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书.八王之乱》
第39节

作者: 应侯范雎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年杨骏就是把宗室欺负得太狠了,引起宗室的不满,结果丢掉了性命;汝南王司马亮依老卖老,得罪了宗室的少壮派,结果被乱刀砍死。贾皇后是这两起事件的策划者,殷鉴不远,当然不能步杨骏等人的后尘。
  可以想像,贾皇后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有人把宗室凝聚起来,向她夺权。
  如果这个人存在,那会是谁?五个藩王之中,河间王司马颙、范阳王司马虓、新野王司马歆是宗室疏族,辈份、资历都不高,没有这个能力;需要提防的是她两个小叔子:成都王司马颖、淮南王司马允;成都王司马颖资历尚浅,也可以暂时不考虑;尤其要注意的是淮南王司马允,此人镇守淮南近十年,声名卓著,元康九年时淮南王二十六岁,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年华。

  对于贾皇后而言,淮南王是个危险人物,但是他毕竟远在寿春,而且没有诏命谅他也不敢轻举妄动。
  有一个人比淮南王更危险,这个人的血缘比淮南王更加正统,这个人的身份比淮南王更具备号召力,这个人是谁?太子司马遹。
  元康九年,太子司马遹二十二岁,也是建功立业的大好年华。
  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贾皇后与太子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刀俎与鱼肉的关系,而是一个相互投鼠忌器的僵局。
  如果只着眼于洛阳城内,太子无疑是案上鱼肉,但是贾皇后知道,此刻有多少双眼睛正盯着他俩啊。太子能凝聚宗室,这个自然不假,但是操作起来很难,但是太子的血肯定能将宗室凝聚起来。说不定,此刻就有人在暗处盼着贾皇后对太子下手呢。

  贾皇后对太子下手,是很容易的,问题在于怎么善后?太子是一根导火索,他引爆的丨炸丨药足够让贾皇后粉身碎骨。事后证明,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
  而贾皇后不对太子下手,也是对自已不利。太子还年轻,而她与司马衷则一天天老去,时间拖得越久越危险。危险来自两种可能:一、皇帝突然驾崩,太子必须登基,到时候贾皇后如果阻挠,太子就有绝对充份的理由号召天下讨伐她;二、太子逐渐发展出了自已的势力,跳出贾皇后的控制,最后号召宗室,与贾皇后争权。
  动手也不是、不动手也不是,贾皇后心中有多煎熬可想而知。
  此外,她还必须小心翼翼,不能落下口实让人借题发挥,领着兵杀进宫来,这种情况下她会明目张胆的到洛阳街头拉客?肯定不可能啦。
  对于上面所说僵持时期可能产生两种危险,贾皇后也作了充分的防备,她没办法阻制司马衷可能会发生的暴毙,但是她有办法阻制太子发展自已的势力。
  元康年间,贾皇后一直遏制着东宫的发展。


日期:2009-02-18 01:05:44

  7、东宫人才调零
  贾皇后对东宫的遏制是双管齐下的,首先把东宫的好人都调走。
  仔细推敲元康年间的太子属官,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素质江河日下。
  太子司马遹是在元康元年春正月加冠礼的,加完冠礼就表示成年,必须搬出西宫,入主东宫。皇帝下诏说:“遹尚幼蒙,今出东宫,惟当赖师傅群贤之训。其游处左右,宜得正人使共周旋,能相长益者。”
  皇帝诏书里的“群贤”“正人”,含金量相当高。当时随太子赴东宫的太子属官,精英荟萃,堪称黄金阵容,个个都是享有盛誉的人物。
  当时太子太师是何劭,太子太傅是王戎,太子太保是杨济,太子少师是裴楷,太子少傅是张华,太子少保是和峤,文人孟珩为太子友(官名),杨准、冯荪为太子文学。

  仅以上这些人就可以组成一个强有力的内阁。但是这还不够,皇帝担心太子误交损友,命令太保卫瓘之子卫庭、司空陇西王司马泰之子司马略、太子太傅杨济之子杨毖、太子少师裴楷之子裴宪、太子少傅张华之子张祎、尚书令华暠之子华恆,轮流到东宫陪太子读书。
  太子属官虽然官秩不高,但却是前途无量的潜力股。皇帝在选择太子属官的时候,也会仔细斟酌、精挑细选,这可不是小事,太子的教养就是国君的教养,国君的教养关系到社稷安危。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要想儿子有出息,就得给他请品德高尚、学问渊博的贤人做老师,并且不能让他乱交狐朋狗友。秦始皇派赵高教导胡亥,导致秦朝二世而亡,血的教训摆在哪里,不能不慎重啊。

  元康元年的华丽组合是杨骏替太子配备的,里面虽然包含了杨骏的私心,比如他是嫌忌张华、王戎、裴楷,有意安排这样的闲职,让他们大材小用,教太子读书;但是也体现了杨骏对于太子的重视。
  仔细看这一套班子,曾经在武帝朝的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何氏、杨氏、卫氏、裴氏、和氏、王氏还有张华,都列名其中。为了培育太子,杨骏也是煞费苦心,他把当时最显赫的高门士族的当家人与后起新秀都集中到东宫,与太子培养感情。这样等太子成年之后,就能轻易得到这些高门士族的支持,巩固帝位。
  杨骏是太子直正的靠山,可惜太不结实了。杨氏倒台之后,张华、王戎、裴楷、何劭被调任朝中显职,和峤是贾氏仇人,还被留在东宫,元康三年病死。其余各高门士族子弟也先后被调离东宫。
  在贾皇后的努力之下,太子属官的开始良莠不齐,最显赫的门阀子弟不再有机会辅佐嗣君。渐渐地,东宫成了真正的官场垃圾堆,有处理不了的人事问题,就往东宫塞,来的也不是什么好人。比如赵王司马伦,他在关中碰了一鼻子灰,垂头丧气回到洛阳,就被安排到东宫做了太子太傅。
  到了最后,东宫的官员任命越发莫名其妙了。有一次,贾皇后任命陈准之子陈匡、韩蔚之子韩嵩入职东宫,(陈准、韩蔚《晋书》无传,也做过九卿,不是什么重要人物)裴頠看不下去了,他上书进谏:“东宫之建,以储皇极。其所与游接,必简英俊,宜用成德。匡、嵩幼弱,未识人理立身之节。东宫实体夙成之表,而今有童子侍从之声,未是光阐遐风之弘理也。”

  虽然裴頠是贾皇后依重的大臣,但是在处理太子的问题上,贾皇后显然与他意见相左。东宫官员继续泥沙俱下,而且,贾皇后的手段不止于此,她还有意派许多奸佞之人,去诱导太子学坏。
  《晋书.愍怀太子传》里说:贾后素忌太子有令誉,因此密敕黄门阉宦媚谀于太子曰:“殿下诚可及壮时极意所欲,何为恒自拘束?”每见喜怒之际,辄叹曰:“殿下不知用威刑,天下岂得畏服!”
  据说他们的诱导下,太子原本聪慧过人,“及长,不好学,惟与左右嬉戏,不能尊敬保傅”,“东宫旧制,月请钱五十万,备于众用,太子恒探取二月,以供嬖宠”,变成了本章第一节那样令杜锡痛心疾首的人。
  教育工作颇备成效,但贾皇后对太子还是不放心,经常派贾谧去东宫监视太子。贾谧是个轻浮子弟,与太子的矛盾愈演愈烈,成为元康九年太子事件的导火索之一,容后再表。
  太子越来越不成器,难免会有人劝戒。贾皇后在这个问题上又使阴招,谁对太子推诚置腹,就将调离东宫,并且贬官以示惩戒。杜锡被贬为卫将军长史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此。

  与杜锡同病相怜的还有成都王司马颖,司马颖原本在洛阳担任越骑校尉,加散骑常侍、车骑将军,掌管部分禁军。后来有一次,司马颖在东宫,正撞上贾谧与太子下棋,贾谧的态度相当不恭敬。司马颖与太子同岁,从小一起在西宫玩到大的,感情应该不差。看到这情况,司马颖怒了,他厉声呵斥贾谧:“皇太子国之储君,贾谧何得无礼!”

  此事过后没几天,司马颖就任命为平北将军,被赶出洛阳,到邺城去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