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8节作者:
规划员K 宝玉身上世家少年特有的清贵之气完全没有看见;宝玉十余岁以四时行乐诗风靡京都的书卷气没有看见;宝玉心甘情愿服侍女孩子们的呆气没有看见;宝玉不合时宜、离经叛道的傲气也没有看见。到了于宝玉身上,只见他眯着小眼睛,对着宝姐姐、林妹妹的毛手毛脚的狎昵亵近。这哪里有半分像大宅门的公子哥儿啊?
日期:2010-07-18 23:24:56
看到壮心轩豁任行藏、一叶风掀舞、南唐清风和其他同学的回帖,大家对于新红的心态都是差相仿佛的。这些天媒体的口风在变。大概是李少红和新红投资方也察觉到了强大的反对声音,竟对他们的“大业”有了些许的负面影响,因此开始动用媒体公关的手段。说来可悲,中国的媒体中有很多都直不起腰板。除非党国大事,500元可以发通稿,1000可以保证版面篇幅,3000以上的红包简直就够文艺版的编辑、记者发个整版为新红翻案了。当然,有良心的媒体人也有,只是不多。新红团队在舆论上还是会争一争的,至少要撑到9月份卫视开播。可是于小彤太给他们长脸了,关键时候来这么一出。
圈内都知道,剪刀总局对于电视剧的所谓“思想性”管得很严,也管得很宽。有一些类似“夫妻本是同命鸟,大难来时各自飞”的台词,都规定制作公司必须剪掉,认为会败坏社会风气。最近热播的大胡子版《倚天》也被剪刀总局严加管束。诸位是否察觉到了台词当中有个莫名其妙的“僧人派”?那是因为剪刀手们怕台词中有几句对“少林派”不恭,为了和谐,就勒令大胡子公司重新制作后期,凡“少林派”全部重新录音成“僧人派”。
但就是这个剪刀总局,对新红却注定了一路绿灯。《红楼梦》三个字竟还比不上“少林派”的紧要。这是因为新红的投资方之一中影集团穿着钦赐黄马褂,和剪刀手们是南北一家亲。不然,就看到他们对着一部略略反映了社会现实的《蜗居》咬牙切齿,恨不能除之而后快。对着新红,却连个指导性的修改意见都没看见呢?
我极不赞成用行政手段去管控文艺作品。哪怕新红,只要不违反现行法律、法规,就不应由政府部门来插手。但剪刀总局的双重标准也算《红楼梦》护官符的又一次演绎吧。
感谢心之渊同学把邓老大作的电子版惠赠其他同学,这也算大家因为爱红而相识一场的良缘吧。
日期:2010-7-19 0:22:00
又见李导对于额装的奇谈高论。忍不住再啰嗦几句古代的女性发式:战国以前不可细考,从出土的舞女佩玉上看,“额发平齐”(看清楚了,没有额片);汉代女性发式以挽髻为主,最出名的有“堕马髻”,著名的妖妇孙寿(梁冀的夫人)所创。
唐朝的妇女确实有在额间贴饰“花钿”的习惯,传说是武则天为了掩饰脸上的黥迹而创。李导闻此必然大悦:“我说有这个吧,你们看!”且慢高兴,吐鲁番有出土文物上的人物画可考,贴花钿的样子比较像印度人在额间点的嫣红,或者像现今时髦女孩在Party上贴的彩绘。反正和您的额片没有丝毫关系。
宋代的女士发型,最流行的是非常高挑的“高髻”,诗云“门前一尺春风髻”。还有就是“簪花”,有将桃花、荷花、菊花、梅花按照一年四季的节令制成花冠穿戴,美其名曰“一年景”。女性额间的装饰宋朝也有(李导又该搬出来证明了),所谓“茸茸狸毛遮梅额”。对不起,这个额装叫作“梅花妆”,又和您的铜钱头没关系。
到了明代,女性发式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只谈李导关心的女性额装。有了!但是不好意思,李导。有的是“额帕”,也就是贾母戴的头箍。和我们在戏曲作品中看到的不同:当时不分老妇少女,都流行戴这个玩意儿。
清代的女性发式我也就不为李导搬出来了,反正旗人的大拉翅、汉人的牡丹头百花齐放,就是没有您的额装。
所以啊,铜钱头是李、叶二位学得半吊子戏曲头饰,就不要再YY什么“古代上流社会的时髦”了。要学中国戏曲的博大精深本是好事,但是梨园行有句名言您二位听说过吗?叫作“宁穿破,不穿错”。记住了么,您呢?这是祖师爷的规矩,别混不吝的再给弄拧了。
日期:2010-07-19 01:07:28
同意壮心轩豁任行藏同学的观点。吴新登家的那场戏,我看了的感受和您一样。
李导这样处理不是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而是严重缺乏常识。因为这样的顶撞,莫说在旧式贵族家庭内,一个是主,一个是奴。拉下去一顿胖揍,根本容不得你哼唷,回来还得谢恩。就算现代社会,下级这样明目张胆的顶撞上级也只有两个可能:要么她再上头有个铁靠山,要么她的辞职信早就放在口袋里了。
我们看到这幕戏,也只能有两个推测:要么吴新登家的这个人物是二百五,要么这样处理的导演是二百五。
日期:2010-07-19 02:08:38
再说大宝玉的演出。这个演员的形象和气质比之小宝玉,总体上要好一些。但是是否“贴”人物呢?还是得靠分析原著。
话说,林黛玉的人选历来是《红楼梦》影视作品最为大众所关注选角话题。包括这次的新红海选,从伊始到后来的李旭丹风波,林黛玉都是主角。可我认为,红楼角色一二百,最难挑选是宝玉。
因为贾宝玉身上既寄托了曹公的多种理想,又背负着曹公中年潦倒后的精神枷锁。宝玉作为作者的投射,其人物形象的创作并不完全都是由积极性的因素推动。曹公对这个人物既有自矜,也有自责。书中的“混世魔王”四字考语,绝非李少红辈自行理解的“调皮鬼”、“捣蛋鬼”之类鬼话,也不完全是多数红学论调中认为的一种离经叛道似的自我标榜。很多时候,曹公的自责是通过书中贾政的口来传达的(这一点可能很多红迷和我意见相左,我的观点会在贾政的角色评析时具体解释)。贾政对宝玉的批评某些可以看作曹公的自评。
以金庸和古龙人物作参考:宝玉不是一般的“翩翩浊世佳公子”,所以不能是陈家洛;也不是一个愤世嫉俗的狂生,所以不能是令狐冲;他怜香惜玉但并不总是胸有成竹般的温文尔雅,所以不能是花无缺;当然他更不可能是如于宝玉般表演的韦小宝。即使金庸参考贾宝玉形象写出的段誉,也和宝玉本尊有着很大不同——段誉笃佛安命,没有宝玉那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因此,宝玉的人物形象简直就无法实体化、具象化。偏偏曹公还规定了他必须有“女孩儿”一般的品性。
以此可以看出,大宝玉的演出基本是花无缺的范:温文儒雅的大家公子,对女性总是礼数有加。但他身上最缺乏的是宝玉的“痴性”和“魔障”,是个没脾气、没个性的宝玉。
从另一个侧面也能证明宝玉的人选之难。89版电影《红楼梦》同样是那个时代的超级巨作,其宝玉居然由一位女演员夏菁来“反串”。这个不是主创人员受了越剧影响而刻意为之,实在是全国范围内选来选去没有合适人选,才出此下策。谢铁骊这种级别的导演绝不是李少红,会不知道一个女宝玉给电影作品带来的负面评分。
但是一切一切的论证、推理,都比不上一个事实。87版居然发掘了欧阳奋强。经过剧组打磨后的这个宝玉,其艺术贴合度肯定“空前”,而且大有可能“绝后”。不要问我为什么?这大概是我在本贴中唯一使用“不解释”三个字的场合。非不为也,乃不能也!文字在这种奇迹面前太苍白,我只知道我的感受和全中国看过87版的99.99%的观众是相同的:这个宝玉,无可替代。
这一点上,我能谅解新红最终没找到一个理想的宝玉人选。大宝玉是许多种可能的替补形象之一,虽然这替补与正选形似而神非;小宝玉,则不谈也罢。
日期:2010-07-19 15:29:12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