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书.八王之乱》
第15节

作者: 应侯范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晋朝两个最年轻却最有权势的王爷同时进朝,这肯定不是巧合,看来李肇这趟路跑得够辛苦的。
  从二月癸酉到三月辛卯间隔十九天。这十九天,响彻洛阳的是磨刀的声音,街头巷尾又开始传唱新的民谣,内容是“光光文长,大戟为墙。毒药虽行,戟还自伤。”
  杨骏曾经规定,皇帝下诏书必须要经太后过目才能颁布生效。但他忽略了一件事,只要是皇帝的旨意,都是圣旨;只要盖上皇帝玺印的青纸诏,都是诏书,与给不给太后过目根本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也怪不得杨骏,那时候的贵族教育没有逻辑学这门课。
  搞政变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早在三百年前,汉代的吕太后就已经回答得很清楚。当时她知道朝中的那帮老臣不怀好意,于是临死之前让侄子吕禄、吕产控制长安的北军、南军,并告诫他们说,“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可惜吕禄、吕产没听老人言,被好朋友郦寄出卖,骗走兵权,结果被宰。

  诸臣诛杀吕氏是一个政变的模范标本,表明要发动一次成功的政变,必须要具备两个前提:1、政治合理性,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控制皇帝,取得话语权;2、仅有批判的武器是不够的,还得有武器的批判,所以必须掌握兵权。
  有贾皇后在,皇帝那边是不用担心的,要命的是如何夺取兵权,中护军张劭有没有当年吕禄、吕产那么好忽悠呢?贾皇后说:“据我观察,张劭这人与吕氏兄弟是不好比的......”
  司马玮等人愁眉不展。
  贾皇后接着说:“他比吕氏兄弟笨多啦!”
  事实证明贾皇后的眼光很准,中护军张劭果然是个纸老虎。皇帝下诏任命从叔祖下邳王司马晃接替张劭领中护军,那小子竟然真乖乖把兵权交了出来,一点抵抗都没有。这让心怀忐忑的司马玮等人欣喜若狂。

  此时箭已上弦不得不发了,皇帝快刀斩乱麻,连着下诏书任命弟弟楚王司马玮为卫将军、北军中侯;任命从叔东安公司马繇为右卫将军;任命从叔高密王世子司马越为左卫将军;任命弟弟长沙王司马乂为步兵校尉。
  永平元年三月辛卯深夜,殿中中郎孟观、李肇向皇帝告发太傅杨骏图谋造反,皇帝龙颜大怒,下诏宫城内外戒严,命令刘颂为三公尚书、屯兵殿内;北军中候楚王司马玮屯兵宫城外的大司马门下;左卫将军高密王世子司马越护卫东宫;右卫将军东安公司马繇领殿中虎贲四百人屯云龙门。
  同时皇帝下诏废黜杨骏一切官职,以临晋侯身份就第,若杨骏抗诏不从,则责令司马繇率兵讨伐。
  参与政变的清一色都姓司马,刘颂虽然姓刘,但他是淮南国的相国,二月份随着司马允一起来到洛阳,是淮南王的代表。宗室积攒了多年的怨气一朝爆发,杨骏休矣。
  作为杨骏安插在宫里的眼线,侍中段广知道大事不妙,但此时宫门已闭、内外戒严,逃已无路可逃。这位表舅只能作一些微弱而无谓的抵抗,他对皇帝说:“杨骏孤公无子,岂有反理,愿陛下审之!”

  皇帝不作声,只木讷的盯着他看。
  段广还想再说什么,贾皇后一挥手,有虎贲冲上来,把他拖了出去。

日期:2009-1-1 14:47:48

  皇宫里面正砺兵秣马,外边杨骏已经得到了消息。杨骏住在武库南,离宫城不远,中间隔了云龙门、司马门,这是当年曹爽的故居,杨骏即将面临与曹爽同样的命运。
  杨骏赶紧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这有点像汉末时郭汜、李傕“你劫皇帝、我劫公卿。”的局面,可是赶来与杨骏共患难的人不多,比如三公王浑、石鉴等朝廷大佬就没有来,来的大多只是杨骏的心腹,还有少数几个忧愁国事的臣子。
  杨骏很不解,他扪心自问并没有篡位的野心,天下人都知道杨文长女儿生了一大把,一个儿子都没有,说他篡位,那百年之后传位给谁呢?杨骏掌权那是先帝托付的,他自觉也没有得罪谁啊,怎么就搞得天怒人怨了呢?
  难道真如杨珧所说的“一门两后,未尝以全”,荣华过盛、物极必反?杨骏想起几年前胡嫔妃的父亲,镇军大将军胡奋对他说的一番话:“卿恃女更益豪邪?历观前代,与天家婚,未有不灭门者,但早晚事耳。观卿举措,适所以速祸。”
  杨骏当时就很奇怪,他反问胡奋:“卿女不在天家乎?”
  胡奋那老家伙哈哈一笑,说:“我女与卿女作婢耳,何能损益!”
  胡奋在太康九年寿终正寝,朝廷追赠车骑将军,谥号为“壮”。今天他杨骏想像胡奋一样得以善终,其可得乎?杨骏一筹莫展,连连叹气。
  杨骏的从僚,太傅主簿朱振献计:“今内有变,其趣可知,必是阉竖为贾后设谋,不利于公。宜烧云龙门以示威,索造事都首,开万春门,引东宫及外营兵,公自拥翼皇太子,入宫取奸人。殿内震惧,必斩送之,可以免难。”
  朱振是个人才,他只轻描淡写,说贾皇后与几个被阉掉卵子的黄门想对杨骏不利,绝口不提宗室。意在安抚人心,也是给杨骏台阶下,否则这天下是姓司马的,现在司马家儿要你性命,如果你果真忠君爱国,岂不应该引首就戮?朱振的计策分为两步,先烧云龙门立威,表明态度,然后到东宫拥太子入宫,借东宫与外营的兵力,“入宫取奸人。”

  朱振此时还不知道中护军已经换人,他指的外营兵力应该就是指张劭的中护军与刘豫的左军;东宫的兵力则指负责保卫皇太子的左、右卫率,合计约有五千人。
  朱振的话其实还只讲了一半,点到为止。试想一下,杨骏“拥翼皇太子,入宫取奸人”,奸人是谁?当今皇后,取了皇后怎么办?既然动了手那只有将她废黜。这将使皇太子陷入十分尴尬、凶险的境地。因为不管是否违心,名义上都是他率兵逼宫,强使父亲废黜嫡母,如此一来骑虎难下,没有中途收手的可能,唯有一条路走到黑:让皇帝做太上皇,太子提前接班。

  如果杨骏依朱振的计策,那结果就是效仿霍光伊尹,行废立大事,这太骇人听闻了,估计杨骏做梦都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他必须要逼外孙退位。变生肘腋、猝不及防,让杨骏这样的人仓促之间做出如此重大的决断,实在太强人所难了。
  五十年前,魏明帝的顾命大臣曹爽也遭遇过相同的困境,当时他正陪着魏帝曹芳在洛阳城外,祸从天降,据说病得快要死掉的太傅司马懿老头突然痊愈,并且生龙活虎地占领了洛阳城,挟持了太后,用太后的名义下旨治他的罪。智囊桓范劝他以皇帝名义讨集天下兵反戈一击,在这个关键时刻,曹爽显出了常人不可岂及的智力水准,很可能那时候他的脑中浆糊沸腾,杀死了仅存的一点脑细胞。

  于是曹大将军叹口气,决定投降。他想,告别凶险莫测的宦海生涯也没什么大不了,“我不失为富家翁”。桓范气得破口大骂,“你父亲曹真曹子丹何等佳人,怎么生出你们兄弟二人蠢得像猪,连累老子今天与你陪葬!”曹爽后来的结局是“夷三族”。
  如果曹爽地下有知,他可以不再羞愧,因为马上就会有一个更蠢的家伙到地府来给他垫底。杨骏听了朱振有献策,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听懂,也许此刻他的脑子里也有大量浆糊正在沸腾。杨骏呢哝不清的说了一句令时人绝倒、令后人嗤笑的昏话:“云龙门,魏明帝所造,功费甚大,奈何烧之!”
  此言一出,在坐的各位就明白杨氏的大势去矣。都到了生死关头,还在考虑什么保护文物,真是不知死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