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书.八王之乱》
第28节

作者: 应侯范雎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首诗从头到尾都是牢骚,作者把自已比做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松树,可惜长在山涧里;把对方比做柔软低垂、弱不经风的小苗,侥幸生在高山上;这个可笑的错位注定了松树一辈子处在小苗之下,对它低首哈腰。作者说,我是个“英俊”啊,竟然沉抑下僚,那小子不过是生得好,就占据着高位,不公平中不公平!可是这种情况由来已久,不是一天两天了。作者于是安慰自已,算啦,汉代冯唐岂不也是个伟丈夫?头发熬白了都没有被提升,倒霉的不止我一个,吐啊吐啊就习惯了。

  这首诗的作者是左思。按说左思的地位已经不算低了,他的妹妹是武帝的嫔妃,他本人也是名满天下,是“二十四友”之一。可是他心里还是难以平衡,因为他是出身寒微,所以他不能担任高官显职,他一生汲汲于仕进,但是最高官职也不过是秘书郎,抄抄写写文书而已。而同为“二十四友”之一的贾谧,不过是一个轻浮子弟,才学远不及左思,却可以左右国家政事。

  左思做为寒门士族,他不能免除赋役、不能荫庇亲族、不能享受赐田、给客等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如果犯了法,高门士族有“八议”制度来保护,寒门士族绝对没有这个待遇害,地方官吏对他们可以任意鞭笞、诛杀,即使量刑过甚,也绝对不会有人替他们抱不平。
  这些特权不仅左思不能享受,而且他的子弟生生世世都不能享受,连个盼头都没有。更气人的是,在通常情况下,高门士族都看不起寒门士族,“视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以之为伍”。看着人家飞黄腾达,自已不仅没机会分杯羹,连连远远看一下都要挨白眼,这个愤懑可想而知。
  太康、元康年间国家无事,所以写写诗只能发发牢骚,从流传下来的作品中,只见作者我自尤怜心自哀的无奈,暂且没有类似于“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杀心与戾气。
  但这股不平之气郁积着,总归是要释放的,数年之后,当“八王之乱”在中原腹地如火如荼上演、纠结厮杀,中央无力顾及地方稳定的时候。巴蜀、江南、山东都爆发了叛乱,其中在巴蜀造反的杜弢、在山东造反的王弥、在江南造反的陈敏,以及随后造反的杜曾,都出身寒门士族。

日期:2009-02-09 16:35:16

  四十
  但凡政事腐坏、世风颓靡、豺狼横行的社会,必定有人生活得于水深火热之中,生不如死。
  《晋书.胡威传》中,尚书胡威向武帝进谏,说皇帝你对待臣子太溺爱了。武帝说:“对待尚书郎以下的臣子,我可一点都不含糊。”
  胡威是个好官,他说:“臣所指的岂是底下小吏?我说的就是像我们这些高官啊,你一味的纵容我们,怎么可以肃化明法?”
  从这个对话可以看出,武帝一点都不糊涂,他也知道自已正在以全国百姓的血膏,喂食着一个上层寄生集团。这样做的目的是换取这个集团对他司马家的支持,为此武帝选择牺牲掉社会中下层的福祗。
  晋朝的社会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等级,第一是宗室与高门士族,第二是寒门士族,第三是编户齐民,第四就是屯田户、佃户、军户、百工户、杂户等所谓的贱民。在此之下还有奴隶,他们的身份就不能算是人了,略高于牲口。

  除了第一等级的人在醉生梦死,剩下的那些人都对自已的处境相当不满意。古人云“诗言其志,歌咏其声”,那个时期于是产生了数量众多充满着怨气的诗歌,且枚举一首如下: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这首诗从头到尾都是牢骚,作者把自已比做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松树,可惜长在山涧里;把对方比做柔软低垂、弱不经风的小苗,侥幸生在高山上;这个可笑的错位注定了松树一辈子处在小苗之下,对它低首哈腰。作者说,我是个“英俊”啊,竟然沉抑下僚,那小子不过是生得好,就占据着高位,不公平中不公平!可是这种情况由来已久,不是一天两天了。作者于是安慰自已,算啦,汉代冯唐岂不也是个伟丈夫?头发熬白了都没有被提升,倒霉的不止我一个,吐啊吐啊就习惯了。

  这首诗的作者是左思。按说左思的地位已经不算低了,他的妹妹是武帝的嫔妃,他本人也是名满天下,是“二十四友”之一。可是他心里还是难以平衡,因为他是出身寒微,所以他不能担任高官显职,他一生汲汲于仕进,但是最高官职也不过是秘书郎,抄抄写写文书而已。而同为“二十四友”之一的贾谧,不过是一个轻浮子弟,才学远不及左思,却可以左右国家政事。

  左思做为寒门士族,他不能免除赋役、不能荫庇亲族、不能享受赐田、给客等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如果犯了法,高门士族有“八议”制度来保护,寒门士族绝对没有这个待遇害,地方官吏对他们可以任意鞭笞、诛杀,即使量刑过甚,也绝对不会有人替他们抱不平。
  这些特权不仅左思不能享受,而且他的子弟生生世世都不能享受,连个盼头都没有。更气人的是,在通常情况下,高门士族都看不起寒门士族,“视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以之为伍”。看着人家飞黄腾达,自已不仅没机会分杯羹,连连远远看一下都要挨白眼,这个愤懑可想而知。
  太康、元康年间国家无事,所以写写诗只能发发牢骚,从流传下来的作品中,只见作者我自尤怜心自哀的无奈,暂且没有类似于“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杀心与戾气。
  但在数年之后天下大乱,孱弱的高门士族子弟四散逃命、寻找庇护之所的时候,不论是在北方肆虐的胡虏帐中,还是南方如火如荼的叛军幕下,都活跃着寒门士族的身影。比如石勒帐下的“右侯”张宾,比如在巴蜀造反的杜弢、比如山东造反的王弥、比如江南造反的陈敏、杜曾。
  若说寒门士族感到不公,他们的怨气只是来自分脏不均,生计等等都不用担忧。那么生活在那么第三等级的编户齐民,就是日渐贫蹙,步步被逼向生死边缘。
  武帝咸宁五年,司徒左长史傅咸上书说:“泰始开元以暨于今,十有五年矣。而军国未丰,百姓不赡,一岁不登便有菜色者。”
  这是什么原因呢?傅咸总结说,主要是“官众事殷,复除猥滥,蚕食者多而亲农者少也。”

  傅咸的话绝对有理。晋朝的官职是有史以来最为冗杂的,翻看《晋书.职官志》,但凡秦、汉两代出现过的一切官名,无论是常设的、还是非常设的,几乎都可以在里面找到。这些官职很可能只是不同时期的不同称谓,职权是相互重合的。
  比如太宰、太傅、太保,这是周朝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这也是古官名,职权也相当于三公;大司马,也是古官名,汉代用大司马来代替太尉一职;大将军,是汉代非常设的官名,在汉代大司马大将军往往是一个人。到了晋朝,真正的政权已经龟缩到官秩千石的小官,尚书令与中书令手中。以上这些官职都是没有具体权力的养老闲职,但是都享受着三公待遇,领着一品大臣的奉禄,按一品大臣的资格来进行占田荫户。

  一品冗余官员尚且如此之多,一品以下就更不胜枚举了。傅咸说“夏禹敷土,分为九州,今之刺史,几向一倍。户口比汉十分之一,而置郡县更多。空校牙门,无益宿卫,而虚立军府,动有百数。”
  在武职方面,光将军就有骠骑、车骑、卫将军、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龙骧、典军、上军、辅国等近二十种,也尽是不掌军事的闲职。只有持节、假节,出镇为一方都督,才有机会参与戎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