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9节作者:
规划员K 说完宝玉,还得回过头来说几句黛玉。蒋梦婕之外形与林黛玉的差别,大约除了她本人的粉丝以外,连李少红和一干制作人员也是心知肚明的。因此在疼爱她的化妆师口中叙述,她夏天包裹减肥裤和羽绒衣以减肥;据蒋黛玉的粉丝深情感叹,她更是不眠不食以求形似黛玉;而李导的最新访谈中又很自得的说起,剧组如何如何之努力,把蒋梦婕练芭蕾的八字脚恢复到正常人的样子。
一声长叹:蒋梦婕何德何能,要剧组上下如此费心的百般“修缮”,才能拿到台前硬塞给全国观众?既然有这种种的不合适,为什么就非此“姝”不可呢?李导不会说是曹公托梦,或者皇天谶示,那蒋梦婕是林黛玉转阳,绛珠仙草下凡吧?
都说姚熙凤和白宝钗是两家投资商中影和英皇的钦定,其中内幕,或许李导另有隐情。可是这位蒋黛玉究竟是哪路神仙、何许背景呢?期待天涯高手有以教我。
日期:2010-07-19 16:59:47
外形不入眼,那么看看蒋黛玉的表演吧,毕竟就算是内心气质如何像颦儿再世,也要通过表演来传达给观众啊。且撷取几段来看。
第一段就是黛玉进贾府,这是进入皇家钦定版中学课本的文章。无论是否读过原著,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学们都看过这段文字。蒋黛玉和李少红应该都中学顺利毕得业吧?怎么偏偏把这段林黛玉演得如此不堪,变成了凤姐说的“上不得高盘子”呢?哪儿错了?那么我且问问两位:“怕露怯”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黛玉进贾府,带着十二分的小心。不肯错行一步,不肯错说一句,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怕露怯,怕有什么家中规矩和贾府不合的地方,被下人奴才们取笑了去。
而蒋黛玉的演绎,“怕露怯”三个字变成了一个,就剩下个“怯”字了。畏首畏尾、缩头缩脑,一副怯场的模样。待见了于宝玉,索性眼光中露出深深的恐惧。双肩一收,竟若周星星老师教导的鹌鹑状。这哪里是林黛玉入外祖母家,分明是刘姥姥初进贾府的光景。
导演的戏没说开,演员的人物没吃透。就犯了这种大毛病。林黛玉怕露怯,是因为她骄傲。越是自重身份,越是怕失了礼数。林黛玉久居南方,而北方的习惯风俗颇有不同(或有人说林家为汉人、贾家为旗籍,满汉不同俗)。所以林黛玉起初的态度是特意加了三分的自持和不卑不亢。
蒋黛玉和李少红刻意地表现害怕。这个怕字何来呢?或许他们要说林黛玉是寄人篱下。再度拜托,林如海这会儿还没死呢。林黛玉有父亲有家业,为何要摧眉折腰?
插一段题外话,或许李导和不少人都误解了林黛玉的出身,以为林家远不如贾府。事实上:林家五世列侯,表明是世代官宦,门庭很有根基。林如海本人是探花出身,又点的巡盐御史。这个出身和职务可谓前程无比光明,一旦外任回调京官,或者就是卿监堂官,再高升一步便是六部的堂官。甚而将来入阁拜相,也未可知。因为林如海是正途出身,而且真正的进士及第。这一点想必贾政也很艳羡,他是荫封的满员外郎,基本只能熬资历。要熬到六部堂官,除非元春封了贵妃且生了得宠皇子,才能从外戚上有点想头(恐怕也难)。更为重要的是,林如海的巡盐御史是大清朝最阔、最肥的缺份之一。每年朝廷默许的各项灰色收益就是个天文数字。因此贾府的富贵、作派对于林黛玉根本不可能产生压力。
这些背景资料,估计蒋黛玉和李导是闻所未闻吧。因此把个闺阁千金演成不见世面的黄毛丫头也就在所难免了。
日期:2010-07-19 17:22:32
还是题外话。荣宁二府有个奇怪的门风:女儿嫁得好,媳妇未必佳。两代大小姐:贾敏嫁给了林如海,起码门当户对。元春更是入宫做了贵妃。这两个都是嫡出。探春是庶出,虽然远嫁,但终究是充作郡主一流,做了个王妃。只有庶出的迎春嫁得不好,误入狼吻。
但是娶媳妇的水准上有些不稳定,史太君当然没问题,王家的两个(王夫人和王熙凤)也可以。可是袭爵的贾赦和贾珍娶的邢夫人和尤氏,其门第也忒差了一些。即使是续弦,这不至于这般小门小户。贾蓉是宁府嫡长孙,将来要袭爵的。秦可卿的门第也着实寒酸了一些。倒是李纨,其父亲的官职不高,却还不失为儒林所敬重。
日期:2010-07-19 18:26:55
再看一段表演: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这是一个需要仔细斟酌之后,才能用电视镜头表现的片段。虽然宝玉和黛玉迹近狎昵的歪在一张床上,还要挠胳肢窝笑作一团。但是这段千千万万不能给观众任何“不良联想”。而且后来宝钗走了进来打趣宝玉不知典故,宝玉和黛玉二人也未见一丝尴尬。黛玉还得意宝钗帮她说了嘴。这实是小说中难得一见的宝黛钗三人有说有笑、全无隔阂的“和谐”场景。
可是新红中的这一段拍成了什么样子?怕什么来什么。机位近推、灯光昏暗,于宝玉把鼻尖几乎凑到了蒋黛玉脸上、怀里一通乱嗅。两人拼着命地把这段戏往“暧昧”里死整。简直是观众不产生绮念,镜头就不算完。李少红导演这是要为王夫人坐实宝黛之间有“不才”之事找证据啊。
蒋梦婕的表演呢?先看原著。这一段林黛玉应该有的困倦(被宝玉唤醒)——嗔怒(说了句“放屁”)——无奈(把枕头让给宝玉)——关心(为宝玉抹去胭脂痕迹)——冷笑(说起冷香丸)——大笑(宝玉挠她痒)——调笑(问宝玉是否有暖香来配),这一系列表情、动作只算是第一个高丨潮丨。然后随着宝玉说耗子精的笑话,黛玉表情再次由好奇——将信将疑——渐渐着迷——发觉苗头不对——直到轻怒薄嗔地笑骂,如此这般的走了一番。两度起伏,黛玉的表情、状态发生了12次变化。曹公的如椽巨笔啊,不得不令人击节。
如此具有表演细节的段落应该是演员展示自己表演才能的最佳机会。蒋黛玉如何,只有2个动作:其一是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的僵挺,其二是嘟起厚厚的嘴唇生气。其余细腻表情一概不见。
87版和新红的艺术表现力究竟高低如何?我的意思,大家只需看这一段。将两个版本的电视片段先后看过,我想李少红但凡有一丝羞耻心的话,也不好意思再说自己的良苦和用心了。宝、黛两个小演员表演之木讷、生硬在这幕戏里一览无遗。而87版陈晓旭、欧阳奋强的表演,则可用“活龙活现”四个字来赞叹。
日期:2010-07-19 23:15:38
之前某位同学提到了刘心武,和他的“秦学”。刘心武先生在红学领域虽然是位“后进”,但是他的名气大、人脉广,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当然,这个趋势是说他书的销量,和其论调的知名度。这个成果,和百家讲坛的传播不无关系。
其实刘心武先生的说法并不算新鲜,胡适之前的旧红学中有一个大派别,就是索隐派。注意,不是“索引”,是“索隐”,也就是把曹公在《红楼梦》文本中隐藏的信息给找出来。胡适、俞平伯的新红学出来之后,这个索隐派消停了几十年。二十年前又出了霍氏姐弟,我在前面的帖子似乎提到过这个名字。他们两位的《红楼解梦》煌煌四大本,初印就有数万册,号称是创了新中国红学的记录。这两位也算是索隐派的遗老遗少。而今江山代有才人出,刘心武先生又扛起了索隐派的大旗,人称“新索隐派”。
无论新旧,索隐派最大的特点呢,就是能猜谜。而且谜底呢,一定能把《红楼梦》和康雍乾三朝的政治秘辛给联络起来。其实,索隐派的书,读着都挺带劲。因为一来牵扯到庙堂政治,那是我们这般江湖草莽、贩夫走卒最关心的话题。二来呢,读起来颇像推理小说,七绕八弯的,引人入胜。刘心武在他的小说《元春之死》中还带了不少的“色(shai)”,怎么不吸引读者。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