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书.八王之乱》
第53节

作者: 应侯范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03-11 21:58:46

  12、淮南王事件 (中)
  太尉是三公之一,一品官职,名义上掌管天下兵马,实质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养老闲职。此前担任太尉一职的有何曾、汝南王司马亮、高密王司马泰,不是朝廷宿老就是宗室前辈,年龄都在五十以上。永康元年,淮南王司马允不过二十七岁,赵王就想让他提前过晚年生活。
  皇帝诏书在任命淮南王为太尉的同时,解除了他中护军的职务,所以这道诏书表面看来是给淮南王升官,实质是想夺他的禁军兵权。淮南王当然不乐意,这位皇弟行事也很另类,他说,自已病了,没办法受诏。
  这种态度无疑是很不正确的,容易授人以柄。孙秀高兴坏了,他派侍御史刘机带着手下令史、吏曹、军曹、法曹一干人气势汹汹,等到淮南王府,逼迫淮南王受诏。淮南王堂堂亲王岂会怕你御史这种千秩小官,淮南王还是称病,不从。
  刘机等的就是这句话,于是他命令手下逮捕淮南王的从官,并且表示将要弹劾淮南王拒诏,这是大不敬的罪名。
  淮南王被激怒了。莫非楚王司马玮一死,你们就以为司马家全剩软柿子?淮南王一巴掌打翻刘机,劈手夺过诏书一看,油上浇油了。按理诏书应该由中书令或中书监起草,盖有皇帝玺印。当时的中书令是孙秀,诏书有孙秀笔迹,这无可厚非,可是,可是这份诏书没有皇帝玺印!

  形势瞬间逆转,孙秀如此明目张胆的矫诏也实在忒大胆,矫诏当斩!淮南王一边下令关门放狗,一边指挥手下操家伙,将刘机一干人等拿下。
  刘机不愧叫刘机,见机不妙转身夺路狂奔,淮南王追赶不及,只砍倒刘机的两个令史。事到如今不得不反了,淮南王恨恨回到府中,召集家兵,还有他平时豢养的死士,说道:“赵王欲破我家!”
  养兵千日,就等着这一刻。众家兵、死士齐口同声:“随大王差遣!”
  于是淮南王率众出门,沿路大呼:“赵王反,我将攻之,佐淮南王者左袒!”
  这一招学的是汉代的周勃。当年周勃等人要发动政变推翻吕氏,周勃召集长安北军训话:“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禁军全部左袒,于是发兵攻杀吕产、吕禄,捅立太宗汉文帝。从此“左袒”就成为关键时刻表明立场的标志性行为,标榜自已拥护王室、扫除奸佞。

  淮南王起兵是个突发事件,如果是蓄谋已久,必定不会如此仓促草率。那时淮南王与齐王接触尚浅,或者根本就没有开始,事件从头到尾就只见淮南王孤军奋战,齐王、石崇等人袖手观望。
  淮南王的兵力十分有限,他手下死士七百,全部是从淮南带来的剑客,武艺高强,这部份应该是进攻主力;余下还有淮南国国兵,按武帝咸宁三年定下的制度:“大国中军二千人,上下军各千五百人,次国上军二千人,下军千人。其未之国者,大国置守土百人,次国八十人,小国六十人,郡侯县公亦如小国制度。”淮南国是次国,淮南王未之国,所以按例只有八十个国兵。

  史书上说,在淮南王的感召这下,一路上“归之者甚众”。这句话很模糊,“归之者”军事素养应该都不高,而且“甚众”只是概数,不可以过多估计。
  因此满打满算,跟随淮南王发动政变的士兵,总数不超过一千五百人,并且战斗力良莠不齐,其中正规军只有八百人左右。
  这点兵力根本不够赵王塞牙缝的,淮南王的失败在他追杀刘机那一刻就已经注定。
  虽然力量弱小,但是淮南王的战术是十分正确的。他第一步是想进宫,控制皇帝取得政治主动权。当时淮南王还是中护军,名义上掌握一半禁军,如果皇帝下诏命令弟弟讨伐赵王,那么赵王在政治上、军事上都会陷于被动,颓败几乎是必然的。
  但是,淮南王的战术没有得以贯彻,原因在于他在禁军中的根基太浅。他名为中护军,却指挥不动他的属下,当时的禁军中下层将领都向着赵王,淮南王兵临宫城,殿中禁军并没有积极响应。赵王的心腹,尚书左丞王舆紧闭宫城掖门,不放淮南王进宫,这种行为如果没有殿中禁军的默许,是不可能得逞的。
  以淮南王的实力,硬攻宫城是自寻死路。擒贼先擒王,淮南王随机应变,直奔赵王的相国府。
  按常理,赵王可调用的兵力要远大于淮南王。且不说他“使持节、督中外诸军事”可以任意调动禁军,赵国也是次国,所以赵王也应该有八十个国兵,此外,他是相国,按常例皇帝应该赐给他一千人左右的营兵,当年汝南王、卫瓘都有这个待遇。
  如果这些兵力不够用,当时赵王还兼职担任着太孙太傅,相国府与东宫相联,东宫太子卫率合计有上万人,也是赵王可以依仗的资源。

  但不知何种原因,也许是变发肘腑应对不暇,也许是淮南王麾下七百壮士英猛非凡。在两军交锋的初始阶段,赵王竟然完全落于下风,“伦与战屡败,死者千馀人”。
  随着淮南王的节节获胜,那些对赵王暗怀不满的异已份子开始蠢蠢欲动。太子左率陈徽召集麾下三千人,在东宫内鼓噪起来,响应淮南王。不过,这三千卫士没能帮助淮南王,原因很简单,东宫有前、后、左、右四卫率,人数上万。仅仅左卫率三千人是折腾不起来的,轻易就被其余七千人堵在东宫里。
  淮南王在宫城外的承华门下结阵,强攻相国府,箭如雨下,射得赵王没有还手之力。赵王的手下也许没有远程攻击武器,隐在树后躲避箭矢,赵王差点被箭射死,幸亏有一个主书司马叫畦秘的舍身救主,替赵王挡箭,自已被射成刺猬。(妈的,傻X,死了活该!)
  巷战从辰时打到未时,也就是上午八点一直打到下午两点,相关街道两旁,每棵树上都插了几百支箭,战况之激烈可以想像。

日期:2009-03-12 22:37:27

  13、淮南王事件 (下)
  赵王、淮南王爷孙俩在洛阳大道上兵戎相见,四周无数人在偷偷观望。“初,伦兵败,皆相传:‘已擒伦矣。’百姓大悦。既而闻允死,莫不叹息。”赵王被擒的传言竟然引起“百姓大悦”的效果,说明赵王确实不得人心。但是,那些芳心暗许淮南王的人,也不过就是在一旁坐视淮南王被逆转为败,然后廉价的发了几声叹息而已。世人的勇气与正义感到此为止了,人人明哲保身,最终就导致了国家的万劫不覆。

  正当宫外打得惊天动地,皇宫里面也不平静。太子左率陈徽的哥哥陈淮在中书省任职,(《晋书》上说是任中书令,但此前《晋书》又说孙秀是中书令,又是一个前后打架的例子,潘岳称孙秀为“孙令”,因此可以肯定孙秀才是中书令,至于陈淮,就不清楚的,也许是中书监,或者只是中书侍郎)陈淮对皇帝说:“宜遣白虎幡以解斗。”

  陈淮是个坏蛋,他在欺负皇帝是个白痴,因为白虎幡根本不是用来解斗的,用来解斗的幡是驺虞幡。当年驺虞幡一出,楚王司马玮麾下数万禁军立刻作鸟兽散,楚王顿时成孤家寡人束手就擒,威力之大令人咋舌。
  白虎幡的作用与驺虞幡恰恰相反,它是用来指示进军冲锋的。陈淮实际与他弟弟陈徽一样,心向着淮南王。如果赵王手下看到皇帝授予淮南王白虎幡,就会误以为淮南王是奉诏讨伐赵王,赵王就会像当年的楚王一样,不战而溃。
  皇帝上当了,他派司马督护伏胤率领四百殿中骑兵持白虎幡出宫,劝双方罢兵。陈淮的计谋看似要得逞了,结果出现了意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