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5节

作者: 规划员K
收藏本书TXT下载
  宝玉的小辫子是个难题。原著中写了这个小辫子,但是这又绝非任何中原朝代的发式。红楼书中很多时候满汉风俗相混,这是一例。男子而满头发辫,中原人称为“索虏”,是对鲜卑族的蔑称。女真族和满族也都受到这种发式的影响。87版的处理很漂亮,把宝玉的头发扎了两个松松的发辫,再缀上明珠。看着既有东胡遗风,又不显得突兀。而新红则非要逐字逐句的死扣文字,认为这才是忠于原著。最后的结果,让观众以为宝玉和我们一同观看2010世界杯,且是个非洲球队超级粉丝了。


日期:2010-07-16 16:15:20

  而太太、小姐、丫环们的服饰呢?新红开拍伊始,李少红自称宗旨是要表现“亦真亦幻”的艺术效果。还特意用“铜钱头”做区分主子和丫环的记号。事实上这个问题说来可笑,连我这个算是熟悉红楼原著又是认真追剧的观众,对着新红中一屋子的莺莺燕燕,也常常有分不清人物的时候。想来我又没有人脸识别障碍,且面对的又不是一群白人兄弟或者黑人姐妹,怎么会分不清呢?盖因这个服饰实在太乱了。用色乱、用料乱、款式乱、季节乱。具体的例子在天涯各贴中多有一一罗列的,我这里不贴图,也就不作说明了。反正总结来说呢,非丧非祭的时候一身缟素(妾侍倒是经常可以一身正红),丫环的衣料可能比主子好(大约李导会举出平儿和邢岫烟的对比来硬撑),师姑道婆会头插鲜花,大冬天的时候却穿夹衣……种种混乱,不一而足。

  独独一位蒋黛玉的衣服却好认,因为阖府上下,只有她一人是常常袒胸的。说起来袒胸和半臂是唐朝女性服装的两大创举,而到了宋朝,半臂依然走俏,袒胸却越来越式微。哪晓得进了遍是明清服饰风范的新红之贾府,黛玉却来了个“复古革命”。大约这个是叶、李二位为黛玉做的“VI”,也就是视觉识别系统,以便于表现其个性的特立独行。可怜原著中的黛玉就算翻天覆地、不管不顾的这样穿将起来,难道以瘦嶙嶙的一双锁骨去搏出位吗?难怪要选这位丰腴的蒋黛玉来“酥胸半袒、星眸微张”了。

  话说以蒋美人的双目之肿,也只得一直“微张”着了。

日期:2010-07-16 17:45:22

  关于服饰和典制,再补一个例子。宝玉挨板子之前,忠顺王府来人向贾政询问琪官下落。新红中忠顺府来人着小袖圆领衫,未戴乌纱,胸前似乎有个补子,但看不清图案。而贾政似乎是便服,头戴四方平定巾。坐席上,贾政是大剌剌在主位坐了,忠顺府来人下首相陪。反正以新红来看,贾政的地位肯定尊于对方。
  那么忠顺府来的是什么人呢?原著中写的分明,是王府长史。王府长史干什么的?就是王爷的首席佐僚。多大的官呢?清制为从三品。贾政的官衔呢?前面已经说过了:工部员外郎,清制从五品。也就是说差了四个品级。虽然贾政出于权贵(所以原著中那位长史特别提到“如果别家也就罢了……”),但是这位三品,不是个外省臬台,而是王府中人,又是奉了王命而来。因此贾政和他的坐席完全倒置了。原著中的对话,很能说明问题。长史每句话都含着客气,这是敬着贾府的世职;但每句话也透着冷峻,那是凭着王府的尊贵。而贾政的诚惶诚恐在完全出于内心了。

  新红的席次为什么错了?这个从李导安排给两人的服饰上便可看出。长史来公干居然穿得不官不吏,贾政待上使居然也是家常便服。估计李少红还有一班少年编剧们,以为这个长史官大约是个王府总管之类。即便不是太监,也只是个走狗奴才。所以即使骄横,体制上却不能与政老比肩的。甚至李导还会搬出原著,书中长史不是对着贾政称“老大人”,而自称“下官”么?这些典章知识的缺乏,正是新红种种笑话的根源。

  当然这个例子在新红中根本不算什么大错。相比起来,贾府小姐们前往薛姨妈处,更是和薛蟠同桌吃饭。李导和编剧们当作这是现代社会,姨表兄妹们逢年过节一起哈皮、哈皮。而宝玉进来给贾政请安,一屋子中的探春、惜春安坐不动。当然贾政给贾母见礼,同席的宝玉也是木头人一样坐着没动弹。这种规矩,简直到现在都行不大通。至少在我们家,父亲如果外出归来进屋,我决不敢大剌剌的坐着装佛爷,甚至连口中招呼都不打一个。这难道是李少红家的门风家规么?

  新红的失败,不单单是不懂得古代的礼法制度。简直是有些忘了中国一贯以来的纲常伦理,这难道就是李导希望90后所学习、赞赏的?
  还是三个字奉送李导:没规矩。

日期:2010-07-16 22:54:34

  《红楼梦忆》等系列丛书,估计是不大好买了。
  我手边的一套是《邓云乡集》当中的数种,河北教育出版社的,2004年第一版。
  印数只有5000册,对比前段时间流行的新索隐派“红学名著”,实在印得太少了。
  红学界其实也是个名利场,我常年订着一份《红楼梦学刊》,但是近年来有分量、有新意的文章越来越少。
  上面众位的谬赞,在下愧不敢当。其实大家看过邓老的几本书,才会把他惊为天人。

  这个市面上,号称大师的人不少。但邓老逝后,他的那个专业领域竟真的后续无人了。
  恨不能早生十年,投在他门下,程门立雪,也能学些真本事,一叹。

日期:2010-07-16 23:38:31

  驴头妹妹同学,您提到在百度也看有此帖。
  大约是这里的热心同好,帮我转贴了吧。
  能赐告具体方位么?
  文章能让更多的同好看到,岂不快哉。
  我写这篇东西的初衷,实在是有些不忿李少红导演面对批评的态度。

  李导从铜钱头和宝黛钗的选角问题开始,对于媒体和网络的批评就持一种敌对的态度。而且千方百计给自己找出狡辩的理由。强调面对的客观困难和自己的主观努力,要大众务必相信她的“诚意”。
  现在新红出世,骂声一片。李导更是来个死不认错。这种态度是我很反对的。
  想起海上另一位文化名人余秋雨先生,前些年被人指出误用了“致仕”一词(余大师把“致仕”理解为“去当官”),另外还指摘了数十处著作中的文史典故错误。
  这其实是个硬伤,没有探讨的余地。可余大师非但不感谢这位一字师,还死撑着和人争论。媒体不好驳大师的面子,虽然沸沸扬扬闹了半天,终究不肯直斥其非。最后不了了之。
  看看这几天的主流媒体,又有些为新红抹稀泥的意思。遂提笔作文,由我们这些江湖草莽来痛声疾呼了。
  因为电视剧和电影不同,烂电影多半有个大窟窿票房在那里候着他,血本无归就是最好的惩罚。而电视剧在产生口碑之前,80%以上的销售工作已经完成。比如大家再怎么反对,李导和投资商的真金白银已经落袋为安。
  但是我们仍然有必要大声说出自己的批评,至少大众的意见能让投资商和购片方有所忌惮。将中国所剩无几的传统文化遗产多保留一些,免遭扭曲和荼毒。
  这,想必也是白版和坚持批评新红的诸位,共同所愿。

日期:2010-07-17 16:02:14

  下午才上网,看到诸位的大力支持,感谢、感谢。
  前几页的回帖尚未及细读,我先看到了有“爱猪的小黑”同学等几位新红的支持者。
  你们觉得新红好看,这个本不容我来置喙。
  向来对于文艺作品的批评,是很难标准化或者量化的。电视剧是否“好看”,这是一个比较主观的判定词。
  用相对客观的“综合制作水平”这个词来评定,新红在中国每年数百部的电视剧中,肯定远处于水平线以上。至少我同意小黑同学的某个观点:和大胡子的金庸剧(倚天、鹿鼎记)相比,新红更“好看”一些。
  但是我的立论点在于,新红作为一部《红楼梦》小说的影视剧作品,而且冠以“推广全本”和“忠于原著”的艺术出发点,是一次相当失败的创作。
  因此,咱们如果非得讨论新红是否“好看”,这就变成了一个类似“臭豆腐是否好吃”的争论,见仁见智,永无了局。
  讨论新红的成败,永远不可能绕过《红楼梦》原著。比如新浪网最近那篇和稀泥的调解书,要观众退一步以接受李少红的创新,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以下,我会开始今天的更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