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3节

作者: 规划员K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说到音效。观众毫无二致的觉出鬼气森森。这个主要归功于音效中毫没来由就会出现的一声声“咦……”、“哦……”、“吁……”的拖腔。但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一阵女声的诡异讥笑会无征兆的突然而至。比如后半部的夏金桂,只要她心中恶念一生,鬼笑声就接踵而至,从不脱班。李少红的用意,大约以这个鬼笑衬托王熙凤、夏金桂或者赵姨娘、马道婆流的心中暗鬼。这里就不得不佩服李导的坚持了,无论拍什么题材的影视片,阴郁的风格非但不改初衷,而且逐步发展,到了新红就提升到日本恐怖片的水准。

  李少红坚决不放过任何可能出现的鬼魂片断,甚至不惜妄自增加。可卿以外,比如金钏,比如琪官,比如黛玉,都或鬼或魂的飘飘荡荡。宁国府祠堂一幕,更加浓抹重彩,大幅渲染。而黑白无常和黄泉路的桥段也是精心勾画。这个也算是李导一贯号称的“忠于原著”吗?要么忠于的是清代写《续红楼梦》的秦子忱原著,他的《秦续红楼》大写一百二十回后阴司地府中贾府众人遭遇,而林如海作了京城城隍老爷,黛玉又还阳人世云云。因此,这部书被称为“鬼红楼”。可惜李少红约略是不知道此书的,不然直接改弦易辙的去拍部《鬼红楼》,那也就无今日这一劫了。

  音效中另外一处异军突起的,就是宝玉挨打时,响起的疑似“We will we will rock you”配乐。这段英超配乐其实也不仅仅出现在此处,而凡是李少红要表现大事件之前“山雨欲来风满楼”感觉的关头,往往就会出场。李导本意,鬼笑也罢,英超也罢,都是所谓的“音乐动机”配合剧情的“发展动机”,起到暗示下一步情节和调动观众情绪的作用。手段没有问题,但是李少红选用的曲风实在怪异,让观众在《红楼梦》中接受哥特风的混搭,这个实在太强人所难了。

  关于音效,还必须补充一点。上述高一声、低一声的“咦……”、“哦……”、“吁……”,李少红自述是昆曲吟哦。以我多年昆曲听众的资历保证,这个实在和昆曲或者昆腔没有任何关系。非但如此,还可以为昆腔滥觞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等作保,都没有这个古怪调调儿。其第一、二声,我还疑惑是川剧,后来才确认绝非任何美好的中国地方曲种,而是李导独出心裁的鬼叫系列。

  又及,插入的戏中戏昆曲片断,大多是正宗昆班演出,我个人听着是比较受用的。新红融入昆曲因素其实是个好主意,问题多数出在李导的“改良主义作风”,从不肯老老实实的继承,非要生冷不忌的发挥。这个其实也是新红出问题的根本了。

日期:2010-07-15 14:15:28

  接下来说到场景。在看了第一集之后(上海首播之夜就播了第一集),我兀自在那里感叹:错误的选角白白糟蹋了精美的场景啊。姑苏城的远景很可一观(“第一等繁华”和乞丐身影的重叠是后期剪辑的问题,这个剪辑给出的镜头和旁白内容是经常要自己打嘴的)。相比较下,87版用心在了细节,比如苏州十里山塘街上的摆摊艺人竟有几位是真正顶尖的民间艺人客串,所市货品竟有乾隆时代的珍品。而新红的第一个姑苏远景却另辟蹊径,给出了人世间第一等富贵繁华的气象。也算各擅胜场,平分秋色。

  而后黛玉入京的行船途中,一路风景更是殊为可观。脑海中再度浮现87版场景,黛玉北上是借用黄山太平湖的景致,当时颇感惊艳。想来这新红也算继承了87版的衣钵,把这一段运河风光(清代江南至北京,都是运河到通州才换陆路)美化了不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红中甄士隐的家宅和冷子兴演说荣宁二府的山中酒肆。这两处的景造得极为切合。切合什么呢?切合我看过的清人所绘的《红楼梦图咏》,也就是清代的连环画红楼梦。这本记不得是改琦还是任渭长所作的画册,当年看的我发刘姥姥之叹:如果能去画里逛逛就好了。如今新红竟然很好的还原了其中场景,岂不欣欣然。特别是冷子兴和贾雨村演说贾府家事的酒肆,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场景。新红中居然也用窗外的三两枝芭蕉和疏阔的茅草屋顶很好的点出了“山间野说庙堂事”的感觉。导演的用心不可谓不认真。

  这些都是我看完第一集之后的真实感想。哪里想到我忽略了一个圈内铁律:电视剧必定精做第一集,因为购片方多是看三集(第一集、大结局、中段一集)然后作出决定。因此制片方在第一集上是倾尽全力不敢马虎的。因此国产剧往往开头还算精彩,中段开始越来越拖、越来越松,至结尾处才可能提紧一下。这个规律,新红自然也不会例外。


日期:2010-07-15 15:14:03

  然后看到会芳园中宴客一幕,就是姚熙凤为了老祖宗吃坏肚子而大笑特笑的那场戏。宴客的水榭和作为背景的辽阔水面和远处的黛黛青山又让我眼前一亮。画面很漂亮啊,虽然湖面的开阔程度看来远非二三十亩可以形容。
  说到这里,又有一篇题外话要提及。关于贾府的建筑尤其是大观园的规模,历来有个“体制内”和“体制外”之争(这两个字是我戏撰,非红学术语)。一派认为贾府和大观园的建筑规模、形制体例必须符合清代的实际情况和律典定规,也就是说不能“逾制”。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红楼梦本来不肯受限于朝代、地域,因此大可以天马行空。而大观园的面积就是争论焦点所在。贾珍所谓“丈量了三里半地”,按照清代营造尺计算(1里为576米),如果三里半指的是周长,则大观园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按照长宽4:3比例)。如果三里半指两边长,则面积约为100万平方米。比较一下:北京颐和园占地290万平方米,北海占地71万平方米,最大的王府恭王府占地6万平方米,最大的苏州园林拙政园占地5.5万平方米。因此,“逾制”看来是在所难免的。

  由此还有一个大观园水面面积的争论,如果把大观园的面积限制在5万平方米以下,再加上书中描写的这许多建筑院落,大观园肯定不存在大面积水域。但书中处处描述,尤其是贾母携刘姥姥游园一段,又感觉这个水域面积小不了。而无论25公顷还是100公顷,再加上山水园中水域面积约占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的规律。那么大观园必然有一片浩浩淼淼的湖面了。

  写了这么多题外话,我的意思是:新红为大观园营造了一个庞大的水域,而且从有限的几幅CG全景来看,大观园是个典型的山水园,其规模体制脱胎于北海、颐和园等皇家园林。这个基本观点是可取的,至少于部分红迷如我辈心中,是值得首肯的。
  而大观园的内部建筑院落呢(这里就不说更细微处了),李少红大导演后力不继的毛病又很不争气的出现了。

日期:2010-7-15 15:53:00

  问题首先出现在了“大观园试才题匾额”的回目上。本来是很期待这一集的,看看新红自傲的“美轮美奂场景”如何在这里做个初挑方巾的新嫁娘。结果呢,看到了一个进园的大远景,大约是大观楼(体仁沐德),然后是怡红院。再下面呢?没了。真的就木有了。
  当时不理解,为什么新红把这么重要的一个回目给截肢了。窥大观园之全貌,电视剧来表现有三个机会:一是题匾额,二是省亲,三是刘姥姥游园。导演为什么放弃了这第一个机会呢,而且那些著名的题咏诗句也全没了出场机会。为什么呢?这个可以有啊?看完全剧,我才肯定了答案:这个是真没有!
  整个新红大观园场景,据我的不完全统计:比较完整的院落,只有怡红院和潇湘馆2处(蘅芜苑的景似乎同时也是贾琏、王熙凤的居处,藕香榭则完全是会芳园内的水榭);大观园的全景则有前面提到的大观楼(这个反复出现)和中秋夜宴的凸璧山庄夜景,这两张CG;比较重要的串场场景还有沁芳桥和一处绿树成荫的公园大道(说不上名字,就是宝玉对黛玉吐露心事却误中袭人的地方,其他凡表示有人在园内走动的多在这个地点徘徊,连镜头方向都格外一致)。其余还有7、8处出境频率不那么高的所在,泰半一眼就能看出是布景棚中所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