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书.八王之乱》
第45节

作者: 应侯范雎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过即使太子写了反书,不能治成死罪,这个刑罚太过了。当年戾太子与汉武帝父子兵兵戎相见,后来戾太子还是得到了武帝的赦免与追思,更何况如今太子只是一个构思,还没成为现实......
  再说,太子死了,谁来继承国祚?...(去他妈的“谅暗生子”吧,这种鬼话只能骗骗软骨头)......总而言之,张华与裴頠坚持太子杀不得。

  这两个人都是晋朝的铜齿钢牙。张华首先是朝中宿老,对于律令、先朝典故如数家珍;其次他是博物学家,大名鼎鼎的《博物志》就是他写的,天文地理阴阳五行奇文佚事他什么都知道,知识面那么广谁能扯得过他?更要名的他还是个名士,平时没事就到洛水上泛泛舟,找王衍、王戎等人斗嘴玩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现在正好派上用场。

  张华很不得了,裴頠呢?更不得了。他原本也是一个名士,乐广曾经找他谈玄,“欲以理服之”,没想到裴頠“辞论丰博”,反说得乐广无词以对,唯有憨笑而已;后来裴頠主持政务,觉得名士那套作风太败害社会风气了,就写了一篇《崇有论》批判玄学,引得王衍等人群而攻之,最后也堪堪打个平手;所以裴頠被时人称为“言谈之林薮”。

  两人双剑合璧,那是天下无敌。到后来贾皇后理曲词穷,急了,她就让董猛假称是长广公主的意思,对武帝说:“事宜速决,而群臣各不同,其不从诏者,宜以军法从事。”长广公主是武帝的女儿,司马衷的妹妹,所谓“军法从事”,意思就是再不听话,就要杀人了。
  贾皇后这是气晕头了,张华、裴頠她一个都杀不得,杀了他们她靠谁来打理政事呢?难道靠贾谧那轻浮小子?天下人都知道这小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何况张华等人也不是怕死之辈。
  吵吵闹闹讨价还价,一直到了太阳偏西,还是没有决议。贾皇后终究没有杀张华,她也怕夜长梦多,于是妥协,请求废黜太子为庶人。
  这大概已是最好的结果了,张华、裴頠等也只好妥协。于是皇帝下诏,令尚书和郁持节、御史中丞解结为副手去东宫宣诏。大概是怕太子不奉诏作乱,贾皇后还派了大将军梁王司马肜、镇东将军淮南王司马允、前将军东武公司马澹、赵王司马伦、太保何劭随同一起去东宫。太子很顺从的接受了诏书,步行从承华门走出宫城,坐着牛车被送进了金墉城。

  随后东武公司马澹用兵押解太子妃王氏、还有太子的三个儿子司马虨、司马臧、司马尚一起到金墉城。
  与此同时,贾皇后迫不及待地派人杀死了太子的生母谢玖。这个无辜而可怜的女人,十余年来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恐惧之中,儿子贵为皇嗣,可是别说母以子贵,连母子团圆都成为奢望,到头来还要被儿子连累,死在元康九年的除夕之夜。
  谢玫的死状颇惨,据说是在掖庭杖毙,同时被害的还有太子宠妃、皇孙司马虨的母亲蒋俊。
  东宫的势力一下子灰飞烟灭,时间是元康九年十二月。正好应了另一首洛阳童谣:
  “东宫马子莫聋空,前至腊月缠汝閤。”

日期:2009-02-25 19:51:34

  第七章贾皇后之死
  1、阎缵上书
  第二日癸亥,是新年的第一天。大概是庆祝胜利,贾皇后让皇帝大赦天下,改元为“永康”。
  于是“元康”这个年号伴随着太子的政治生命,一起走到尽头。八王之乱新的一轮杀戮又要拉开帷幕,永康这个年号也只用了一年,与它同时滑落舞台的将是贾皇后的脑袋。
  朝廷将废黜太子的诏书,连同太子的反书一起,传阅天下。于是太子阴谋弑杀君父的消息,犹如惊雷一般,迅速传遍帝国的每一个角落。世人依稀记得十余年前,先帝司马炎曾大力褒奖这个皇孙,说他聪慧仁爱有孝心,使他小小年级就流誉天下。如此佳儿长大后竟然成为叛臣逆子,实在不可思议。别的先不说,皇室的教育方法就很诡异,硬是把一棵好苗培养成了杂草。

  消息传到了关内,时任西戎校尉司马的阎缵马上就闻到了阴谋的味道。当年杨骏死后无人收葬,阎缵任安复县令,他抛官弃职,召集故吏替杨骏收敛下葬,结果有杨骏的一个从弟叫杨模的,当时已经吓破了胆,竟然去告发他们。东武公司马澹上书请求诛杀首犯阎缵,没获准,阎缵因此得到世人赞誉。国子祭酒邹湛打算替他谋个秘书郎的职位,谁料秘书监华峤说,“秘书郎职位轻闲俸禄又高,许多高门士族子弟都抢着要做呢,哪里轮得到阎缵这种人?”

  一气之下,阎缵应河间王司马颙的召聘,离开洛阳赴关内担任西戎校尉司马。阎缵确实是能吏,不久就立功被封侯,他的祖父阎圃、父亲阎璞都是曹魏的平乐乡侯,阎缵也被封为平乐乡侯。
  得知太子被废,阎缵又有惊人之举,他再次抛弃官职回到洛阳,带着一口棺材来到宫阕前,上书替太子说话。这个举动开了个先河,以后凡有臣子决心以死犯谏,就拉个棺材摆在午门外,表示自已豁出去了,其中最著名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数一千二百年以后的海瑞。
  阎缵的上书很长,主要替太子求情,大意如下:
  太子确实有过失,但是不算大恶,汉朝有戾太子“子盗父兵”,称兵距会,但是仍然得到了武帝的原谅;商代的皇帝太甲,曾经因为作恶而被放逐三年,后来改过自新,仍然成为一代贤君;前朝魏明帝曹睿,曾经被废为平原侯,后来厉节修行,依然成为明君。太子的罪恶不及戾太子,而且认罪态度是如此之好,可见仍是可教之材。如今天下不太平,四夷未宁,就盼着国有内乱。国嗣的位置事关重大,不宜空虚。所以请陛下不要轻易言弃,再给太子一个机会洗新革面。如果太子实在不知悔改,到时再放弃也不迟。

  在奏折的最后一段,阎缵写道,我出身寒门,与太子从来没有私交,之所以上书,实在出于对国家的忠诚。临行之前,我母亲替我算了一卦,说我这份表一交到御前,我的命就算完了,我的妻儿哭泣着劝我不要上书。但是我承蒙陛下天恩,不敢辜负,哪怕一死也要尽忠,今天我把棺材都带来了,等着刑戮成仁。
  阎缵的奏折递了进去,被冷处理。所谓冷处理,就是既不遵从,也不反驳,更不商议,就当这事没有发生过。阎缵以死进谏的目的没有达到,太子的处境不仅没有丝毫的改善,反而引起贾皇后等人更严重的忌恨,据说贾谧看了阎缵的奏折,冷笑了一声,说:“这份奏折写得不错,如此看来,阎缵等人还是向着司马家啊。”(阎兒作此为健,然观其意,欲与诸司马家同。)

  从贾谧的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心中已经把贾氏与司马家完全对立起来。此人已经狂妄得失去了理智,而且野心不小。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远在边垂的阎缵千里赴死,替太子进言。相比之下,那些在洛阳身居要位的达官们,就太让人失望了,个个尸位素餐,该发言时装聋作哑。不仅如此,还有人落井下石。比如尚书令王衍,太子身陷囹圄,他连忙与太子划清界线,上书请求皇帝准许女儿太子妃王惠风与太子离婚。王惠风据说十分有情义,从金墉城恸哭而归,十二年之后,王衍被羯族人石勒活埋,王惠风自刎于胡虏帐中。

  张华、裴頠未能救太子免于厄难,都有些心灰意冷。有识之人,已经预见到来日必有大难,于是劝二人激流勇退,张华的儿子张韪以天相“太白昼见,中台星坼”为理由,也劝张华逊位。张华与裴頠都犹豫良久,还是没有同意,最终受贾氏牵累,被夷三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