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书.八王之乱》
第34节

作者: 应侯范雎
收藏本书TXT下载
  因为司马懿的笨,天下无数姓牛的继续祸害人间,其中有一个姓牛的小吏就把琅琊王的夏侯王妃给祸害了,生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
  夏侯王妃的名声算是毁了,怪不得她丈夫司马觐只活到三十五岁就死了呢,原来是被气死的。
  司马睿十五岁嗣琅琊王位,也就是说他父亲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戴了一顶很大的绿帽子,真可怜。
  但是,还是那个问题:即使这个事情是真实的,谁会流传出来?
  夏侯王妃在司马睿称帝之前已经死去,如果这时当时广为人知,司马睿怎么可能嗣位做琅琊王?晋朝司马家的宗师在干嘛?

  司马睿咸宁二年出生于洛阳,如果他不是司马家后人,他能活下来?
  而在当时不被人知,隔了几十年之后,突然就以秘闻的方式传播开了,这种秘闻可信度有多少?
  其实早在《晋书》之前,就有正史说晋元帝是个小杂种,魏收写的《魏书》中,就说司马睿是“晋大将牛金之子。”魏收是北魏人,《魏书》比《晋书》早出世一百年
  如果翻看南北朝的正史,两相对比,会发现有许多相矛盾对立的地方,同一场战争,南方人和北方人都说自已是胜利者,结果这场战争就没有失败的那一方。
  对于人物,也是南方人说北方都是蛮人,北方人不能说南方都是蛮人,就说南方人都是杂种,连皇帝都是杂种。
  看了就知道,这种诋毁对方,丑化对方,歌颂自已的字眼不胜枚举。就像几十年前,我国对美国、对台湾人所作所说的一样。
  魏收与晋元帝不是同一时代的,没必要去污蔑一个已经消逝的朝代的君主,他这所以这样写,是因为,他的前辈都这么说,他的前辈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的前辈的前辈在有意捏造这样的谣言。

  当然,他前辈的前辈并非吃饱了撑着无聊,才编排这些花边新闻打趣。那是有政治用途的,对于当时的北方来讲,晋朝就是敌国,晋元帝就是敌酋,污蔑敌酋那是理所当然的。
  想想三十年前大陆上对蒋介石的种种描述,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这话一点都不假。

日期:2009-02-16 00:31:10

  四十七
  执政是表面风光,受用不受用当事人冷暖自知,贾皇后处心积虑争夺权力,到手之后才发觉烫手。
  这是所有权臣的困境,当初杨骏、汝南王都面临过。在野的时候,一心一意拆台,反正会有执政善后,拆得越烂越有利。等终于轮到自已粉墨登场,冲上前台一瞅,吓坏了,嗯!底下坐着这么多面目可憎的!才知道当家不易。
  “八王之乱”里的那些主角都是拆台高手,执政低能。贾皇后已算是其中最能干的一个了。
  杨骏、汝南王在执政之初都曾滥封滥赏,他们这样做其实是逼不得已,因为没有人来依附他们,只好花钱买人气。统领群臣的武器有二:一曰赏二曰罚。晋朝的公卿是无法过份得罪的,当满朝文武都无欲则刚的时候,皇帝都拿他们没办法,何况执政的权臣?杨骏等人热脸贴上冷屁股,徒增笑料而已。

  贾皇后就做得比杨骏等人漂亮。她很清楚众公卿不可能都被笼络,众公卿也不敢明目张胆的与她做对,历次政变他们都充当看客,一副事不关已的姿态,他们肯定会将看客姿态坚持到底。既然如此,贾皇后索性不理会他们,待遇依旧,其余你们自已看着办。她利用亲戚关系构建自已的内阁,主要依靠河东裴氏、琅琊王氏,还有本族贾氏,再加上一个寒族出身的张华,维持朝堂的运作。贾皇后是幸运的,她的亲戚中有能耐的人不少,比如裴頠、贾模,元康年间有九年太平岁月,这两人居功至伟。

  仅凭着少数几人想推动整个时代向前进,那是不现实的。形势注定了贾皇后的内阁很难有大作为,勉力维持平衡,不出大乱子,这已经是它能力的极限;前文讲到过,王戎刘颂等人也曾想革除时弊,通过实行《甲午制》等进行吏治改革,这些尝试最终不了了之。这些阻力不是来自贾皇后等当权者,而是来自满朝不作为吃干饭的公卿大臣。元康年间是西晋王朝日落前的最后一抹余晖,绝大多数人都在坐吃等死,面对来时大难,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元康九年之前的贾皇后,头脑无疑是十分清醒的,行为也很收敛。仔细考究史料,除了所谓莫须有的“荒淫”,贾皇后没有犯下任何别的罪行;而贾家,也没有历代外戚专权时那种跋扈专横。若说贾模、贾谧专权,他俩的官职一直远在张华、裴頠之下;贾模至死爵位不过是乡侯,食邑千户,远少于孟观等人,贾谧因袭贾充的鲁公爵位,一直没有增封,《晋书》上说贾谧“奢侈逾度”,这是当时的社会通病,不足以为罪证。

  整体而言,元康九年之前的贾氏,还是修身励节严以律已,以江山社稷为重。至于何以到了元康九年,贾皇后就晕招叠出,自取灭亡?这个原因复杂,容后再表。
  清醒时刻的贾皇后,应该清楚的看到自已的处境:腑肘之间,是袖手观望的群臣,他们从来没有支持过自已,随时有可能投靠政敌。
  若说洛阳群臣不过疥肤之藓,那么在视线之外,几十万大军包围着洛阳,他们的统帅都姓司马,这是真正的心腹大患。
  此时,武帝临终安排的四方藩镇,已经面目全非。楚王司马玮、汝南王司马亮、秦王司马柬已经过世,赵王司马伦在洛阳担任一个闲职。到了元康九年初,除了淮南王司马允依旧镇守寿春,镇守长安的是河间王司马颙,镇守许昌的是范阳王司马虓(待详考),镇守襄阳的是新野王司马歆,镇守邺城的是成都王司马颖。这几个王后来个个都是“八王之乱”中的活跃份子。

  贾皇后从来没有得到过宗室的捅戴,虽然有赵王司马伦、东武公司马澹可以算为贾氏一党,但赵王司马伦历来名声不好,也没有什么个人能力,东武公司马澹是宗室疏族,名声同样也很差。两人无法代表宗室,也无法增进宗室与贾氏的感情。
  宗室的力量一如往昔,宗室的弱点也一如往昔,依旧还是一盘散沙。在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殒命之后,再也没有人有足够的威望引导宗室,所以这五大藩镇也暂时持观望的态度。
  元康年间的太平就是建立在这么一种微妙的平衡之上,这种平衡的脆弱,可以用当时流行的一种歌舞来做比喻。这种歌舞俗称“晋世宁”,表演方式是拿一个盘子,盘子上放着酒杯等易碎物,用手快速将盘子翻来覆去,边跳边唱,歌词如下:
  晋世宁,四海平,普天安乐永大宁。四海安,天下欢,乐治兴隆舞杯盘。舞杯盘,何翩翩,举坐翻覆寿万年。
  设想,酒杯在盘子上随时可能摔个粉碎,这样的“晋世”倒底是“宁”还是不“宁”呢?

  可以想像,贾皇后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宗室里出现一呼百应的人物,向她夺权。五个藩王之中,河间王司马颙、范阳王司马虓、新野王司马歆是宗室疏族,辈份、资历都不高,没有这个能力;成都王司马颖是皇帝的弟弟,血缘够近,可惜年纪太小,也可以暂时不考虑;剩下的淮南王司马允则需要重点防范,此人也是武帝之子,并且镇守淮南近十年,声名卓著,元康九年时淮南王二十六岁,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年华。

  对于贾皇后而言,淮南王是个危险人物,但是淮南王毕竟远在寿春,而且没有诏命谅他也不敢轻举妄动。
  有一个人比淮南王更危险,这个人的血缘比淮南王更加正统,这个人的身份比淮南王更具备号召力,这个人是谁?太子司马遹。
  元康九年,太子司马遹二十二岁,也是建功立业的大好年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