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书.八王之乱》
第52节

作者: 应侯范雎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边打着太子的悲情牌,赵王一边也在使劲拽紧政权。他让皇帝封世子司马荂为冗从仆射,封儿子司马馥为济阳王、任前将军,儿子司马虔为汝阴王、任黄门郎,儿子司马羽为霸城侯、任散骑侍郎,儿子们的作用主要是在宫中监视皇帝。
  要兵政方面,参与兵变的禁军将领一律封侯,增加官职,封侯者达到千人之多。以孙秀为中书令,总揽大权,“威权振朝廷,天下皆事秀而无求于伦。”封孙秀的同族孙弼为中坚将军,领尚书左丞;孙髦为武卫将军,领太子詹事;琰为武威将军,领太子左率。
  孙弼等原本是乐安人,与孙秀是风牛马不相及,后来趋炎附势,与孙秀合为一族。孙弼的父亲孙旂时任平南将军,远在襄阳,得知此事急忙派小儿子前来阻止,没想到儿子不听劝,孙旂气得恸哭不已,后来孙氏果然受牵连,满门罹难。
  宗室方面。以哥哥平原王司马干为卫将军,梁王司马肜为太宰、守尚书令,增封二万户,任命东武公司马澹为领军将军,任命广陵公司马漼为左将军、散骑常侍,东海王司马越为中书监。此外,召回九年前被流放带方的竟陵王司马楙与东安公司马繇。

  在太子刚死之时,有议者说要立淮南王为皇太弟,现在皇帝已确立皇太孙为嗣君。为了安抚淮南王司马允,任命淮南王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都督如故,领中护军,后来都督扬江二州诸军事的职责由彭城王司马植接替。
  由以上枚举的几例可以看出,赵王花了很大力气来笼络宗室成员。可是很莫名其妙,赵王百密一疏,竟然漏了一个最最应该笼络的宗室近亲,齐王司马冏。如果没有齐王,兵变也许就不会成功,齐王也是宗室里面除了几个亲弟弟以外,离皇帝最亲的人。连未参与兵变的淮南王可以享受开府殊荣,统率洛阳一半的禁军,而亲临前线冲锋陷阵的齐王,事后得到的报酬仅仅是一个游击将军。

  齐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日期:2009-03-11 01:27:15

  11、淮南王事件 (上)
  与齐王同样心怀不满的是淮南王司马允,不过,他吃的是暗亏,不可以拿到阳光底下说。淮南王想做嗣君原本就是非份之想,司马臧被立为皇太孙那才是名正言顺,因此,淮南王只是一个人偷偷地表示遗憾。
  他俩的怨气被人捕捉到了。
  贾氏不像杨氏短命,贾氏把持朝政长达十年,势力触及每一个角落,按着中国的政治潜规则,之前与贾氏有过接触的臣子都算是有政治污点,如果当政者想搞清算,那就是一个罪状。兵变刚刚过去,洛阳城内翘首观望,人人自危。赵王和孙秀以前劣迹不少,屡次遭到弹劾,那些曾经得罪过他们的臣子,更是惶恐不可终日。
  潘岳就是其中之一。这个“美姿仪,辞藻绝丽”,昔日走在洛阳街头可以引起妇人围观,“连手萦绕,投之以果”的美男子如今已经两鬓斑白。永康元年潘岳五十三岁,已过知天命之年。对他而言,天命很残酷,他一生汲汲于仕进,却屡受打击。十年前他阿附杨骏,不久杨骏倒台,连累他差点受戮,幸亏得到故人公孙宏相助才逃脱一死;此后他依附贾氏,甚至不惜尊严,在大庭广众之下向晚辈贾谧屈膝谄媚,连他的母亲也看不过去,责备他“不知足”。谁曾想贾氏说倒就倒,潘岳十年努力一朝化为泡影,他发现新贵赫然竟是故人孙秀,沮丧之情立刻转化成恐惧。

  他乡遇故知,但故知是仇敌。潘岳的父亲潘芘担任过琅琊内史,当时孙秀是他手下的小吏,服侍过潘岳,潘岳那时少年气盛,屡次因为过错而鞭挞孙秀。世道轮回,谁曾想二十年后,孙秀竟然飞黄腾达,成为权倾天下的中书令,潘岳反为案上鱼肉。
  潘岳战战兢兢,不清楚孙秀是否记仇,于是有一天,他退朝时偷偷向孙秀试探,问:“孙令犹忆畴昔周旋不?”(孙长官,你还记得我们昔日的老交情么?)
  孙秀瞥了他一眼,幽幽地说道:“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一桶冰水当头泼下,潘岳知道自已难逃一死了。
  同样知道自已难逃一死的,还有冯翊太守欧阳建。当初赵王在关中胡作非为的时候,提议斩孙秀的除了解结、解系,还有欧阳建。解氏兄弟被满门抄斩,欧阳建自度无法独善其身,于是躲到舅舅石崇的金谷园里。

  石崇是有名的富人,所居金谷园美仑美奂天下所无。乱世之中有这么庞大的家产,本身就是一个令人觊觎的祸根,更何况石崇还是有名的贾氏党,“二十四友”中的活跃份子,来日大难看来不可避免。
  而石崇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已的危险处境,我行我素。石崇家有一个歌妓叫绿珠,美艳无比,善吹笛,孙秀听说之后,派人向石崇讨要。石崇把家里的侍婢一字排开,让使者自已挑,使者说:“奉命讨要绿珠,别人不要。”石崇大怒,说:“绿珠吾所爱,不可得也。”使者威胁石崇三思而后行,石崇说不给就不给。
  使者恨恨而去,石崇知道这回真的捅娄子,于是召来潘岳、欧阳建商量对策。
  商议的结果是:赵王不得人心,不如结纳淮南王、齐王再发动一次兵变,推翻赵王,杀孙秀。
  说赵王不得人心是完全正确的。这一点连赵王自已都觉察到了,他上台执政之后,才发现自已名声真的很臭,具体表现就是许多人都不乐意为他效力。
  赵王想收拢人心,有意起用一些海内知名的人士,结果这些人大多很不识趣,让他碰一鼻子灰。比如,他想用尚书郎束皙做相国府记室,束皙说做不了,生病了;他想用高平人郗鉴为相国府掾吏,郗鉴也说做不了,生病了;他想用平阳太守李重为相国府左长史,得到的答复也是:做不了,生病了,赵王终于火了,说你不来就等着去菜市口挨刀吧,李重挺冤枉,他确实是病了,但是性命要紧,只好去相国府报到,没过几天李重就病死了。

  陆机在这时做了相国府的参军,不过他是自愿的。
  太康末年,陆机与弟弟陆云从江南来到洛阳,随行的还有吴郡顾荣,他们三人被称为“三俊”。“三俊”入京的时候,整个洛阳的名士到洛水边迎接,真是盛况空前,当时的陆机踌躇满志,以为登阁拜相只在举手之间,谁曾料想十余年光阳蹉跎而过。
  陆机先做了杨骏的祭酒,杨骏死后,他转任太子洗马、著作郎,随后又做了吴王司马晏的属官,最后做了近十年的殿中郎;陆云先辟为太子舍人,后来出任浚仪县令,后来接替陆机担任吴王司马晏的郎中令;顾荣也不如意,先后担任郎中、尚书郎、太子中舍人,最近新任廷尉正。
  吴郡陆氏、顾氏,在孙吴时期都是出宰相出大将军的门户,到了司马家竟然只能做这种不入流的小官。前不久顾荣写信给陆机,表示自已心灰意冷,想回江南隐居,陆机看了他的信,叹息流泪。
  不过陆机并非死心,他参与癸巳兵变有功,被封为关内侯。赵王上台伊始,正是用人之际,这在陆机眼里是一个好机会,于是他接受赵王的任命,做了相府参军。

  当时的实际政权在孙秀手里。孙秀当然知道齐王、淮南王心怀不满,他密切注视着洛阳城里的一举一动。然后他发现了石崇等人的异常举动,然后他还发现了淮南王暗地里豢养了不少死士。
  孙秀赶忙与赵王商议对策,齐王势单力薄好对付,淮南王才是心腹大患。两人决定先除掉淮南王,计划的第一步,就是夺掉淮南王的兵权。于是第二天皇帝下诏,解除淮南王镇东大将军的职务,由彭城王司马植接替淮南王,都督扬江二州诸军事。
  仅仅解除扬江二州兵权是不够的,于是马上又有第二份诏书,任命淮南王为太尉。
  当时永康元年秋八月,这份诏书逼迫淮南王提前起兵,与赵王喋血京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