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书.八王之乱》
第24节

作者: 应侯范雎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寥寥几十字,还看不出这个庄园的规模,让我们做一个比较。石崇的斗富对手王恺也有一个庄园,王恺曾经把一个人关在他的院子里,结果这个人迷了路,跑了好几天没有跑出院子,最后差点饿死在里面。石崇的庄园比王恺的要大得多。
  石崇的庄园不仅大,而且装修十分豪华,连厕所都挂着文帐,熏香熏得像个卧室,里面有十几个美丽的婢女拿着香囊服侍上厕所,并且提供衣物,客人上一次厕所就可以换一身新衣服。
  太子太保刘寔曾到石崇家作客,走进厕所一看以为自已走错了地方,连忙向石崇道歉,说:“不好意思,刚才不小心走错到你卧室去了。”石崇笑着说:“没走错,那就是厕所。”刘寔听了咋舌不已。
  刘寔是个清贫的官员,年级也大,所以在婢女面前放不开,但并非所有的客人都像他那样拘谨。日后撑起东晋半壁江山的王敦,当时还没有成名,他在石崇家里可一点都没客气,上完厕所,脱故衣、着新衣,神色傲然,侍候他的脾女都窍窍私语,说“这人脸皮好厚,将来肯定能作贼!”
  如果仅仅家产大一点,装修好一点,似乎也不可谴责。石崇的可恶不仅在于他的奢侈,而且还在于他十分残忍。石崇有一个很变态的规矩,他每次招待客人总是让侍女劝酒,客人如果饮酒不尽,石崇就要将劝酒的侍女斩首。这一招够狠,客人们不得不饮,几乎每次都大醉而归。

  不过也有例外,有一次王导、王敦在石崇家作客,饮酒。王导酒量很一般,但是人命关天,只好勉强自已一杯接着一杯干,最后喝个烂醉。王敦是个狠角色,任侍女劝也好、求也好,就是不喝,石崇已经当着他的面斩了三个人,王敦还是不喝,脸色都没变。王导怪他是不是有点过份了?王敦瞥了一眼喝得通红的王导,慢悠悠地说:“他愿意杀他家里人,关你什么事?”

  需要说明一下,王敦也算是名士之一。由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元康名士的心肠都是很硬的。在当时杀侍女这种事一点都不稀罕,与石崇斗富的王恺也十分残忍,他宴宾客时,令女使吹笛,小失声调,就被殴杀。按照当时的法律,只要到官府备一下案,杀人者就不用负任何责任。
  当初我看到以上史料的时候,就不禁去联想,在那些眩目繁绮的诗文后面,那些白衣胜雪的风流名士背后,还隐藏着怎么的狰狞面容?还流淌过多少出身卑微的下人的鲜血?
  一方面讲究名士风流,一方面骄奢淫逸,甚至暴虐残忍,看似有冲突,实则一点都不矛盾,甚至两者相辅相承。因为,元康年间芸芸众名士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老庄学说的名士,他们假借老庄的名号,实际信奉的是杨朱的享乐主义,提倡人世虚无、及时行乐。
  上面说到毕卓的理想是醉生梦死,这不是个别现象。号称“江南步兵”的江南名士张翰,有人问他:“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张翰豪情万丈的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这个典故后来被李白、辛弃疾等写入了唐诗宋词,当然李白等人只是嘴上说说,他一身汲汲追求的,还是身前功名身后荣名。
  有一段话可以为此类人的行为做理论指导,杨朱曰:“万物齐生齐死,齐贤齐愚,齐贵齐贱。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熟知其异?”

  ——天下万物不论聪明愚笨、富贵卑贱,最后都是要死的。有的生十年死,有年生百年死,仁人圣贤会死,凶徒愚者也会死。活的时候圣德如尧舜,死后不过是一堆腐骨;活的时候暴虐如桀纣,死后也是一堆腐骨。都是一堆腐骨而已,后人谁知道他们生前的差别呢。
  反正死后都一样,所以有什么理由不在生前多多享受呢?食色,性也!所以有什么理由要压抑自已的好色、好口腹之欲的天性呢?还不赶快多喝美酒、多吃佳肴、拥美姬、服五石散,过逍遥快活的日子。一切都是虚无的,人生苦短,何必要为国事、朝政这一类烦人而且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烦恼呢?
  这样的一种风气席卷了整个朝堂,晋朝的纲纪大坏、朝政昏暗,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日期:2009-01-31 01:22:38

  三十六
  有古谚语说,“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宽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全匹帛。”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京城在引导时代潮流方面所起的旗帜作用,洛阳的达官贵人过起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地方上的官僚大户当然望风影从。
  奢侈,说穿了不就是摆阔么!摆阔,那得先要有钱。
  许多元康时期的名士都非常有钱。除了上文提及的石崇、王恺,袁宏在《名士传》里枚举的裴楷、乐广、王衍、庾敳、王澄、阮瞻、卫玠、谢鲲,没有一个是穷人。
  其中庾敳是出了名的富人,“聚敛积实”“性俭家富”;大名士王衍虽然超凡脱俗,嫌谈钱俗,鄙夷的将之称为“阿堵物”,但是他有一个“才拙而性刚,聚敛无厌”的老婆,家里的钱可以堆满卧室,堵住出路。
  此外,大名士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

  还有,王济王武子吃饭都用琉璃器,有百馀个婢子,穿差绫罗绸缎服侍,做菜用的猪都用人奶喂大。王济在北邙山下建筑新宅第,当时洛阳的富人众多,地价昂贵,王济有“马癖”、好马射,他买了大块地作跑马场。跑马场周围筑有短垣,王济用钱把这个跑马场铺满,时人称之为“金沟”。
  名士尚且如此,那些不是名士的俗人就更不用提了。史料上有关时人“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的记载屡见不鲜。晋朝不仅是帅哥扎堆、名士扎堆,有钱人也扎堆。
  因此产生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他们的钱都是从哪儿来?
  晋朝的秦汉以来皇权最弱的一个朝代,也是秦汉以来分封最多的朝代。先是武帝在开国是就大封王侯,后来灭蜀、平吴,又有大批朝臣凭军功封侯;武帝驾崩,杨骏、汝南王先后辅政,为了收买人心,他俩公器私用大肆封侯,最夸张的一次封侯一千余人,抵得上西汉两百年的封侯总人数。
  如此乱来的结果就是洛阳城内的遍地都是侯爵。永嘉年间,东海王司马越想掌握洛阳军权,他让皇帝下了一道诏书:禁军里面的侯爵全部离开洛阳回到封地。诏书一下,禁军将领走了一大半,禁军当即就不成编制,让东海王的卫队顺利接管。

  侯爵、公爵、亲王都是有食邑的,这些食邑都是从国家土地里划出去的。食邑上的物产原本要交归国库,现在都归侯爵等个人所有,所以食邑的数量直接影响国家的财政。遍地侯爵、公爵,在富了个人的同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是国力的减弱,国防力量的削弱。
  上面所枚举的人物中,王戎被封安丰县侯;王济老爸王浑是京陵亿,食邑万户,王济老婆是常山公主,有公主采邑。可以说,分封过滥、食邑众多晋朝富人扎堆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晋朝皇权微弱、国力贫乏的原因与结果。
  除了食邑所得,个人的经营也致富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晋朝人的汰侈相对应,晋朝人的吝啬也是声名远扬,其程度同样令人咋舌。
  早在太康年间,就流传有“三癖”之说。哪“三癖”呢?“和峤钱癖、王济马癖、杜预《左传》癖”。王济好马、杜预好读《左传》这都是雅癖,而和峤爱钱如命,说他有“钱癖”那就是讥讽他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