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2节

作者: 规划员K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后四十回部分另一个问题是为了弥补林黛玉缺位,用了大量闪回和宝玉臆想中的黛玉徘徊镜头来充塞。这一来,后4、5集的情节节奏上一下子松松垮垮,使观众顿生拖沓之感。到了最后的50集,竟然大半集笔墨都在交待袭人的结局。而宝玉匆匆一拜,就算了局。想到89版电影,收尾处是宝玉回到了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别有一番品评结语。这个才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结尾,就像书法,收尾的时候必须笔锋转折,才能留下余韵。

  因此,新红用程高本后四十回不是不可以。但是完全没有情节的裁减,或繁简的调整,这个是大大的失措。
  前八十回的情节,新红其实并没有做太大的更改。这大概也是李少红敢于叫出“忠实原著”口号的原因。比较大的情节删节,我印象最深的是“铁槛寺弄权”。
  其实铁槛寺绝不能删。因为八十回中真正表现贾府“权势”的仅有两处,其余秦可卿之丧和元妃省亲只表现了“富贵”,却未必显出权势。这两处之一,就是贾政为轻轻松松为贾雨村谋得应天府的缺份。试想,贾政本人只是从五品的工部员外郎,却可以决定正四品应天府的人选。也就是说当下建设部的一位副司长(副司级)只要打个招呼,就可以决定南京市委书记(副省级)的人选。这个实在非同寻常。另一处就是铁槛寺了,王熙凤的身份大约是挂名的地市级政协副主席夫人(贾琏捐的同知),她一句话就可以让省军区司令(节度使)压服军分区司令(守备)。两个例子充分说明了贾家在政界的隐藏实力。这样的情节,无论是为了说明贾府势大还是为了伏线八十回后“事发”,都是不可以删的。不知道李导的删节出于何意,或者因为“本书大抵谈情”这个曹公的自述?原本担心胡枚来导,只会在铁槛寺这些回目上做文章,却不料到了李导这里,索性大笔一勾,就没有了。


日期:2010-07-14 16:48:23

  其余的小幅情节调整或者增删,还有不少。但是不错不失者其一二、莫名其妙者其二三、狗屁不通者其六七。大概是这样一个比例。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红楼梦》文本的特殊性。说起这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是哪本?据说西方读者一般首推《战争与和平》。我想多数中国人是会推选《红楼梦》的。且不说“伟大”,单说小说架构的繁复巧妙,我想未来也不太可能有出其右者。因此,红楼梦的文字和情节由于其内在的关联性和处处伏笔,简直是曹公以外没人能动的。以现代文艺评论的腔调说,“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线性结构是唯一性的”。

  而且,红楼梦写的多为家宅内事,粗看之下,很多情节是不打紧的。而真正关节处的人情世故,却是需要人生经验的积累才能领会的。新红的八位编剧少年得意,想必没有几个结婚生子,更不必提大家庭内曲曲折折的斗争经验。要他们把红楼梦的情节改的更好,这是所托非人了。此外,以他们起点党或晋江党的功力(起点、晋江皆有好书,其千分之一),去擅编红楼人物的口角声吻,就变成了“这个螃蟹真好吃”、“再来一个”等等了。


日期:2010-07-14 17:38:00

  关于音乐和音效。关于新红音乐的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
  越剧版红楼的2段唱词“天下掉下个林妹妹”和“问紫鹃”,其风靡已经超越了越剧的范畴。江南地面:上至八十岁的阿婆、中间五十岁的阿姨、下至30岁的阿姐,没有人不会哼上两句的。89版电影红楼梦的配乐,由于87版珠玉在前,所以大家印象不深。其实电影版的音乐还是很不错的,尤其主题曲,黄钟大吕,别有一番悲金悼玉的大气。

  87版电视剧的音乐,那个真当得起前无古人了。是中国影视剧配乐至今无法超越的高峰。说句题外话,好莱坞以外,日本的影视、游戏配乐具有绝对强大的实力。尤其是其音乐的古典韵味和磅礴气势,每部NHK大河剧的主题曲都听得人荡气回肠。新红索性请个日本高手捉刀,可能也比现在好很多。王立平的作曲,已属天籁偶得,不可复求。我们如果要求新红有所超越,这就是强人所难了。

  李少红其实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原本她只要立足于这个基本认识,依样画葫芦一番,哪怕新红主题曲听出了旧红的旋律曲调也不打紧。最差得个资质平平的考语也就算了。可是李导偏不信邪,一定要全面超越,悲剧就这样诞生了。
  就像为了抵衡陈晓旭,索性以胖黛玉的乖张出击。为了超越87版的天籁,索性以标新立异的鬼泣出位。剑走偏锋行险招,李导的用意很明显。结果是,新红的各类主题曲、片尾曲、插曲基本都放弃了旋律,以接近清唱的方式完成。葬花吟反复吟出,却不用高丨潮丨部分的“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反而是一句“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翻来覆去。就是为了避免观众将其与87版葬花吟比较。《葬花吟》好歹还有个调门儿,到了《紫菱州歌》之类的,就公然以朗诵代替了。

  李少红的本意是藏拙。哪里知道,这些鬼吟倒是弄巧成拙,成了新红被攻击的主要罪状之一。

日期:2010-07-14 18:13:32

  由吟唱我想起另一个话题:吟诗,遂补插一段。新红有个突发奇想,海棠众每次结社,诗不是被诵出的,而是被“唱”出的。大约李导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文化根底,懂得“吟诗”真谛。固然,诗可吟,词当唱。这个是常识。但是怎么唱,以什么曲调唱?这却是个大难题。因为年旧失传。没有正确的“皇家钦定版”录音流传下来。80、90岁,经过私塾的老先生们回忆,当初吟诗、甚至四书五经都可唱出,但是音律、声调都是循着夫子们的故籍乡音而来。因此,湖南调有之,豫北调有之,安徽黄梅调更有之……反正什么乡音都有,就是没有一定之调。于是新红中,海棠众少年就纷纷改了戏班出身,集体用昆腔来“吟诗”。

  其中最不可耐的,偏偏是少数字还要读成“韵白”。比如逢到“白”字必定读作“伯”音。这个事情就奇怪了,算是古音吗?根据当前的学术界研究结果(这个结果不断的在调整),中古音“白”字的声母是“并”,韵母是“陌”,入声字。发音大概类似“薄荷”的“薄”。但是掉这个书袋有意思吗?何况更多的字,新红又没做古音处理。一般而言古音仅在人名、地名的时候必须异读,比如:龟兹、焉耆、吐蕃、大月氏。所以,我们还是认为这是为了吻合曲牌唱词,甚或海棠众的塾师是个操西南官话的湖南老夫子?

  而李少红的风格不难看出,一方面用这些莫名其妙“古音”来说明自己尊重古代文化,是个内行;一方面“椒房”读作“淑房”,“拈”字“nian”、“zhan”不分,“无射”读作“wu she”,这些明显的读音错误大行其道。这个“伪古典”的基调贯穿于新红的艺术风格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日期:2010-07-14 21:19:06

  多谢跟贴众位的支持,明天继续吐槽场景、服饰部分,接下来会有我对新红每个主要角色的观感。
  再论关于虐的问题,我第一、第二天还是抱着兴趣在看。第三天以后是同步在脑海中自动播放87版,边播边看。等到赛程过半之后,我是坚持着看。等到播48、49集的时候,小区莫名其妙的没有了电视信号。我居然心中侥幸,可以正大光明的漏看2集。其自虐之如何?
  真正伟大的是白斑和青三等诸位,居然天天仔仔细细看着去抓错,而且关键镜头还要倒回去截屏。这种精神实非我等常人能忍耐。
  幸而有这些壮士的牺牲在前,我辈只需要总括性的发几句牢骚就可以了。

日期:2010-07-15 13:20:44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