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4节作者:
规划员K 李导,不禁又要请教你一个问题了:2亿的投资呢?花在哪里了?说新红的演员表演青涩,你说投资花在了服饰上;说贴片子和窗纱布花不了2亿,你又说花在了场景上;等观众满怀期待得来看场景,你莫说这一个布景棚和十来张CG图片就把预算花光了吧?
日期:2010-07-15 16:13:01
这里先给出大家一个比较的概念。不知道诸位是否看过金铁木导演的《圆明园》和《大明宫》,也是用CG技术还原中国历史上的两大“无匹级”的皇家宫苑。如果看过的话,肯定能认同:将《圆明园》中的CG搬给新红来制作大观园,那是绰绰有余了。至少比现状好了太多。而《圆明园》的投资是多少呢?区区一千万而已。即使号称更上一层楼的《大明宫》,也只用了两千万。李导,早知如此,您不如划出个千八百万,全部外包给金导算了,岂不比现在强得太多?
日期:2010-07-15 17:06:20
总体而言,新红的场景部分在其本身的各项要素(选角、表演、剧本、服饰、道具、音乐、剪辑)的纵向比较中算是出色的。少量的几个CG(特别是凸璧山庄夜景)美观。怡红院的形制创新(主建筑在山坡上,以游廊连接山脚凉亭),虽然不知所本何处,但终归是种创新。厅房内部十分轩敞,虽然这个轩敞程度有部分夸张失真。至少新红的场景给人的视觉感觉比之服饰、道具要好了不少。
而横向比较,比如和87版比较,就难以评得高分了。87版的选景,仅以大观园而言,是以全国数十处园林的胜景拼接而来。在邓云乡先生的《红楼梦忆》中可以看到,87版的选景足迹非但遍布苏州、杭州、扬州这三个冠绝风华的江南名府。兼且连眉州三苏祠、崇州罨画池那样的川西名园也一并纳入。更不用说上海、北京两处的大观园了。这份用心真的不是新红所可以比拟的。
新红的场景可以说是典型的虎头蛇尾,一旦进入大观园这样的大篇章、大题目就开始以布景棚应付、搪塞。以区区三两处轩馆、四五个布景就东拼西接,来充“巨资耗费打造豪华场景”的账篇子。那“认真”二字,劝李导和新红的支持者们是再也休提起了。
日期:2010-07-15 21:27:47
惊见白版,道声辛苦。
白版大名在新红粉口中说出,莫不咬牙切齿。
豆瓣评论区有人提起白版镇山贴,立即招致新红粉的谩骂,其谩骂文字之刺耳实在令人觉得那位大姐或小妹与白版有杀父之仇、夺夫之恨。
白版之一战成名,大概要直追您的先祖武安君侯白起他老人家了。
也向诸位捧场的看官道辛苦,楼主明天将继续更新的。
这几天晚上容我偷闲看回几部经典老片,如黑客系列、星战系列,以恢复半个多月被新红拧得有些许歪曲的审美情趣。同时让自己确认一下“大制作”究竟是个什么概念。
切切。
日期:2010-07-16 12:48:59
说起新红的服饰,其实应该和道具一起谈,而谈起服饰、道具,又离不开典章制度的问题。这个题目略大了些,我想把一些较为具体、细节的观感放在后篇。因为楼主吐啊吐啊的吐到现在,实在憋不住要吐一吐新红的选角和表演了,再忍就要忍出七伤拳的功效来了。
所以服饰、典章我只先做一个简单的总论和举一处例子,然后转入人物臧否的环节。
话说楼主本人很少看国产的古装电视剧,甚至旧版电视剧的四大名著以外,竟想不出来有哪部完了全篇的。包括李导的成名作《大明宫词》,其实我看过的镜头不足10分钟。为什么不看?答曰一个字:乱!
服饰乱、道具乱、历史背景乱、人物台词乱、典章制度乱……简直就没有不乱的。如果是虚拟朝代背景的或者是武侠剧、戏说剧,乱也就罢了。偏偏越是历史正剧,乱得越是厉害。其实我不算一个苛刻的考据僻,比如汉朝人物说了句唐朝才有的成语,宋朝的官员穿了明朝的补服。我不会太计较,毕竟电视剧不比电影,数千分钟的素材带内容,则么可能都依照时代背景来,这个不切实际。而咱们中国人,在这个“礼”字上面,功夫下的太深,尤其是服饰、器物方面。单看看现在辞海上“玉”字部首的那些字,每个都有讲究。而如果苛求,三国里的关羽就耍不得大刀,因为汉末只有短兵器的环首刀。这哪里成话?
这个问题上,我很推崇金庸先生的一句话。其大义为小说中的人物不可能真的像宋朝人、明朝人那样说话,但是应尽量避免使用太现代的词汇,以免读者感觉突兀。可是当下的古装剧偏偏就是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颇受好评的《汉武大帝》看了几分钟,场景是众大臣会商与匈奴作战的策略。如果闭上眼不看屏幕,我完全以为这是红军指战员在开会讨论第X次反围剿的军事行动,新式的军事术语满天飞。说到道具,记得某剧中的经典画面:明明台词是鼓琴一曲,道具却是一具筝。筝也就罢了,偏偏用的是蝶式筝。这个却是当代乐家的新创玩意儿,别说古代,民国都没有这个东东。而且此乐器也算罕见,却不知道具师傅哪里找了出来?
又扯远了,这些话只是说明了现在的古装剧普遍水平,大约这就是李少红敢于自称新红制作精良的底气罢。然而,新红果然更高明一点吗?
日期:2010-07-16 13:57:53
事实上,新红在这些方面,同样是怎一个乱字了得。或者我们再加一个三字考语“没规矩”。
《红楼梦》改编影视剧,在服饰、道具、典章礼仪方面的工作既是最容易的,又是最困难的。其一,《红楼梦》忽略了朝代背景,这就打破了任何定规、定制的约限,谁也不能挑眼说“这个不符合朝代背景啊?”于是乎,铜钱头堂而皇之的出笼了,查巴拉拉的小辫子也出笼了。其二,《红楼梦》对于服饰和各类动用器物的描写却又是最细致的。尤其是服饰,对于衣料、款式的描摹简直到了不厌其烦的地步。没有办法,谁让曹公是织造府世家出身呢?只苦了新红那些贯以窗纱作云锦的服装师傅们了。
了解87版的观众如我,其实对于新红在服饰、道具方面的期望值不会太高。因为87版有两个先天优势:其一,87版的社会环境还是举国体制,很多古董、珍品包括织品、绣品可以借用或者调用,只需一纸红头文件。其二,87版在这个方面有朱家溍和邓云乡两位大师坐镇。朱家溍在文玩界的泰斗地位和鼎鼎大名,不用我再多介绍了。而邓云乡可能名气不够大,或者仅知道他是上海的一位红学家。其实邓老的真正大本领在于他的民俗学功夫。果然是“极少数能让历史‘活’起来”的专家。有他把关,几乎一杯一碗、一针一线的来历都可以讲得明明白白。单是一个“茄鲞”,他的说道就最为人所叹服。而且这些专家,并不是新红“24小时开机”的顾问,他们是真正参与了87版的全程制作。
于此处,又要插个小广告:力荐大家读一读邓老的《红楼风俗谭》和《红楼识小录》,绝不会失望。比之当下各类大谈空洞文艺理论和新索隐观点的“红学名著”实在有云泥之别。至少读过之后,再来判新红的服饰、道具,那真如掌上观纹了。
日期:2010-07-16 14:26:33
铜钱头呢,我实在不想再多说了。叶锦添想必是近年来才爱上昆曲的,原本这是件好事情,但是疯魔阶段未免就不理智。问题是李少红拉着全国观众陪他一起疯,岂不是以新红为私器而相授受却罔顾天下人之目?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