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的选举制度以“九品中正”为主,与此同时,汉代的乡郡荐举制做为一种辅助制度,也在实行。按照晋朝法令,由地方举荐“贤良”、“直言”、“秀才”、“孝廉”、“良将”文武五方面的人才,朝廷予以考核,考核通过才授予官职。
赵王下令,当年所有被举荐为“贤良、直言、秀才、孝廉、良将”的人选,全都不用考核,直接任命授官。此外,地方郡国与京邑的一切待考察官吏全部转正,十六岁以上的太学生及各地在学二十年以上的人员,全部署以吏职。在赵王宣布大赦当天,所有的在职的二千石郡县令长,全部封侯。郡守的功曹属官全部荐为“孝廉”,县令的功曹属官全部荐为“廉史”。
以前杨骏、汝南王也曾滥封滥赏收买人心,不过他们都远不及赵王。赵王的滥恩登峰造极,国家一夜之间冒出成千上万名官员、侯爵,以至于国库中的布帛储粮都不能满足对这些人的封赏。新封的侯爵如此之多,工匠夜以继日也来不及铸冶那么印章,只好先用白板代替。
每到朝会的时候,举眼望去,貂蝉满坐挤挤一堂。世人嘲讽这样的朝堂“貂不足,狗尾续”。
赵王的滥封旨在争取寒门士族的支持,因为高门士族子弟大多通过“九品中正”制,被评为上品,顺利入仕;只有寒门士族子弟,才去举“孝廉”举“秀才”,也只有寒门士族子弟才稀罕做那些不入流的小官。
由此可见赵王黔驴技穷。赵王是通过兵变攥取政权的,他依靠的是中下级禁军将领,这些禁军将领的出身大多都不高,也就是说赵王在政治上的根基其实很薄弱,而支撑司马家政权基础的是高门士族。赵王无法改善与高门士族的关系,只能尽力去拉拢寒门士族。
史书上说,“君子耻服其章,百姓亦知其不终矣”,有远见的人都知道赵王的覆灭指日可待。
高门士族之与赵王大部份是阳逢阴违。比如何劭、乐广等等众多早已功成名就的朝臣。他们勿需再为官爵禄位担心,当皇室需要他们挺身而出的时候,他们装聋作哑;赵王任命他们宦仕伪朝,他们也无可无不可,最后赵王覆灭之时,他们还是袖手旁观。
这部份人始终悠然世外,他们心里很清楚,无论谁做皇帝,都少不了他们一杯羹。既然如此,何苦要冒险去做什么忠臣呢?
稍有气节的朝臣,则选择与赵王不合作,不接受伪朝的任命。比如赵王的哥哥平原王司马干,就拒绝了卫将军的任命;比如太原内史刘暾,赵王任命他为征虏将军,不受;比如尚书高光,赵王给他升官,不受;还有扬州刺史何攀,赵王召他进京,何攀死活不愿意,赵王怒了,要诛杀他,何攀只好上路,病死在途中。
也有少数朝臣公然反叛赵王,不过并非他们忠君爱国,而是赵王与他们有仇。赵俊被赵王诛杀,他的儿子赵骧就逃亡到邺城,去说动成都王司马颖举兵勤王;石崇、潘岳也被赵王所杀,石崇的从子石超就逃亡到邺城,潘岳的从子潘尼则逃亡到许昌投靠齐王司马冏。
值得一提的是琅琊王氏,在名门望族中,他们反对赵王最为得力。这是因为,此前琅琊王氏与贾氏走得太近,所以被赵王打压得最厉害。琅琊王氏的招牌人物,尚书左仆射王戎是裴頠的岳父,裴頠死后,王戎被连坐,免官;琅琊王氏的另一个招牌人物,尚书令王衍,被赵王禁锢终生。赵王篡位之后,王衍担心赵王于已不利,就佯装发疯,拿刀在家里狂呼大叫,把婢女给砍伤了。这个大名士不仅善于装清高,还十分善于表演。
赵王不倒,则琅琊王氏没有出头之日。王衍的弟弟王澄,是成都王司马颖的从事中郎,后来他极力赞成司马颖的举兵勤王;王衍的另一个从弟王敦,在洛阳担任黄门侍郎,赵王派他去劝慰时任兖州刺史的叔父王彦归顺,结果王敦到了兖州,反劝王彦举兵响应齐王。
日期:2009-03-28 13:19:55
4、齐王起兵 上
若问赵王篡位谁心里最高兴?答案未必是赵王本人,很可能是齐王司马冏。
此前,齐王在许昌即使算不上惶惶不可终日,也得一日三惊。那时的齐王,生死全在赵王的一念之间,哪天赵王心情不好让皇帝下道诏书诛杀他,齐王只有引颈受戮,完全没有反抗的能力。
齐王偷偷摸摸地招幕了一些士兵,可是这点兵力还不够洛阳禁军塞牙缝。许昌虽然有兵,齐王的官职起先是平东将军,赵王篡位之后,给他升级为镇东大将军,麾下有数千兵马,此外,豫州、兖州等各州郡刺史手中,也各自掌握着地方兵户。将这些兵力纠合起来,数量还蛮可观,可惜齐王做不到,因为他没有被任命为“都督”,没有调动地方兵马的权限,各州刺史不会听他指挥。
其实,即使齐王受命“都督豫州诸军事”,他依然没有用武之地。都督的权限受到多方面的限制,都督并没有征兵的权力,但凡军事上的举动:出征、大规模调动兵马,都需要朝廷下诏书批准。所以即使齐王是都督,没有皇帝诏令,他还是无法调动地方兵马,除非他矫诏,而矫诏是死罪。
总而言之,无论从法理上,还是在军事实力上,齐王都无法与赵王抗衡。因此齐王一直陪着小心,不惜借用王处穆的人头来向赵王表忠忱。
赵王手中两大王牌,一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正确;二是掌握着强大的中枢禁军,军事上强盛。篡位之后,完了,两大优势消散于无形,不仅如此,他还成为天下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政治上处于劣势;中枢禁军人心不稳,军事实力削减。
赵王还帮助齐王解决了难题,齐王不用再担心矫诏的问题,皇帝都已经被关进金墉城了,时危见忠臣,此时不起兵勤王,更待何时?齐王掌握政治上的主动,可以名正言顺传檄天下群殴赵王,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容不得骑墙观望,如有不响应者,就是附逆份子,天下人共击之。
齐王占据道德制高点,一呼百应。赵王的实际势力范围仅限于京师洛阳,其余的地方郡守都不与赵王一条心。这些地方势力原本可以成为赵王围剿齐王的工具,现在可好,全部被赵王推出己方阵营,他们马上就要联合齐王反攻洛阳了。
齐王大舒一口气,他收捕了赵王安插在身边的监军管袭,斩首祭旗,宣布接管豫州军事,挥师向洛阳,要拯救皇帝于水火之中。
随后,齐王派遣使者邀请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襄阳的新野公司马歆,齐头并进,围攻洛阳。同时,齐王传檄各州、郡、县、国,俨然以拨乱反正为己任,用盟主的强硬口气说道:“逆臣孙秀,迷误赵王,当共诛讨。有不从命者,诛及三族。”
齐王的檄文引爆了中原,响应最迅速坚决的,是武帝司马炎的两个儿子。
成都王司马颖此前招降纳叛,网罗赵王的仇人,一直积极地进行战备。齐王的使者到达邺城,成都王向他的谋主,时任邺令范阳人的卢志问计,卢志想这还用考虑嘛?赵王夺去的可是你们兄弟的天下,于是说道:“赵王无道,肆行篡逆,四海人神,莫不愤怒。今殿下总率三军,应期电发,子来之众,不召自至。扫夷凶逆,必有征无战。然兵事至重,圣人所慎。宜旌贤任才,以收时望。”
这番话大合成都王心意,成都王当即拍板响应齐王,去洛阳救他那个傻哥哥。
成都王通告天下,羽檄所及,莫不响应。兗州刺史王彦、冀州刺史李毅率麾下起义,将兵权交于成都王统一指挥。
成都王点起三军,任命邺令卢志为左长史,顿丘太守郑琰为右长史,黄门郎程牧为左司马,阳平太守和演为右司马;任命王彦、李毅、督护赵骧、石超等为前锋,挥师西进。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