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书.八王之乱》
第11节

作者: 应侯范雎
收藏本书TXT下载
  至于弟弟杨济,也十分讨厌,整天和傅咸那此扯淡文人混在一起,结果被洗了脑,一次又一次的劝杨骏留住汝南王。不过讨厌归讨厌,关键时刻还是打虎亲兄弟啊。杨骏把殷切的眼神投向孔武有力的杨济,杨济一下巴短髭,剑张戟拔,给杨骏很大安全感。

  杨济沉吟半晌,开口说道:“大哥你现在召汝南王辅政,避位让贤,我们杨家门户还有可能保全,不然,灭门之灾就在眼前。”
  杨骏崩溃了,幸好有一个外甥叫张劭的挽救了他。张劭年轻人、有血性,提议说,先下手为强,讨伐汝南王。
  这话真是说到杨骏心坎里去了。讨伐汝南王,想法不错,可是,兵从哪里来?洛阳的禁军在北军中候手里,单单依靠太尉府的家兵恐怕不济事。
  张劭说有兵,他当时正与司空石鉴替大行皇帝修筑峻阳皇陵,修皇陵的都是兵户,可用。
  杨骏很高兴,立刻拟了一份诏书,命令张劭领陵兵讨伐汝南王,临了,杨骏灵机一动,觉得张劭资历太浅,于是又在张劭之前加上了“司空石鉴”四个字。这份诏书先送给太后过目,再送到皇帝那儿,用青纸眷写一遍,这份诏书就正式生效了。
  就在杨骏拟诏书的时候,城外的汝南王也在奋笔疾书,他正上书皇帝,满纸哀求,请求等大行皇帝出葬之后,再去出发许昌。

  睡梦中的司马衷被叫醒,在一份他根本没看清内容的诏书上盖皇帝玺印。随后,司马衷倒头又沉沉睡去,手携诏书的黄门低着头,在灯火通明的宫殿间穿梭而过,一直走出宫城,消失在弥漫着雾汽的黑暗里。
  黎明时分,这一份诏书被进了司空府,摊在石鉴的面前:皇帝有诏讨伐汝南王。
  石鉴狠狠地叹了口气。这世界太疯狂,连杨文长这类货色也不自量力地玩起借刀杀人了。
  石鉴此时已经年近八十。他出身寒微,早在曹魏朝中就声名显赫,在朝名列九卿,在外为镇守一方。到了晋朝,他仕途跌宕,两次被免官,在武帝朝后期才重新获得重用。
  有了这么丰富的政治经验与复杂的人生经历,石鉴老头早成了人精,大行皇帝又没有让他做顾命大臣,他可不想夹在外戚与宗室的争斗里被当枪使。他是先朝老臣,已被封为子爵,历任三公,享受开府的殊荣,此生足矣!八十老翁何所求啊?
  张劭立功心切,约束部下早早就位,然后使劲催石鉴发兵。石鉴连戎服都没换,帅领着一个小童,穿着居家的紫罗襦就来到军前。张劭请战,他说不急不急。

  石鉴令小童把随身带的小木箱打开,张劭眼直了,里面瓶瓶罐罐的,是一套茶具。
  皓日当空,营外兵甲肃穆,营内主帅庄严传令:“烧水,泡茶!”
  张劭急了,问何时开战?
  回答是两个字:待命。
  “张将军,别冲动。知道我叫什么?石鉴,识人鉴人的那个鉴。我看汝南王肯定快要上路去许昌了。那个,等我喝完这盅茶,江南吴人喝的新东西,要不要试一下?
  “嗯,浅啜一口,唇齿留香,神清气爽啊。”石鉴眯着双眼、摇头晃脑,一副老而昏聩的样子。张劭想不明白怎么这样的老糊涂也能当三公?

  渐渐夕阳满天,白昼过去了。石鉴已经吃了两壶茶,上了三趟茅厕,正在很有耐心地拭擦茶壶,张劭已经怒不可遏,快爆发了。
  石鉴斜眼睥睨,扫了他一眼,悠悠然说道:
  “或者,张将军如果你迫不及待,你领兵为先锋,老夫为后援?”
  你不是想立功么?行啊,单枪匹马去挑汝南王,得手了功劳会归你。可问题在于,你有胆么?
  石鉴早看穿张劭不敢。如果他够胆略,就不在这儿磨蹭了。一整天功夫快马可以绕洛阳三圈,张劭绕石鉴走了三十圈,没敢跨出营帐半步。哼,纨绔子弟,怯懦无谋之人。

  所以石鉴一激将,张劭马上没了脾气。
  月色如勾,星斗满天,一骑快马从夜色中奔驰而来,在军营外嘎然而止。
  一名斥候走进中军帐:“亶报司空大人,汝南王已经连夜出发,到许昌去了。”
  石鉴捶捶坐得发麻的双腿,站起身来,“果然不出老夫所料啊。汝南王已走,请张将军代为向太尉复命,老夫回府去了。”
  说罢,石鉴拿起茶壶,衣角飘飘,悠然而去,留下张劭尤自在发愣。

  皇宫里,杨骏也接到了汝南王的上书,起先他以为这是一纸讨罪檄文,抓在手里颤抖了半天,读完之后长舒一口气,气定神闲了。不久之后,他接到了张劭的亶报。
  杨骏昂首阔步走出太极殿,豪情万丈。
  “看来司马子翼也不过如此啊!”他轻蔑地说道,“竟然被我吓跑了!”
  与此同时,归家途中的石鉴突然停住脚步。夜风徐徐,星河灿烂,他的表情却十分凝重,一场兵祸被他消弥于无形了,但是这是一个终止,还是下一场更大风波的前兆?
  这位老者愀然长叹:“弱主当朝、大臣庸聩,天下大乱将起啊。”


日期:2008-12-28 23:24:28

  对于晋朝的分封制,这个题目很大了,扯开了讲可以写一篇论文,呵呵
  看《晋书》里刘毅、曹志等人与皇帝的奏折往来,可以发现,其实晋朝人崇尚的是周代的那种“分封诸侯、以藩王室”的那种分封制。
  要不要分封,这是困绕所有开国皇帝的问题,所有皇帝都梦想着像秦始皇一样随心所欲、鞭挞宇内,可是实际上只有秦始皇一个人做到了,这是有秦朝的特殊性在里面的。一般来讲分封与否与皇权的强弱有关,强势的皇帝不可能容忍地方捅有过强的实力,刘邦一开始封了那么多诸侯王,最后还是一个接一个的去剿灭,汉代中央与地方的争权持续了好几代人,直到武帝中期,才以中央完胜地方完败的结局告终。

  而两晋的皇权比起前代,是最弱的。
  但晋朝也不是诸侯王都掌权,准确的来说,是都督一州军事的诸侯王才有权。晋武帝司马炎将诸侯国分为三等,分别允许配兵五千、三千、一千五。如果晋朝的王爷他没有被任命为一方都督,那他几乎是没有什么权力的。
  “八王之乱”中八王之所以能够兴风作浪,是因为他们手里大多有兵权。他们的第一个身份不是晋朝的王爷,而是某一个方镇的长官。
  所以,“八王之乱”表面上是分封惹的祸,实质是人事问题,司马家只相信自已宗室,把大权交给自家人,结果自家人自相残杀。
  分封好,还是不分封好。我认为,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我没见过王立群的原话,但是你引用的那段话,我觉得他没有切到实质。

  分封不分封的实质,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东汉末年的郡守捅兵割据、唐朝中晚期的藩镇割据,与“八王之乱”的唯一不同之处,就是捅兵都不姓刘或不姓李而已。
  所以,王立群“分封的危害在将来,郡县的危害在现在。”这句话太武断了,如果中央的力量不强,不能凌驾于地方之上,不管分封制也好、郡县也好,政权都是有危险的。
  “七王之乱”发生时,西汉立国四十年,西汉享国两百年,这时不过还是它的少年时期;
  “八王之乱”发生时,晋朝立国,如果从统一时算起,不过才十年;
  “靖难之变”发生时,明朝立国不到三十年,也还在少年时期;

  所以,王立群“分封的危害在将来”,这前句话是不对的。
  而后半句,“郡县的危害在现在”,这句话很莫名其妙。
  因为西汉就是由分封诸王,向以郡县制过渡,然后实现了长期的稳定;
  隋、唐、宋几朝的诸侯王都没有多少实权,也实现了长期的稳定;
  明朝严格来讲,也是郡县啊,还有清代,也是郡县,都是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稳定

  所以我觉得王立群是一时口快,这句话说得十分不严谨。

日期:2008-12-28 23:29:25

  三、杨骏死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