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7节作者:
规划员K 照本宣科的朗诵,就是忠于《红楼梦》原著。李导未免把观众的理解水平想象得太低、太低。新红是电视剧,又不是小说连播或者“郭冰爷爷讲故事”。不知大家知否看过美国喜剧片《谎言的诞生》(The invention of lying)。里面所描绘的电影摄制特别简单,一个演员独自拿着《拿破仑传》朗诵,就算是战争片,拿着报纸的社会新闻朗诵,就算是伦理片。李导想法竟然和他们出奇的一致,捧着《红楼梦》朗诵就是拿到了“免死金牌”,观众的批评就像包龙星的尚方宝剑一样失去了用武之地。这算哪门子逻辑?
调度多种视听手段进行镜头叙事才是电视艺术的要旨。把旁白代替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代替了演员的肢体表演,这只能说是导演对于摄像师的镜头表现力、演员的表演功力和编剧的叙述逻辑性缺乏信心所导致的。说到底,这就是导演对于自己的专业能力极度缺乏信心而使用的偷梁换柱大法。
日期:2010-07-18 03:45:30
最后说一下,旁白的演员:野芒(周野芒)。非常好的演员啊。他的影视巅峰之作是电视剧《水浒》中的林冲。那一版的水浒,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幕就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大雪纷飞的镜头中林教头肩负长枪,枪上挑着酒葫芦,独行的背影如此无奈又是如此孤标,“逼上梁山”四个字跃然而出。这个镜头至今我都历历在目。而野芒还有一部脍炙人口的神作级作品——《成长的烦恼》(豆瓣24000人评价,得分9.4,正好和新红的4.9倒个头)。他配音的爸爸:杰生西弗,大约是很多人(包括我)心目中的最佳老爸。前几个月我还看了野芒主演的话剧《侦察》(“Sleuth”,托尼奖的名剧),仍然是那么棒。顺便推荐上海的同学有机会去现场观摩。
野芒的旁白,就配音水平而言,打4分(5分制)是没有问题的,1分扣掉是因为天涯有同学检举出了错别字。我没注意到,因为新红里的错别字读音太多。可是拜新红所累,连带着他也遭到不明真相群众的臭鸡蛋数匡。李少红着实害人不浅啊。
日期:2010-07-18 14:08:42
Cunyalen同学的娱乐、文艺、文化三者递进,而新红仅是娱乐一说,我也认可。
我非文艺界人士,更谈不上什么红学研究者,工作和所学专业基本和文史哲无甚关联。因此,一般的影视剧再恶俗,至多不看,更少会耿耿于怀以至于作文批驳的。即使心中大爱的金庸作品被拍得面目全非,也最多抱一个腹诽的态度。奈何这是《红楼梦》啊。对很多红迷如我者,《红楼梦》是我们精气神的一部分,被新红这么重重一击,那胸中的块垒实在是不易浇灭。
白版提到的旁白篡改原文,确实不少。曹公的红楼文字别有一番独特的韵致,编剧小朋友一改动,文字感觉马上就变了。“宝玉心急去探望宝钗,连衣服都来不及换”这一句,我在看片子的时候就听出不对。还没细想为什么改这个,随即被于宝玉、李宝钗二位的一番宽衣解带、耳鬓厮磨给镇住了。
所以呢,白版的批阅工作一定要继续。您这个是考据派功夫,手里捏着一大把铁证。省得李导翻云覆雨、指鹿为马的,让我这种匆匆一观且再无勇气反复“欣赏”新红的观众恚于心而讷于口,说不出个子丑寅卯。
日期:2010-07-18 16:18:37
正准备开始说新红的宝玉,就传来了于小彤和观众肢体冲突的新闻,还配着照片。回想昨天看到访谈节目中,于小彤回忆自己在剧组如何的顽劣,而剧组上下又是如何的纵容。17岁的少年,冲动也好,性情也罢,我不说他。只说这个剧组。在87版剧组,长期驻扎在圆明园的遗址,读书、上课、熟悉原著和古代文化。因此,能给小演员们养心、养气。新红剧组却是养脾气。把个孩子惯得无法无天,还得意洋洋的夸他是“混世魔王”,和宝玉一样脾性。最后弄得这个少年不知天高地厚,在公众场合一语不合就能拔拳相向。
李少红选角的错误,其根本在于对于红楼梦原著的陌生。至多读了一些表层的东西,内中的深意则完全没有领会。以贾宝玉来说,她把于小彤的顽劣当作是“混世魔王”,认为这是符合原著的一种人物气质。真是拜托、拜托,“女孩儿般的品性”说得是谁?偷鸡摸狗,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莫说宝玉,连薛蟠、冯紫英之流都没种爱好。莫非李导是把咱小兵张嘎当成了贾宝玉,嘎子哥当成了公子哥?
日期:2010-07-18 17:10:43
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完全颠覆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书生 / 公子类男一号形象。张君瑞、柳梦梅、许仙,还有聊斋中的许许多多男主角,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而且这款类型历千年而不衰,是各种形体的言情系文艺之最爱。比如琼瑶小说,比如大鼓书,比如各朝各代穿来越去的女性向网络文学。
贾宝玉和这些人物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有很多。比如他离经叛道。比如他爱护女孩子、真心尊重女孩子,而且和“皮肤滥淫”的公子哥们不同,他达到了“意淫”的境界(所以宝玉是一切YY党的开山老祖,须烧香立坛膜拜之)。但是,我以为这些还不算关键。最大的区别在于他有“烦恼”,而且一直被这个“烦恼”所困扰。
其他的传统文学作品里,男主角也有烦恼。这些烦恼或者是如何“偷香窃玉”,连小姐带丫鬟一起勾搭上手;或者是“富贵功名”,怎么从穷书生摇身一变为李少红眼中的“富二代”;再或者是在小人作祟、奸邪当道下如何突破坏心眼对头或者势利眼岳母的围追堵截。
这些烦恼,贾宝玉竟一个也没有。他的世界中除了偶尔出现的政老爹算天敌外(白版刚刚提到宝玉溜出去探宝钗,要绕一个大圈避开老爹,哈哈,细节处可见),好像事事顺心。本身是富贵闲人,爱情对他来说更不是一个问题。
日期:2010-07-18 17:28:24
他的烦恼是凡人没有的烦恼,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末世危机感。
用文艺腔的话来说:贾宝玉热爱生活,尤其是他当下的环境和身边的姐姐妹妹、花花草草。但是他有那种“生于末世运偏消”的预感,知道这种生活状态持续不了太久。因此他只求女孩儿们的眼泪,只求趁着姐妹们都在的时候“化灰、化烟”。他听见《寄生子》烦恼,读到《南华经》烦恼,看到龄官画蔷也是烦恼。
与赦老爷、珍大爷、琏二爷、小蓉大爷“只一味高乐不了”相比,贾宝玉要清醒得多。他的烦恼超越了平常的实际生活,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式的烦恼(西洋腔的说)。在这种末世的无常感笼罩下,他怎么可能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
对了,我这些够得上高考作文字数的人物分析只为了说明这一句:贾宝玉的艺术形象完全和懵懂少年不沾边,李少红所谓“少年宝玉”的设计大错特错。
日期:2010-07-18 17:56:29
不要拿书中宝玉的实际年龄来说事。如果细究,宝黛初会无论如何不会超过10岁。你让两个娃娃怎么一见忘情?红楼全书,人物的年龄完全理不顺,这是曹公留下的缺憾,甚或是曹公故意卖给读者的一个“破绽”。“艺术形象”和人物的实际年龄之间不能划等号,电视创作和小说也有根本区别。宝玉的年龄在书中可以虚化,但是在电视中不能实打实照着推算来。但看曹公原著,宝玉从出场到八十回,给人的感觉其心智水平一直很稳定、没有太大变化。实际上7、8岁的儿童和15、16岁的少年, 2年级的热衷于喜羊羊,高二的已经上天涯发帖了,能心思一样吗?
李少红的“忠于原著”,往往是形左实右的。她搞一个小宝玉,使不少观众还不明真相的称赞他懵懵懂懂,更接近原著中的年龄。那么这个举止轻浮、言谈幼稚、常作无辜状大小眼的小朋友真的像原著对宝玉的描述吗?“慌脚鸡似的”、“燎毛的小冻猫子”是不是说得有些贴切?那是环老三才对。
日期:2010-07-18 18:23:51
李少红对原著完全没读懂,宝玉的人物设计,出发点就错了。所以于小彤像不像宝玉,演技好不好,这些问题根本都没法讨论了。我看于小彤演的部分,从头到尾没能把他和宝玉作任何的挂钩,实属风马牛不相及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