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第51节作者:
枉了冲冠发 日期:2010-07-19 10:59:38
渐第五十三
察言观色,但不要掉进肢体语言的陷阱
《渐卦》下艮上巽,艮为山,巽为木。山上之木为高大之木,高大之木是渐渐长成的。渐,指的是徐缓慢进,意为办事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渐进。
既然是渐进,其过程当然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稳扎稳打、遵循正道,自然就能克服渐进中遇到的困难。
据《新唐书》记载,广德三年(公元764年),大将仆固怀恩对朝廷心生怨恨,为了报复,谎称郭子仪已被解除兵权,前往游说吐蕃、回纥叛乱。郭子仪是中唐时期的重要将领,长期镇守边关,后又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民望很高。吐蕃、回纥首领一向惧怕郭子仪,现在听说他被解职,就答应了仆固怀恩,组成三十万大军进犯唐境。可刚出师不久,仆固怀恩便患病死去了,只剩下吐、回联军进逼泾阳城下,而当时奉命守城的却正是老将郭子仪,只不过因为手下仅有几千兵众,郭子仪只得下令严加防守,不许出战,然后派部将李光瓒出城到回纥营中周旋。对方听说守城将领是郭子仪,大惊,提出想见郭子仪一面。
郭子仪只带几名随从,单骑前往回纥营地。众将见状纷纷阻挡,郭子仪的儿子郭晞甚至拉住马头流着眼泪,死活不让父亲入虎口。郭子仪胸有成竹地给下属们分析说:吐蕃和回纥虽然联袂而来,但他们两军之间为争夺指挥权和财物正闹得不可开交,扎营都不扎在一块儿,可以分化利用,此其一。回纥当年曾与唐朝订立盟约,共同抗击安史叛军,郭子仪本人与回纥首领感情颇深,对方也敬佩郭子仪本人的人品和才干,可以以旧情打动他,此其二。对方因听信仆固怀恩散布的“郭子仪已被解除兵权”的谎言,才认为可乘机领兵进犯,现在郭子仪亲自出面,必能戳破谎言、动摇对方军心,此其三。
果然,当郭子仪骑着马大摇大摆地到达回纥营门口时,回纥将士个个惊诧不已,相互叫喊通报:“郭令公来了!郭令公来了!”纷纷围过来跪拜行礼。经过陈述利害,叙延旧情,戳破谎言,郭子仪与回纥首领携手言和,举杯重续旧约。回纥首领还当即决定,要派人到长安朝见代宗皇帝,以示友好。
就这样,一次万分危急的战事,被郭子仪在无形中不费一兵一卒就平息下去了。在兵法中,郭子仪所用的这一招便是源自《渐卦》的“反客为主”。
任何状况下,察言观色、洞悉对方的心理,都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郭子仪知道自己手下只有数千兵马,无法抵御数十万联军,但他认准了对方弱项:一是为利益所困扰,二是为谎言所欺骗。同时他也认准了自身的优势:一是旧盟故情依在,二是自己的人望可用。果然,回纥军首领药葛罗一眼认出郭子仪,带头跳下马叩拜。药葛罗的这个举动,足以让郭子仪放心,因为他用自身的肢体语言,表达出了内心对郭子仪的敬畏。
肢体语言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身体语言,包括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身体间的距离等等。身体语言是人内心愿望发出的信号,每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表情、手势、和体态都透露着人的情感、智慧修养和心思。可见,反客为主也罢、循序渐进也罢,都必须稳扎稳打、遵循正道,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现实生活中,不厌其烦地研究各种姿势背后的意思,那只是心理学家的工作。平常人如果掉进了这样的泥沼,不仅自己的生活会变得毫无乐趣,还会让身边的人厌烦,其结果是,当你把所有的人都看明白了,却没有人再愿意和你打交道。所以,察言观色,只要凭借感觉,判断出对自己是否有利,然后决定自己该怎么应对就可以了。
日期:2010-07-21 09:10:49
丰卦:智慧的能根据表象看出事物的发展规律
《左传•宣公六年》中有一则关于《丰卦》的小故事。
公元前606年,郑穆公去世,他的几个儿子为了谋求权力和财富,彼此间展开了一场明争暗斗。公子曼满在同王子伯廖的谈话中,流露出他想做卿的打算。王子伯廖听了,摇摇头回答说:“一个人没有什么德行却很贪婪,用《易经》里的《丰》之《离》来说,没有比这再大的过失了。”
王子伯廖和公子曼满都是郑国的大夫。春秋时,贵族十分讲究礼制。礼制是贵族用等级的形式来维护内部利益和社会稳定的一种手段。当时许多重要的典章制度,都是依靠礼制来确立和维护的。据《礼记正义》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郑国是小国,只有二卿,当然不是谁想当就能当上的。
《丰卦》的卦辞是“丰,亨,王假之”,有四个方面的含义:在数量上是多,形体上是大,容量上是满,需求上是足。它们之间既是主客关系,又是因果关系。人的德行高了,什么事情都可以容纳;钱财多了,什么东西都可以添置。但购置东西,以财多为条件,而财多要以德高为条件。这些条件公子曼满都不具备,所以,王子伯廖在这里引出“无德而贪”。
《丰》之《离》的变爻是《丰卦》的第六爻。而变爻的爻辞是破解的依据,《丰卦》上六爻辞说,“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
在这个故事里,王子伯廖并没有排卦,仅仅说了一句“其在《易经》,《丰》之《离》”,然后把相关内容引述出来,用以判断事态发展的规律。话虽只有一句,却很准确。《左传》在记述这件事情时说,“间一岁,郑人杀之”。“间一岁”,就是隔了一年。果然,王子伯廖说这话后的第三年,公子曼满被郑人所杀。
有时候,我们去向人家请教,才把问题说完,对方便脱口把答案告诉我们,那个时候,我们并不会怀疑对方不尊重我们、没认真思考我们的问题,反而会感慨对方的博学。
因为对方太熟悉他要解答的问题了,就像一道微积分题,高中生要计算很久,数学教授却能随口说出答案。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孔子不占”这句话。在孔子那个时代,所有人都认为《易经》是一本占卜的书,但孔子却并不这样认为,他对《易经》做了全新的诠释,跳出了春秋时期人们利用《易经》关注个人吉凶祸福的框框,让它成了一本“培养人、完善人、修己达人的义理之书”。孔子所重视的不是它的占卜内容,而是在研究《易经》中蕴含的道德仁义,所以,他虽然和那些占卜的人一样研究《易经》,但目的却完全不一样。在孔子的眼里,君子应该更看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仁义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不占”,和诸多对《易经》一知半解的人眼里的“不占”完全不是一回事,那是一种对《易经》不可言传的最深的理解:无需占,就能根据表象看出事物的发展规律。
在这个故事里,王子伯廖看起来好像没有给郑公子曼满占卦,但却得出“无德而贪,其在《易经》,《丰》之《离》,弗过之矣。”也是这个道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