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6节作者:
规划员K
日期:2010-07-17 16:17:18
又及:以下我将开始写对于新红选角和表演的部分,会就每个主要角色,一一展开。
欢迎同学们在我发表之后,贴上该人物在新红中的剧照,如有同角色在87版和89版中的剧照,也请一并奉上。
没有照片比较,恐怕未看过新红的同学未免隔靴搔痒。
个人建议:调侃的趣图可以,恶意丑化的图尽量免贴;当然,也请支持新红的同学免贴“87版白眼图”之类,令大家徒然生厌。
日期:2010-07-17 17:08:33
这里开始,我要展开一个大篇目,就是新红的选角和表演。第一个要谈的人物,不是宝、黛、钗、凤,也不是贾母、王夫人。而是红楼梦中的第一隐藏人物,也是新红中“戏份”最重的角色。
这个人物,就是新红中的“旁白男”。
新红中贯彻始终、“喋喋不休”的旁白声,成为了大家诟病新红的重要一点,而新红团队于此也最不买账。几乎全文朗诵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文本的旁白,是李少红用来证明自己“忠于原著”的利器。甚至立足于此,讥笑新红的反对者“没有文化”,进而炮制出“看新红楼梦的主要是高学历人群”这样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命题。
这里却要教李导一个乖,你大可以这么解释:这个旁白声不是别个不相干的闲杂人等,确实红楼梦中首个紧要人物——大荒山青埂峰顽石老兄是也。
事实上,《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本来就是这块补天所遗的顽石在红尘中所见所闻的“一段陈迹故事”。所以顽石作为一个旁观者存在于书中,而作为旁白者出现在电视剧里出现倒也并非没有来历。
题外话。曹公的如花妙笔将主人公一身而五化:顽石、通灵宝玉、神瑛侍者、贾宝玉、甄宝玉,比老子一气化三清还多了两道。有实、有虚,有精、有人,有真、有假,自在穿梭于神界和凡间之间,跳脱于文本叙述和自评导语里外。从而达成把曹家家事和红楼故事混溶,模糊其边际的效果。这种笔法比之南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早了百年,却和《黑客帝国》中尼欧、安德森、救世主三位一体穿越于现实和虚拟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曹公文笔的“超前意识”啊。这才是李导号称要追求,却始终无法企及的“亦真亦幻”境界啊。
日期:2010-07-17 18:11:22
我唠唠叨叨说了半天,也算替李导圆了个场。其实旁白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特殊作品的影视化,不失为一种辅助手段。我很同意这样一种观点:红楼梦影视作品应该负担起普及《红楼梦》于千千万万未读原著者这个功德无量的任务。对于这些读者,在影视剧的关键处加入旁白确实可以起到说明、串联和交代背景的作用。
说到这里,我倒抱怨新红少做了一项功课。就是替出场人物打上人名标注。这么多的出场人物,莫说没读过原著,就算红楼爱好者也未必能将荧屏上的人头一一对应、丝毫不差的指出来。这个方法,李少红却又不肯老老实实用了,以普渡众生。大约是李导嫌这种手段太落后,毫无技术前卫性可炫,因此不屑一顾。结果呢,在千篇一律的铜钱头和拔眉妆之下,又有主仆不分的服饰款式之助,可怜观众如我,即使再熟悉红楼文字,也会对着一个圆脸盘姑娘踌躇半日:其探春乎?其湘云乎?其惜春乎?
回过来说旁白,既然可行,那为什么观众反对声一片呢?因为李少红导演恰恰把个最关键的“辅助”二字给忽略了,“旁白”索性直接变成了“主旋律”。焉得不坏事呢?
日期:2010-07-17 22:55:37
开始的片段,正好是李导对着记者发飚,唇枪舌剑,大声斥问:你的问题是不是从网上看来的?就是那些黑《红楼梦》的人说的?随后李艳(袭人扮演者)等跟着追问记者是否读过《红楼梦》原著、到底有没有看过新红。
李少红前前后后的话中包含了两个基本逻辑命题:一、凡是批评新红的言论都是从“网上”搬来的;二、批评新红等于黑《红楼梦》。此外还有一个“李少红和她的朋友们”共同的推测:批评者或是没有读过原著,或是没有看过新红剧集。
哎,看到这里我不禁一声长叹。李导啊,您的这份泼天自信是从哪里来的?网络难道不是中国目前最能表达民意的媒体么?抑或是您想象中罪恶的渊薮?您的自信口吻简直有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气场。
对于记者提问黛玉漱口为什么没有像87版一样以袖掩口(那个年轻记者提问时措辞之委婉、转折,恐怕是大大的被李导“虎威”所慑)。李少红答道:观众看到的角度是一个非常隐私的角度,从贾母的角度看,黛玉是用手遮掩了的,和观众看到的角度是不同的。而且这就是红楼梦玄妙的地方,很多角度、很多不同的体会。
这就是李少红面不改色心不跳给出的回答。
日期:2010-07-17 23:14:20
节目后面的部分,基本是小演员们的煽情。李艳在煽情,于宝玉在煽情,李宝钗在煽情,最后大轴由蒋黛玉潸然泪下的继续煽情。其大意是说新红剧组非常融洽温暖像个大家庭,大家拍这个戏都很辛苦、付出很多,请观众不要带着偏见来看新红;期望观众全家老少一起观看新红并支持新红。
一位新红的化妆师特别声情并茂的心疼着蒋黛玉,说蒋为了减肥,大夏天的穿着专门的减肥裤、甚至羽绒衣。
好的,我愿意相信你们说的全部是实话,相信你们表露的全部是真情。你们付出了努力,但是这个前提和新红是一部成功作品的结论没有丝毫的必然因果。拍新红辛苦,那么拍其他电视剧不辛苦吗?这种高温天去横店、车墩任何一个剧组看看,有谁是不辛苦的?包括那些所谓的大牌明星们。推而广之,这个社会上谁不辛苦?六月高考的莘莘学子,是不是只要努力付出了,清华、北大就必须无条件的接纳他们入学?
至于蒋黛玉的减肥裤和羽绒服,我更愿意把这当作一个笑话。全国海选之后再由专家们千挑万选出来的一个“最最合适”演林黛玉的女孩子,居然要靠这种手段来减肥,试图能与目标角色接近几分。
大家且想象一下,没有经过减肥裤和羽绒服折腾的蒋黛玉,出现在镜头前的“盛大”景象吧。
日期:2010-07-18 03:43:23
电视剧而有旁白,据说中国最早的一批即有之。《夜幕下的哈尔滨》,王刚就是“说书人”。这个剧年代太久远,没有看过。但是NHK的大作《幕府将军—德川家康》,每集开始部分就由水户黄门担任旁白角色,或提契本集故事的发展纲目,或交待人物家族的脉络背景。这在一部同样人物众多、头绪纷繁的历史剧中。起到了非常好的“导引”作用。
李少红导演却不肯作这样的点睛之笔。她大约早料到了播出后受到的抨击,因此决心把“全文朗诵”级别的旁白进行到底,以此高举“忠于原著”、“还原全本”的鲜明旗帜。于是,人物的对白以外,镜头中几乎始终贯穿着旁白。观众的感受如何呢?没看过原著的或者年学不足的觉得其中的部分文字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前几集这个问题更明显一些),熟读原著者又嫌其啰里啰唆、破坏节奏。最后的结果是,两派人士不约而同的觉得这个旁白听着听着就想睡觉。李导于是勃然大怒,忽而说现在的观众素质太低,抱怨者多数没读过原著;忽而说媒体乱开黄腔,80、90后明明听得很滋润、很养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