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书.八王之乱》
第41节

作者: 应侯范雎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时张华出来打圆场,说:“卿二人犹且见信,然勤为左右陈祸福之戒,冀无大悖。幸天下尚安,庶可优游卒岁。”于是一场废后的阴谋还没开场,就告夭折。
  作外戚的想搬倒自已靠山,已是一桩奇闻,然而更奇的是,这种事竟然发生了不止一次。《晋书.贾后传》里说:“模知后凶暴,恐祸及己,乃与裴頠、王衍谋废之,衍悔而谋寝”,这回提议废黜贾皇后的人是贾模,参与者是裴頠、王衍,最终因为王衍不同意而作罢。
  唐朝史官把这两件事都写编入《晋书》,大概是想借此来说明贾皇后不得人心、众叛亲离,可惜弄巧成拙露出马脚,遗笑后人。这两个事例明显是矛盾的,贾模一会儿反对废后,一会儿又首倡废后,他倒底是什么态度啊?
  出现这种矛盾,大概是有后人觉得外戚的名声不好听,所以想拔高裴頠、贾模,顺便再泼贾皇后一盆污水,实则腐儒之见,画蛇添足尔。英雄不问出处,如果真是良贤,外戚又何防?
  说贾模、张华、裴頠三人想废黜贾皇后,未免骇人听闻,但是说这三人对贾皇后有很大的影响,起到规箴作用,那是一定的。贾模是贾充的从子、贾皇后的从兄,“深有智算,确然难夺”,贾充在世的时候就经常向他资询意见。因为关系密切,所以贾模对贾皇后的劝戒是最直接的,“每尽言为陈祸福”,最终贾皇后不胜其烦,离他疏远了,贾模不久郁闷而死。

  张华是三人之中威望最高的,但是他的地位离贾皇后最远,所以进谏只能曲线救国。张华的进谏方式不失文人本色,他写了一篇《女史箴》献给贾皇后。这叫“讽谏”,所谓“以讽刺上”,是古人比较推崇的、据说水准比较高的一种进谏方法,当然效果怎么样另当别论。
  贾模以言、张华以文,裴頠最具智慧,只做实事。
  第一章中说过,晋代的后宫分七等十六级,地位最高的是皇后,皇后之下是三夫人,分别是:贵嫔、夫人、贵人;三夫人之下是九嫔,分别是: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仪、容华、充华;九嫔之下是美人、才人、中才人,等级最低的是无爵位的普通宫女。
  按惯例,生下皇子的宫人都会被封为“夫人”,但由于贾皇后忌恨谢玖,因此她的秩位还是“才人”。元康初年,裴頠上书请求增崇太子生母的位号,谢玖因此升级为“淑妃”。(谢淑妃死后一年才被追赠为“夫人”)
  裴頠还请求增加东宫护卫。武帝建国的时候,为东宫设护卫军,称为“中卫率”,泰始五年(公元269年),东宫中卫率一分为二,分别是左、右两卫率。永熙元年(公元290年),杨骏辅政,替太子增设东宫前卫率,在裴頠的要求之下,再增设东宫后卫率,增加护卫三千人。至此东宫护卫有前、后、左、右四卫率,兵力达到万人。
  这些行为,并非表示裴頠站在太子一边反对贾皇后,恰恰相反,正是为了贾氏的长远打算,裴頠劝贾皇后与太子讲合。
  为了劝住贾皇后,裴頠找到姨妈郭槐呈说道理。据史书上说,郭槐是一个善妒凶暴没修养的悍妈,但在此处这个老妇人竟然十分通情达理。郭槐对太子司马遹非常关怀、相当慈爱,养孙贾谧对太子无礼,她就狠狠地责责斥贾谧,郭槐常劝贾皇后要善待太子,可以她明白贾皇后这辈子可能不会再有儿子了,所以劝女儿替自已留条后路。
  这些劝谏有没有效果?肯定是有的,否则裴頠提出的给谢才人增秩、给东宫增加护卫等建议就不可能得以通过。这些措施其实就是贾皇后放出的讯号,一方面是向天下人展示自已的宽广胸怀,另一方面是向太子伸出橄榄枝。

  面对这种善意的讯号,太子明不明白?
  太子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会不明白?他做梦都盼着有这么一天啊。太子马上行动起来了,他要进一步巴结贾氏,于是他向贾皇后的妹夫韩寿求婚,表示自已想娶韩寿的女儿,也就是贾谧的妹妹。郭槐对此表示赞成。
  不得不佩服太子的聪明,再也找不到比求婚,与贾氏联姻再好的举措来打消贾皇后的顾虑了。太子等于在说:皇后你放心,我唯你的命令是从,我愿意你把眼线安插到我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这天下现在由你作主,将来即使我作了皇帝,也由司马家、贾家两家共享,因为我的子嗣有一半与你们贾家有关。
  假设太子如愿与韩氏结亲,后面的惨剧十有八九就不会发生,历史又有可能改写。而且根据当时的情形,太子看似不会遇到什么阻力。
  可惜历史就是历史,不可更改。生活看似如此美好,恶运接踵而来。
  贾皇后与妹妹贾午都表示反对。贾皇后反对可能是在权衡,她要顾虑的事情很多,郭槐劝她与太子交善建立在她没有儿子的基础之上,但如果她突然产子,那太子怎么办?不杀掉是个隐患,杀掉贾午的女儿就得守寡,而且万一太子还有子嗣,要不要斩草除根?
  贾午反对就让人想不通了,她有机会与嗣君结亲,并且可以保全自已家族,何必要拒绝呢?原因莫名,除了愚蠢和狂妄到失去了分寸,找不到其他理由来解释。
  遭受打击的太子司马遹并没有气馁,他退而求其次,向王衍求婚。史书上说,王衍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比小女儿漂亮,贾皇后作主把漂亮的大女儿嫁给了贾谧,小女儿嫁给了太子,所以太子很不满意,口出怨言。
  这种八卦又是无稽之谈,就以太子委屈求全的低姿态,打落牙齿和血吞,哪敢口出怨言?况且,这是典型地政治婚姻,那有政治婚姻还挑人家相貌长相的。王衍的妻子、即太子的岳母,就是贾皇后的姨妈。此外,太子还与贾谧结成连襟,太子与贾谧一向不合,这样是一个增进感情机会。
  对于太子来说,这个结果虽然不是最理想,但也不坏,起码有了和平的希望。

  但希望只是昙花一现,不久,郭槐就生病倒下了。贾皇后请人占卜,术士说郭槐不宜封邑在广城,最好封邑在宜城。贾皇后是个孝女,立刻改封母亲为宜城君,并且在宫外服侍十多天;期间太子也相当紧张,隔三岔五去探病,还主动去寻医问药。
  一切努力都白费,郭槐最终还是到了弥留之际。临死前郭槐再次叮嘱贾皇后善待太子,她抓住贾皇后的手,警告她:“赵粲及午必乱汝事,我死后,勿复听入,深忆吾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是贾皇后显然没有听从母亲的遗言。后来,贾谧越来越得到贾皇后的信任,贾午、赵粲也一再撺掇着贾皇后对太子下手。
  百寒成冰,仇隙积渐成为杀戮之祸,悲剧已经不可逆转。

日期:2009-02-20 21:05:32

  10、贾谧小人作祟
  在贾皇后面前撺掇最为得力的是贾谧,这一点世人皆知。后来贾谧死于乱刀之下,有个忠臣叫阎缵,就是第三章里替杨骏收尸掩埋的那位,他对着贾谧的尸体吐口水,骂道:“小儿乱国之由,诛其晚矣!”
  太子与贾谧并无仇隙,但贾谧恨太子如仇敌,动机很值得琢磨,隐约可见此人野心不小。贾谧的母亲贾午比贾皇后年轻两岁,就算是十五岁结婚生子,到元康年间贾谧也不过才二十四五岁,正是年少轻狂之时,加之生性浮躁,所以狂妄得不知天高地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