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书.八王之乱》
第42节

作者: 应侯范雎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史书说贾谧“好学,有才思”,是个文学青年,他做过“秘书监,掌国史”,并做出成绩。武帝朝时,朝廷曾经打算编国史,宣帝司马懿原本是曹魏家臣,但在高平陵政变之后,司马氏就已经全面掌控大权,晋朝的国史应该从何时开始呢?有说从武帝受禅开始算起,有说应该从发生高平陵政变的嘉平年间开始算起,但有人说提高平陵政变作甚?提醒人家篡位的事实?索性从曹魏齐王正始年间开始算起。争来吵去也没有什么结果,最后索性不提。

  盛世修史啊,于是此事在元康年间被重提,贾谧建议以泰始元年武帝受禅开始给晋史纪年,此议得到王戎、张华、王衍、乐广一系列名士重臣的赞成,由此一锤定音,一直沿用现在。
  贾谧并非满足舒笺点翰小计而已,他依仗贾皇后的势力,“负其骄宠,奢侈逾度,室宇崇僭,器服珍丽,歌僮舞女,选极一时”,元康后期,又开始干预政事,“权过人主”作威作福,甚至敢于囚禁皇帝派来的黄门侍郎。
  如果仅仅是持宠而骄、小作威福,贾谧的所作所为也没离开历代骄奢外戚跋扈的范畴。要命的是,他竟然又开始养门客,“开阁延宾,海内辐凑”。自从秦汉以来,权贵食客盈门、门客三千都会被看作养私兵,心怀叵测,容易被皇帝猜忌,所以许多敦实警慎之臣都门无私交,但也有跋扈专横的权臣喜欢那种宾客盈门,喧嚣热闹的假像。实则春秋之后,所谓的“游士”以趋炎附势鸡鸣狗盗者居多,平时靠阿谀奉承骗口饭吃,养之一无所有,徒引祸上身尔。

  贾谧得势之后,“贵游豪戚及浮竞之徙,莫不尽礼事之”,有人一看大家都姓贾,就夸贾谧文章写得好,不比汉代的贾谊差。凡此种种,马屁满天飞,把这个二十头的小年轻拍得失去了地球引力。
  附会的人多了,自然会结党。于是“渤海石崇欧阳建、荥阳潘岳、吴国陆机陆云、兰陵缪征、京兆杜斌挚虞、琅邪诸葛诠、弘农王粹、襄城杜育、南阳邹捷、齐国左思、清河崔基、沛国刘瑰、汝南和郁周恢、安平牵秀、颍川陈眕、太原郭彰、高阳许猛、彭城刘讷、中山刘舆刘琨”外加贾谧结成著名的“二十四友”,一起游园宴乐,吟诗唱和。

  “二十四友”是一个文学团体,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团体,其中石崇、潘岳、陆机、陆云、刘舆、刘琨等人,依附贾谧的目的明显在于仕途通畅。石崇、潘岳极力谄事贾谧,在洛阳街头遇到贾谧车骑经过,都会恭恭敬敬地跪在路边望尘而拜。要知道石、潘两人当时已经名满天下,并且是贾谧的父辈中人,这种卑微谄媚的姿态必然使贾谧产生错觉,更加目中无人。

  事实证明“二十四友”是典型的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清;以权相交,权失则弃。赵王兵变之后,押送贾皇后去金墉城的就是和郁,刘舆刘琨成为了赵王的心腹,最过分的是陆机陆云,他们投井下石,反而因为贾谧的败亡被封关内侯。
  元康年间的贾谧并不知道那些朋友不可靠,他每日出行都前呼后捅,排场都皇室还大,放眼望去都是谄媚的笔脸,充斥耳际的都是奉承之声。活得这么滋润,他还有什么不满意么?
  有!
  《晋书.贾谧传》中记哉了一件事情:“谧时从帝幸宣武观校猎,讽尚书于会中召谧受拜,诫左右勿使人知。”
  在群臣行君臣大礼的时候,他竟然偷偷代替皇帝受礼。这是类同谋反的重罪啊,是一时犯昏想尝个新鲜?还是处心积虑,有意而为之,试探大家反应?

  有贾皇后撑腰,当然没人敢拿他治罪,也没人敢问他是何居心。但是,大家开始怀疑贾谧的野心。
  据史书上说,贾皇后确实有迹象想把丈夫家的江山捋到娘家去,她后来找到一个小孩冒称皇子,试图立为嗣君,这个小孩据说就是贾谧的弟弟。孤证不立,现在已经找不到旁证来证实这小孩的身份,所以这又是一个不解之谜。不过如果此说当真,那倒可以很好的解释贾午、贾谧为何如此仇视太子,因为太子挡了他们的道啊,当然得除之而后快,

  但或许贾谧并没有野心当皇帝,他只是小人得志,所以得意忘形;再或者,他在妒忌太子,妒忌太子一出生就什么都有,太子是如此不肖,而自已才高八斗(别人夸的),最终自已却必须臣服于此人,太没天理了......
  以上种种只是假设,真实原因已经沉于历史的河底,永远是一个迷。后人只知道,贾谧对太子“无屈降心”,就是说不把太子当领导,有意的折杀太子的威风,甚至可能有意羞辱太子。
  贾谧这是在故意激怒太子,他似乎唯恐天下不乱,唯恐贾皇后与太子和好,他两面挑拨,令贾皇后与太子的关系雪上加霜。
  所以,他经常有意无意地对贾皇后说:
  “太子最近买了许多田宅,积蓄了许多私财用来交朋结友,他大概是打算与贾氏为敌吧。我打听到,太子曾经私下里说:‘等皇后去世后,我就会像对付鱼肉一样对付姓贾的人。’
  “还有更让人担心的呢,万一现在皇帝有什么不测,太子登基,恐怕他会像当年对付杨氏一样对付我们。如果到时候,他想杀我,想废黜皇后你,那真是易如反掌啊

  “所以保险起见,不如先下手为强,把太子废黜掉,另立一个听话温顺的人做嗣君。”
  无疑,这些话巩固了贾皇后的杀心。

日期:2009-02-21 22:00:30

  11、贾皇后诈称有子
  元康九年接近年底的时候,一件长期以来让太子提心吊胆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贾皇后突然高调宣布:本皇后有儿子了。
  要知道当时贾皇后已经四十有二,别说在晋朝,即使时光飞逝一千七百年到了现代,也绝对是个高龄产妇。而痴皇帝司马衷十三岁那年与贾皇后结婚,折腾到四十一岁,二十八年如一日,经历了四次沉重的打击仍不气绥(生出来的都是女儿),化悲痛为力量坚持不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捣鼓出一个儿子,不说别的,光是皇帝皇后这份锲而不舍的精神,就值得万民景仰。

  只是景仰之余,大家也有一点小小的疑惑:贾皇后你大产初愈,气色怎么这么好?
  贾皇后含羞一笑,说:众卿家误会了,其实这小皇子早就有了,一直藏在大内没与大家见面。
  群臣很奇怪:噢!有这等事,那请问皇后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把小皇子藏匿起来呢?
  贾皇后继续含羞,说:这个说起来不好意思,当年先帝大行不久,陛下哀痛过度,本宫前去抚慰,情不自禁,化悲痛为力量......细节就不描述了,这个孩儿是“谅暗”时期所生,所以此前不便公开。
  所谓“谅暗”,是指皇帝服丧期间。这个词出自《礼札.丧礼》,里面举例说“高宗谅暗,三年不言”,即是说嗣君要为先帝服丧三年,服丧的规矩繁琐无比,吃的、穿的、日常生活都有严格规定,但是皇帝又不能三年不办公。于是后世就简化成服“心丧”三年,所谓“心丧”就是指除去丧服,生活照旧,在心里深切悼念,就如居丧一样。

  既然是服“心丧”,心情应该是沉痛的,“心丧”期间居然有心思搞出个儿子出来,可见皇帝一点都不悲痛,不孝。贾皇后为了不损及皇帝英名,所以把儿子秘养在后宫,一直养到...呃,算一下,武帝驾崩是在太熙元年(公元290年)三月,三年丧期到元康三年三月满(公元293年),就算这孩子恰好是元康三年出生,那到元康九年(公元299年),按国人的算法也已经七岁了。

  整个元康年间,贾皇后为了生出儿子,一直在心急火撩地找太医求秘方,导致坊间流言四起,花边新闻满天飞。结果到了元康九年,贾皇后突然推出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说她儿子早就有了。这个、这个,未免太低估天下人的智商了。
  《晋书》上就说,这个孩子根本不是贾皇后所生,而是她妹妹贾午的儿子,姓韩,叫韩慰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