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第52节

作者: 枉了冲冠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7-21 09:13:01

  丰卦:智慧的能根据表象看出事物的发展规律
  《左传•宣公六年》中有一则关于《丰卦》的小故事。
  公元前606年,郑穆公去世,他的几个儿子为了谋求权力和财富,彼此间展开了一场明争暗斗。公子曼满在同王子伯廖的谈话中,流露出他想做卿的打算。王子伯廖听了,摇摇头回答说:“一个人没有什么德行却很贪婪,用《易经》里的《丰》之《离》来说,没有比这再大的过失了。”
  王子伯廖和公子曼满都是郑国的大夫。春秋时,贵族十分讲究礼制。礼制是贵族用等级的形式来维护内部利益和社会稳定的一种手段。当时许多重要的典章制度,都是依靠礼制来确立和维护的。据《礼记正义》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郑国是小国,只有二卿,当然不是谁想当就能当上的。

  《丰卦》的卦辞是“丰,亨,王假之”,有四个方面的含义:在数量上是多,形体上是大,容量上是满,需求上是足。它们之间既是主客关系,又是因果关系。人的德行高了,什么事情都可以容纳;钱财多了,什么东西都可以添置。但购置东西,以财多为条件,而财多要以德高为条件。这些条件公子曼满都不具备,所以,王子伯廖在这里引出“无德而贪”。
  《丰》之《离》的变爻是《丰卦》的第六爻。而变爻的爻辞是破解的依据,《丰卦》上六爻辞说,“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
  在这个故事里,王子伯廖并没有排卦,仅仅说了一句“其在《易经》,《丰》之《离》”,然后把相关内容引述出来,用以判断事态发展的规律。话虽只有一句,却很准确。《左传》在记述这件事情时说,“间一岁,郑人杀之”。“间一岁”,就是隔了一年。果然,王子伯廖说这话后的第三年,公子曼满被郑人所杀。
  有时候,我们去向人家请教,才把问题说完,对方便脱口把答案告诉我们,那个时候,我们并不会怀疑对方不尊重我们、没认真思考我们的问题,反而会感慨对方的博学。
  因为对方太熟悉他要解答的问题了,就像一道微积分题,高中生要计算很久,数学教授却能随口说出答案。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孔子不占”这句话。在孔子那个时代,所有人都认为《易经》是一本占卜的书,但孔子却并不这样认为,他对《易经》做了全新的诠释,跳出了春秋时期人们利用《易经》关注个人吉凶祸福的框框,让它成了一本“培养人、完善人、修己达人的义理之书”。孔子所重视的不是它的占卜内容,而是在研究《易经》中蕴含的道德仁义,所以,他虽然和那些占卜的人一样研究《易经》,但目的却完全不一样。在孔子的眼里,君子应该更看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仁义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不占”,和诸多对《易经》一知半解的人眼里的“不占”完全不是一回事,那是一种对《易经》不可言传的最深的理解:无需占,就能根据表象看出事物的发展规律。

  在这个故事里,王子伯廖看起来好像没有给郑公子曼满占卦,但却得出“无德而贪,其在《易经》,《丰》之《离》,弗过之矣。”也是这个道理。
日期:2010-07-22 08:54:50

  旅卦:在行走中寻找——人的一生就是一趟旅程
  《旅卦》下艮上离,艮为山、离为火,山上燃火,势非长久,火势不停地向前蔓延,如同途中行人,急于赶路,意即失其本居、游历他方。旅是一种不安定状态,在不安定状态中,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所以,必须守正而且柔顺其中,方可安然度过。
  关于《旅卦》的记载,比较早的出自《乾凿度》,说的是孔子偶尔为自己算了一卦,得《旅卦》,于是带着弟子自鲁抵达卫都帝丘(今濮阳),开始周游列国,打算在漫漫旅途中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据《左传》记载,孔子这次出行,也是迫不得已。那之前,孔子在鲁国从政,以司寇身份代理相事,并于公元前498年,策划了一个重要事件——“堕三都”。春秋中后期,鲁国有三种政治势力,一是鲁定公代表的公室,二是“三桓”代表的贵族,三是家臣势力。鲁定公受制于“三桓”,“三桓”又受制于家臣。鲁定公希望削弱“三桓”,“三桓”希望打击家臣。孔子就想利用这种矛盾,拆毁“三桓”家臣据以叛乱的三个城堡,并借此抑制“三桓”。但孔子的计划失败了,“三桓”联合起来对付孔子和鲁定公,再度把持国政。第二年,即公元前497年,齐国送来歌舞美女八十人、骏马一百二十匹,诱使鲁国君臣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鲁定公由此不问朝政,怠于国事。

  但孔子这时候依然心存幻想,坚持等到郊祭的日子,如果郊祭后仍能按“礼”的规定,把祭肉分给大夫,他觉得还可以留下来。结果让孔子非常失望,他没有分到祭肉。鲁国已经没有“礼”可言了,孔子只得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希望在其他国家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吞并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谁会在乎孔子宣传的那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呢?孔子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重用他。 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派人来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后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直到楚国派兵来给他解了围。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孔子已经六十七岁,年迈体弱,经历了十四年的努力,历尽千难万险,他意识到了那个时代不会有国君接受自己的主张,于是彻底放弃仕途,回到鲁国,隐居家中整理古籍,培养学生。
  看起来,孔子的行程一无所获,没有一个国君接受他的政治主张,但是,正因为这次旅程,孔子把他的思想沿着车辙,播撒在了他经过的那些土地上,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说:“太累了,想出去旅游一趟。”
  的确,当一个人觉得状态不好的时候,选择出去走走,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旅,是一种很不安定的状态,但人的一生不就是一趟旅程吗?从生下来开始,就进入了人生的旅途,直到生命结束,旅程也随之结束。有些在安定状态下想不明白的问题,却能在旅程中、或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旅程后,豁然开朗。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旅卦》,也就明白了孔子周游列国没能做官,却最终成为千古圣人的道理。“堕三都”失败后,孔子失去了实权,但他却没有离开鲁国的打算;齐国送来美女、骏马,诱使鲁定公不问朝政时,孔子有了离开的打算,但下不了决心;郊祭的日子,孔子没有分到祭肉,这时他才下定决心要走了。
  可见,孔子并不为自己暂时失去权力而担心,但却为鲁国的君臣不思朝政而忧虑,最后让他绝望的,是自己失去了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于是,他只能“旅”,在行走中找合适自己的位置。
  漂泊十四年回到鲁国,季康子想增加一倍的赋收实行田赋,派冉有去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说:“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明确表示了反对意见。然而不久,鲁国还是实行了田赋。孔子明白人家来向他问政,只不过装装样子而已,也不生气,只是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意识到从政并非一定要踏入仕途,只要能用好的风气影响到政治,也是一种从政的方式。

  所以说,孔子周游列国的过程,就是寻找的过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因此放弃仕途,隐居家中整理古籍,培养学生,专心于另一种形式的从政之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