密折当笑话讲给杨皇后听,杨皇后又告诉了杨骏,杨骏听得心寒无比,从此不把杨珧当兄弟看待。所以他这次对杨珧也没抱多大希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