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书.八王之乱》
第35节

作者: 应侯范雎
收藏本书TXT下载
  由此请问,贾皇后与太子之间,谁是强者?谁是弱者?
  这又是一个局中局。如果只着眼于洛阳城内,太子无疑是案上鱼肉;但是请把视野放宽,看看周围那些藩王握着钢刀、蓄势待发的姿态,仔细想一想,谁才是弱者?

  贾皇后对太子下手,是很容易的,问题在于怎么善后?太子是一根导火索,他引爆的丨炸丨药足够让贾皇后粉身碎骨。事后证明,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
  投鼠忌器,这是贾皇后在元康年间优容太子的第二个原因。
  元康年间,贾皇后一直小心翼翼,不落口实让人借题发挥,试问她可能明目张胆的到洛阳街头拉客么?

日期:2009-02-18 00:55:11

  第六章太子被废黜
  1、杜锡坐针毡
  元康九年(公元299年),京兆人杜锡三十岁。在而立之年,他的仕族却跌到了谷底,他的新官职是卫将军长史,这是一个官秩不足六百石的小官,与他的身份极不相称。
  杜锡是晋朝屈指可数的万户侯之一,虽然他的当阳县侯爵位并非奋斗得来,而是承袭父亲杜预,但是他“少有盛名”,入仕之后起家长沙王司马乂文学,后来又担任太子舍人,总体来说仕途稳健、前途可观,怎么就忽然摔个跟头,由皇子、太子的属官贬为卫将军的从吏呢?
  杜锡每次想到这个问题都觉得郁闷无比,膝盖隐隐作痛,他当然知道自已遭贬官的原因。那原因就是他的性格“亮直忠烈”,在担任太子舍人的时候,他屡屡规劝太子司马遹修德进善、远离奸佞。他太多事了,上头有人不喜欢。
  早在贬官之前,杜锡已经受到警告,这个警告来自太子司马遹本人,太子司马遹嫌他太聒噪,就在他平时常坐的毛毡里扎上钢针。晋朝人在正式场合的坐姿是双膝前跪,坐于大腿之上,屁股及踵。杜锡第二天来到东宫,双膝跪下,钢针入肉当即血流一地。此事流传后世,产生成语“如坐针毡”。

  太子佯装不知。隔了几天之后,太子问杜锡:“向著何事?”
  杜锡很有父风,恭而有礼,他答道:“醉不知。”
  太子脸色一变,满脸都是捉狭成功、将人一军的得意表情,他说:“君喜责人,何自作过也。”——谁让你老喜欢教训我!给你点颜色瞧瞧,你这是自作自受!
  如果是孩童作此恶作剧,可以视为童心无知,一笑晒之。但此时太子年过二十,并且已为人父。身为皇嗣,忠佞不分、睚眦必报,这样的人将来如何君临天下?
  杜锡语塞了,他看着眼前这张俊美,但是杂揉了阴冷、残酷、狂妄诸种表情,因而显得扭曲的脸,想起这张脸的主人曾经流誉天下,先帝曾经以此人为豪,说“此儿当兴我家。”

  这两个是同一人么?
  杜锡再放眼看这东宫。正殿里,小孩子的玩具、种种奇技淫巧的稀奇玩艺散落一地,这是太子为了哄爱妾蒋美人与爱子司马虨开心,而特地买来或者亲手制作的,与此同时,诗书典籍却堆在角落里沾满了灰尘;
  后园中,住着一大群出身卑贱的佞人,他们每天陪太子嬉戏,变着法子引导太子荒废时日。耳濡目染中,太子也日渐沾染市侩小人的习气,变得易怒、缺乏自控能力,稍有不趁心,就不顾身份地对手下大打出手;太子还时常命令左右宫人驾着车马在宫中奔驰,然后突然割断马鞅绳索,看宫人跌落下马时惊恐的表情,以此为乐;
  最不成体统的是,太子命令宫人随从装扮成商人小贩,在东宫内扮菜市场玩。太子的生母谢夫人出身屠夫家庭,太子最喜欢扮演的角色就是屠夫,而且他把聪明才智都用在卖肉上,做生意不用称,“手揣斤两,轻重不差”。太子还把东宫厨房里的葵菜、蓝子、鸡、面等物,拿到洛阳西园菜市去卖,以此牟利。这种事情一百五十年前的汉灵帝也做过,众所周知,汉灵帝是无比差劲的皇帝。

  种种胡作非为,搞得东宫鸡飞狗跳、乌烟瘴气。杜锡看得心寒,他想不明白皇帝何以对太子的行为不闻不问?他也想不明白太子天姿如此优异的佳儿,肩负江山社稷重托、祖宗厚望,何以自甘坠落到这种田地?
  十几年前,杜锡也遇到过一些让他想不明白的事情。那时他的父亲杜预出镇荆州,总是搜罗奇珍异宝去贿赂洛阳的权贵,有人很奇怪,问“将军你深得皇帝信任,爵至万户侯,洛阳那些人不可能给你再带来什么好处,何必再给他们送礼?”
  当时杜预很无奈的回答:“吾但恐为害,不求益也。”——由这句话管中窥豹,可见杜预是个人精。
  杜预为人“结交接物,恭而有礼,问无所隐,诲人不倦,敏于事而慎于言”。杜锡只学到了他父亲的前一半本事,最为关键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则明显没有学到。
  杜预已死,无人再来指点他官场上的玄机、政治上的鬼蜮伎俩,所以忠直的杜锡忍不住多嘴了,不久之后,他就被调离东宫,改任区区小官卫将军长史。

日期:2009-02-18 00:57:12

  2、太子的悲哀往事
  杜锡不能“敏于事而慎于言”,除了性格因素,与身世也有关系。杜预四十八岁那年才生得这个嫡子,在古代四十八岁可以算是老年,杜锡后来也只活到四十八岁。“老来子”自古都是掌中之宝,即使贤如杜预也未能免俗。杜家父慈子孝、笙磬同音,杜预不仅是能臣,还是修身励节的名士,雅好读《左传》,杜锡在父亲熏陶之下,也成为谦谦君子。

  晋惠帝有名言“(百姓不得食粥)何不食肉糜?”成为经典笑柄流传千古,惠帝生来尊贵、长于深宫,宫中何尝有贫户?何尝有饿殍?依着惠帝痴呆的脑子,无法与人交流,无法看书阅文,如何知晓世情?说出如此愚憨的话,恰恰是惠帝以个人所见,经过思考得出来的严肃结论。
  从这角度来看,人人皆是惠帝,程度不同尔,有些人只会捡他人之牙慧,那就连惠帝都不如。杜锡也陷入了这个局,他生长在和煦相爱的家庭之中,自幼饱受孝礼仁义的渲染,以为天下人皆与他相似,自然不愿意相信世间会有骨肉相残这种事情,自然也无法理解长年生活在阴谋诡计之中,长期受压抑之人的心灵扭曲。
  一言以蔽之:杜锡枉比太子年长八岁,政治上一点都不成熟。
  太子年轻,但身经百战,早已久病成医。他对于自已的真实处境观若洞火。表面上来看,太子是帝国的嗣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身份尊贵无比;实际上,他只不过是一个软禁在洛阳东宫的待罪囚徒,不知哪一天祸从天降,就会死无葬身之所。
  这不是杞人忧天。
  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太子十四岁,已到了记事的年龄。他应该记得三月辛卯那天,白昼一切如常,太子太保杨济的脑袋还牢牢长在肩膀上;入夜之后风云突变,后来被进爵为王的东海公司马越脸色铁青的出现在东宫,集结东宫左、右卫率麾下五千精兵,严阵以待。没过多久,杨济慌里慌张的出现在东宫殿前,司马越下令关闭宫门,瓮中捉鳖。勇武有力的杨济做了没有意义的困兽之斗,最终受伤被擒。当杨济被拖曳着离开东宫的时候,太子看见他脸上有血、面如死灰。

  几个时辰之后,杨济就身首异处了。同一天毙命的,还有他的哥哥杨珧、杨骏,以及他们的亲信党羽一千多人,洛阳城血花四处开放。
  十四岁的太子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夜晚的意义无比重大,八年之后,二十二岁太子回想往事,痛彻心肺,背上全是冷汗。他的人生被彻底篡改了,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