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书.八王之乱》
第26节

作者: 应侯范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抢劫是地方官员才有机会尝试的致富之道,到了洛阳京师重地此路不通。那么京官难道就会安贫乐道、清正廉明?当然不是。用现在的话讲,只要有权力出租的机会,就会滋生腐败,那些有话语权的京官敛财方式既老套又实用。
  《晋书.山涛传》里从侧面记录了发生在武帝咸宁年间的一场官场大弊案:“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后毅事露,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陈郡人袁毅曾经为鬲地县令,为人贪婪污浊,他贿赂朝廷公卿,目地是想求得虚假的声誉。他也曾经赠送山涛一百斤生丝,山涛不想与当时的风气相异,就接受了贿赂,藏在家里阁楼上。后来袁毅的事情败露,被装进槛车送廷尉处治罪,凡他曾经贿赂过的人,都受到推检牵连。山涛从阁楼上拿下那一百斤丝交给前来问罪的吏,丝上面积满尘埃,当初的印封依然如故。——《晋书》的编者想以此表明山涛并非贪财俗鄙之人,但怎么给人感觉山涛就像是一个不作为的乡愿?)

  晋朝的币制混乱,钱币没有信誉,人们都是实物交换,粮食、布匹都是硬通货,连朝廷发放官员奉禄也是以实物发放的。搞清楚了这一点,就不会有人说袁毅莫名其妙,行赂还傻乎乎的抱着一百斤生丝,一点都不隐蔽,开张支票就不行了?
  袁毅嫌自已的官职太小,所以他四处活动,“以求虚誉”。袁毅花了大价钱,目的只是想听大家说他一声好,这看似不合理,实则与晋朝的选官制度有关。
  众所周知,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将人物分为三六九等,负责点评人物的官员是“中正”,中正官分有“中正”与“大中正”两类,每郡设一“中正”,每州设一“大中正”。中正官评议人物的标准有三方面:家世﹑道德﹑才能,在综合考核之后,中正给人物定“品”。品有九等,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一品“上上”形同虚设,它的要求凡人不可能达到,实际操作中二品“上中”已经是最高品,二品以下都算是差的。所以说是九品,实际上只有“上品”与“下品”两类。

  中正评出人物后,报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吏部按品行高低分别请示授官,通常是上品人物授官起点高,升迁也快;下品人物授官起点低,升迁也慢。
  “九品中正制”实际是汉代乡闾推举法的变异,在曹魏时期也确实起到了举荐才能的作用,但是到了晋朝,这个制度已经变成了门阀世族把持国家公器的工具,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出身低的士人几乎已经没有机会进入国家高层。
  晋初的袁毅案影响大、波及面很广,史数四散于《晋书》之中,从仅存的史数上可以推测:袁毅出身并不低。《晋书.何曾传》中说“咸宁初,有司奏劭及兄遵等受故鬲令袁毅货,虽经赦宥,宜皆禁止。事下廷尉。诏曰:‘太保与毅有累世之交,遵等所取差薄,一皆置之。’”——何曾是晋初数一数二的大臣,袁毅与何曾有“累世之交”,必定不会出身寒族,他是陈郡人,由此可以断定:袁毅是陈郡袁氏的后人。

  陈郡袁氏是汉代就有很高威望的世家大户,有着悠远历史,大名鼎鼎的汝南袁氏就是陈郡袁氏的分支,陈郡袁氏在西晋时稍显沉寂,后来在南朝大放异彩,风头不在王谢之下,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袁毅是出身高贵,他的品级也肯定是上品,否则不可能担任到县令。县令这个起点一点也不低,当时许多上层士族人物如杨骏、石崇等等,都是以县令为仕途的起点。
  高贵的出身对仕途肯定有帮助,但是门第并不能保证士族子弟一定做到高官。当初杨骏做县令,一直不得升迁,而石崇做县令没多久就升为太守,两者的境遇不同,主要是因为杨骏的能力不行,“素无美望”。
  如何选拔贤良、如何对手下官员进行考核?是历来君王感到头痛的事情,君王们居于深宫之中,举目望远不出宫墙范围,如何知道臣子称职不称职?必定会受到左右亲信的影响,必定会受到朝议的影响,因此也必定容易被蒙蔽愚弄。
  有作为的君主不会偏听偏信,汉代朝廷还会制定一系列的考核标准,会不时的派出使者去民间考察民风,这方面做得比较严厉的如汉武帝,他派出去巡视四方的绣衣使者权限巨大,可以对二千石以下官员先斩后奏;此来汉宣帝对于官员的考核也十分重视,他认为要治国有成效,就需要一大批“良二千石”,因此他花了大力气整顿吏治,亲自面试地方官员,十分重视政绩考核。有大量优秀的中层官员,是汉宣帝实现中兴的重要原因。

  汉武帝、汉宣帝这种明君只是凤毛麟角,通常情况下,官员的仕族还是存活在朝中大佬们的口中。两汉时期朝廷还算有一些考核官员政绩的制度,以作为升迁或降黜的依据,到了晋朝,这些标准已经荡然无存。
  那么晋朝的官员凭什么升迁呢?答曰:声誉。
  这个声誉包括很多方面,相貌、品德、办事能力等等,做为晋朝特色,清谈的水平也是其中一项。《晋书.顾和传》里说“王导为扬州,辟从事。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周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顗既过,顾指和心曰:‘此中何所有?’和徐应曰:‘此中最是难测地。’顗入,谓导曰:‘卿州吏中有一令仆才。’导亦以为然。”——这种因玄言说得好而影响仕途的例子在晋朝并不鲜见,由此可以明白何以玄言清谈风靡晋朝社会上上下下。

  在晋朝做官,良好的声誉与高贵的出身同等重要,没有高贵的出身就没有仕途,没有良好的声誉仕途就没有前途。太原人王湛出身太原王氏,他的哥哥是威名远扬的王浑、侄子是大名士王济。太原王氏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世家大族,但王湛一直到三十岁都没有官做,原因就在于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语没有名气,被人误以为痴。后来王济在武帝面前将王湛狠狠的夸奖一番,不久王湛就出仕了,后来做到尚书郎、汝南内史等职,若不是死得早,估计官位不限于此。

  由此可见声誉这东西对于官员升迁是多么的重要,袁毅不满意升迁太慢,想尽快的爬上高位,他就花钱让说得上话的人给他制造舆论,所谓“以求虚誉”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那些拿人钱财替人说话的官员,实质上就是在变相地卖官。上文中说山涛接受贿赂的原因是“不欲异于时”,可见早在武帝时期这种变相买官的现象就已经靡然成风,世人见惯不怪。
  《晋书.刘毅传》里时任司隶校尉的刘毅直言不讳的指责武帝连东汉的桓帝、灵帝都不如,原因在于“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
  许多人以为这是刘毅在指责武帝卖官,还把钱装入自已的口袋,其实这是一个误解。皇帝家天下,普天下的财物都是他的,皇帝的口袋本来就与国库相联,皇帝是没有“私门”的。真正用卖官得来的钱胡乱挥霍的是汉桓帝与汉灵帝,刘毅实际是在进谏武帝,不要对那些直接、间接卖官中饱私囊的贪官太过优容。
  对此武帝心里是很清楚的,但是他不想得罪那些士族,面对刘毅的谏言,他打哈哈装糊涂。即使在东窗事发的袁毅一案中,接受贿赂的何劭、山涛等人也没有受到任何追究。摊上这么一位喜欢当滥好人的皇帝,是贪官们的大幸,是百姓的大不幸。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