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10节

作者: 规划员K
收藏本书TXT下载
  那么,这个索隐的结果靠谱么?我给您举个例子:鸳鸯拒婚时说过:别说是宝玉,就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而这个宝皇帝,就被索隐成了乾隆。因为乾隆在潜邸的时候封过宝亲王。而鸳鸯这一骂也变成了大有文章可作的隐情了。至于其他把各个小姐、丫环想象成为康雍朝堂的各位名臣,这都是索隐派的家常便饭。

  因此呢,刘心武先生讲的故事呢,听听也就算了。要真论起和《红楼梦》有多大的关系,那我可真不敢说咯。

日期:2010-07-20 01:10:22

  回归正题,接着说蒋黛玉。
  这两个回目上,蒋梦婕表演的失败,使得观众无法再期待新红中的黛玉有什么精彩演出了。在其后的数十集中,蒋梦婕呈现更加严重的程式化趋势:凡是表现黛玉的讥诮,就噘着一张足以挂油瓶的嘴;凡是表现黛玉的孤寂,就傻愣愣的张着一双三重眼袋的目。
  有人以为87版的林黛玉,尖酸刻薄多了一些,不招人爱、不招人疼。甚至新红的粉丝认为蒋梦婕的气质更单纯,因此更接近林黛玉。
  还是来看看原著吧。
  宝玉为什么如此“博爱”,但是心中却只有黛玉。这绝不是因为黛玉比宝钗更漂亮,也不是因为她楚楚可怜。那是因为只有黛玉懂得宝玉的“心”。黛玉之美,不是凡俗脂粉的美,而是灵性之美。这种美,除了外貌的沉鱼落雁以外,还来自于其绝世的聪慧,孤高的品性,不合于世俗的识见。
  对于那些坚决无视原著,后者误读原著的观众。我要说黛玉所具备的性格特征是“敏感”,这个正与蒋妹妹的“钝感”相对。因此我们难以想象一个反应慢一拍的林妹妹,“笨笨的倒好”说的可是袭人和麝月啊。

日期:2010-07-20 01:12:20

  还有一个引申开来的话题,就是黛玉归天(李导的“马拉之死”容我以后专题论之)。部分观众对于程高本以“掉包计”高丨潮丨呼应黛玉归天,觉得感动。或者对于蒋妹妹表演后半段黛玉时强调的柔弱(虽然蒋妹妹的体格与“柔弱”有较大距离)表示首肯。
  这个方面我有一些自己的观点。
  对于黛玉,至少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象。一种源于原著;一种源于民间口头相传,越剧中的形象可以作为代表。这两个形象之不同,前者重于其“灵性”,后者重于其“柔弱”。同样的悲剧命运,一个是“不容于世”的性格悲剧,一个是“不容于人”的遭遇悲剧。
  大悲剧,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悲剧,都是一种必然而不可避免的宿命;普通的悲剧,琼瑶悲剧,戏曲悲剧,是来源于误会、嫉妒、利益阴谋,是将正面人物置于艰苦环境中以博取观众同情的悲剧。程本系统的“调包计”,就是基于后一种审美的悲剧,这也是八十回后最感人的片断:黛玉凄苦的撒手人寰,引无数观众竟垂泪。
  而曹公关于黛玉结局的悲剧,则可以肯定是前一种的“大悲剧”。但是我们却永远也没有机会读到这些文字了。这是红迷心中永远的遗憾。

日期:2010-07-20 17:10:22

  《红楼梦》这部书,如果要排上一个宝、黛之后的第三主角,我觉得应该是王熙凤。但是按照钗、黛并列的传统,还是先谈谈新红里的宝钗吧。
  说起宝钗,很多《红楼梦》的读者会奇怪这样一个问题:黛玉是书中的第一女主角,也是男主角宝玉的挚爱,更可以看出曹公对这个人物的钟爱,那为什么还要安排一个样样比黛玉出色的宝钗呢?既生瑜,何生亮。后世的读者分成泾渭分明的拥钗派和拥黛派,或有朋友间争论钗黛优劣几致反目的。
  非常抱歉,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也不知道。虽然红学前辈们提供了很多种可能的答案。但我并不知道哪一个是可以为曹公作答的“标准答案”。
  我只能推测:宝钗肯定存在生活原型。曹公虽然始终没有让她在精神层面上与宝玉达成融合,却把这个人物写得如此完美。那大有可能曹公对这个原型人物抱着一种最大的内疚。或者是有缘无份的慨叹,或者是咫尺天涯的内疚,或者是颠沛分离的自责,或者是天人永隔的追悔?
  曹公把宝钗这个人物写得太完美。如果真的是代偿心理在主导,那么可见曹公自觉负其者几何。这一点隐约可以从脂批的宝玉结局“弃宝钗、麝月而为僧”上看出。逾是感叹此生无缘,逾是将薛宝钗写成了“山中高士”。


日期:2010-07-20 17:50:01

  在这个分析的基础上,大体可以推定:曹公把宝钗写得比黛玉人物更美、品性更好;这不是出于一种文学笔法上的需要,或者某种“密码”般的暗示。抛开“钗黛合一论”之后,我们确确实实看到了一个比黛玉更容易博得众人喜爱的宝钗。
  这一点,87版成功的做到了。张莉在当时几乎赢得了比陈晓旭更多的粉丝。
  这一点,新红也做到了。在对于蒋梦婕铺天盖地的声讨陪衬下,李沁的风评大约要好一些。
  难得一见的,新红和87版达成了一致。虽然87版的钗、黛是“谁更受喜爱”的比较;新红的钗黛是“谁被骂得更多”的比较。当然,87版中钗、黛受爱戴程度的比较,在红迷尤其是深度红迷中,结果是不一样的。

日期:2010-07-21 00:43:49

  这个贴原本就是观后感,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我原打算开始聊对于李沁的观感了,可是看到在下抛砖引玉之后,诸位都对于黛玉和宝钗的比较发表了自己的高见。忍不住再多说几句。
  关于薛宝钗,王昆仑先生有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叫做《薛宝钗论》,收录在他的大作《红楼人物论》里面。王老也是名家,且是87版的顾问之一。但是我在网上没找到这篇文字,想做“文抄公”就比较困难了。只能翻出这本1985年的旧书,手打如下:
  “宝钗是美貌,是端庄,是和平,是多才……如果你是一个富贵大家庭的主人,她可以尊重你的地位,陪伴你的享受;她能把这一家长幼尊卑的各色人等都处得和睦而得体,不苛不纵;把繁杂的家务管理得井井有条,不奢不吝。如果你是一个中产以下的人,她会维持你合理的生活,甚至帮助你过穷苦的家计,减少你的许多烦恼。如果你多少有些生活的余裕,她也会和你吟诗论画,满足你风雅的情愫……不合礼法的行动,不近人情的说话,或是随便和人吵嘴怄气的事,在她是绝不会有的。”

  这是我看到的对于宝钗“好处”最切实际、最打动人心的评论,虽然其出自一位“拥林派”的口中(王老之后的评论颇有指摘宝钗“腹黑”之处,也避免不了时代烙印地从出身阶级的角度来非难薛家这个“大资本官僚家族”)。
  作为一名男子,面对如此一位女子,而她甘愿做你的妻子。你有任何的理由不接纳、不欣喜、不庆幸吗?没有,只除非一个原因。
  只除非一个原因,那就是你已经有了心中所爱。倾东海之水,覆昆仑之山,也无法改变的情愫。宝玉有了,问花同学有了,春夏秋冬同学有了,千千万万红迷心中也已有了……
  问花同学2007年某夜在南山酒店那一刻的思绪,我感同身受。

日期:2010-07-21 01:40:04

  在倾泻完由林黛玉而生、因陈晓旭而感的情绪后,为自己以上文字的文艺腔汗一个。
  其实我也是一个极端的“拥黛派”,只是完完全全的“不倒钗”。不倒钗的原因在于,我相信曹公心目中,薛宝钗真的是一位“山中高士”,真当得起“艳冠群芳”的四字考语。
  因为纵观八十回文字,曹公对于宝钗几乎没有贬损的地方。宝钗唯一一次当众生怒(与薛蟠的口角是家务),就是大家替李少红为难的“杨妃”那一幕。想来宝玉的戏言正中了宝钗的痛处,钗卿的身段大约果真是略丰盈了些。想到一贯有着完美风度的宝钗居然失态,读者不禁莞尔,然后品出三分动人的小儿女情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