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11节作者:
规划员K 薛宝钗唯一可能被人诟病处,就是“滴翠亭事件”。她的借口被很多人当作是“陷害”黛玉的罪证。其实大家想想,小红、坠儿两个小丫环能有多大份量?她们对黛玉的观感根本无足轻重,宝钗即使要“算计”黛玉也不会找这么两个对象。只能说宝钗的托词是临时借口。这个细节,曹公表现的是宝钗“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也就是宝钗性格中“冷”的基调。
一个“冷”字,不是贬义词。比如柳湘莲的绰号也是“冷二郎”。只是以宝钗之“冷”来对应宝玉之“热”。同样,黛玉待人接物的“外冷内热”和宝钗的“外热内冷”又是另一对差异。这些都是曹公在“大旨谈情”的主旨下展现的不同人情,也是为末回“情榜”所作的铺垫。
此外,八十回中几乎看不到宝钗、宝玉的爱情对手戏。黛玉的拈酸吃味基本都是单方面的。而面对黛玉言语中的讥诮,宝钗历来采取回避的态度,最多是“连消带打”。为什么呢?因为宝钗并不如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有做“宝二奶奶”的野心,薛姨妈也没有。
总括地来说,曹公在十二金钗判词里给出的评语是很中肯的,这是以作者身份超越书中人物视角所作的总结。宝钗、黛玉同在一首判词,并不是“钗黛合一”,而是给予了宝钗同样高的地位和尊重。警幻之妹名“兼美”而托付宝玉,既为宝、黛、钗爱情结局的暗示,也是将宝钗之“美”并列于黛玉的一番佐证。“山中高士”四个字更不会是曹公的揶揄之词了。
日期:2010-07-21 12:09:43
很高兴看到大家讨论宝钗,这也算是红迷间永恒的话题了。
杨妃之讥,想得深点,肯定会关联杨妃的名声;再深点,还会联想到宝钗待选。
我愿意相信宝钗的恚怒仅是因为身材,大概是希望在她身上能有三分小儿女的率真吧。
只要话题和红楼有关,各位尽请自由歪楼,楼主是没有意见的。
南唐清风同学,你昨夜乱续红楼,莫非是学那少红教主坐下,八大护法之一,江湖人称“赛华佗、压扁鹊,气死胡青牛、不让王难姑”的“毒手神医”胡大姑娘吗?诚惶诚恐。
下面会谈谈李沁和白冰。
日期:2010-07-21 14:06:25
说起李沁,有媒体称她是“二十年来难得一见的闺门旦”。言下之意为:言慧珠之后有张洵澎和张静娴传承,二张之后就是李沁了(这还只论上昆,没算苏昆的张继青)?荣誉实在太高,不知道是哪位曲界前辈如此赞许她的?
上个月在天蟾舞台看了《洵美且异——张洵澎艺术传承专场》。余彬、沈昳丽这些上昆当家的闺门旦以外,史敏作为“跨界”弟子也来参演,情景好不盛大。昆五班的小朋友也有一些垫场演出,其中一位大概是张老师的得意弟子,还在大轴的《长生殿》演前段小宴,为张洵澎暖场。当然,这个演出中也没看到李沁,不知她的本行到底水平如何?
抛开昆曲的话题,说回新红。水平如何,最怕比较啊。有了蒋黛玉、于宝玉以及新红湘云、探春一干人等的陪衬,李沁还是当得起几句夸赞的。首先是她的姿态好,简直能说:漂亮。人站在那里,由脖项而至腰胯的线条非常重要,如果得法,就会给观者十分挺拔的感觉。印象中,这个小宝钗的站相、坐相、举止都还算合适,有古代大家闺秀的风范。
到底是中华传统戏曲艺术啊,几年的功夫下来,小姑娘的姿态、线条、举动、行止就能给你规范出来。演戏的时候至少不会给人“甩手趴脚”的感觉(其他那些新红小演员基本都有这个毛病)。
说句题外话:民国的时候有很多京剧名票,他们或得到大师的私淑亲传;或有独家的行头、秘本;有的因为见识和环境的优越而扮相特别华贵;有的因为天赋条件突出而嗓音特别清亮。甚至有后辈名家在动一些老戏之前要特地向“有真玩意儿”的票友请教。但有一点,票友再厉害,只要在台上一“动起来”就会被火眼金睛的观众找出毛病。因为京昆剧的幼功太重要了。这些戏曲舞台上行动、举止、姿态的训练,后天再如何依样画葫芦的学,竟是完全学不像的。不信的话,且看目下小姑娘们拍的戏曲艺术照,端着虞姬的两把宝剑,简直像在做蛋炒饭。
日期:2010-07-21 16:10:53
在这些外行面前,李沁这个内行的优势非常明显(话说扮演袭人的李艳据称也是越剧演员,而且从年龄来看要比李沁有更长时间的熏陶,怎么一点范儿都没有呢)。因为姿态的漂亮,连带出来给人感觉她的气质也不错。在一群叽叽喳喳的黄毛丫头中间,这个宝钗算有些鹤立鸡群的意思。反正在这几个主子小姐里,一眼能相中的,还真就是她。若是三小姐探春那炯炯有神的倒挂八字眉,还不把南安太妃吓出个筋斗来?
其实我见过一张台下的便装照,李沁看着颇有些老相,远不如她在新红镜头里的样子。这或者就是戏曲演员的特点,扮上之后给人感觉特别“亮”、“镇得住”,舞台下卸了妆,反而显得平淡无奇。顺便说下这张照片里的蒋梦婕,完完全全就是个普通的高中女生,圆脸盘子、腮边两块红扑扑的嘟噜肉,透着健康。其实她不该接班演新红,《我爱我家》如果拍续集倒是推荐出演贾圆圆同学,瞅着真像。
夸了李沁半天,她演得小宝钗如何呢?只能说差强人意。
首先说面相,镜头上的小宝钗比之蒋黛玉、小湘云一流确实胜出不少,尤其是不梳铜钱头的时候。但这哪里是宝钗啊?“脸若银盆,眼似水杏”的描绘可能太文字化,李少红把握不了。可是“钗丰黛瘦”的基本格局,大约连只听过鼓儿词“黛玉悲秋”的农村老太太都能知道。李导说自己“忠于原著”,却为什么连这个基本点都不肯老老实实的遵守?现在倒是摇身一变,借着红包媒体的口问大家怎么就不能接受一个“瘦宝钗”?
李少红在宝、黛、钗三个主要人物的选角上不是满盘皆错的失误,而是刻意来了个全盘否定。大约李导实在太想超越87版了,就选择坚决对着干的态度。87版的宝玉丰神朗润,新红就来个“头尖眼细”;87版的黛玉袅袅婷婷,新红就来个“腰圆目肿”;87版的宝钗风姿绰约,新红就来个“骨感纤弱”。一切反着来,就算创新。这一番创新下来,曹公的原著早就被新红抛到了九霄云外。这些知名的文学人物有着老百姓家喻户晓的固定形象,你倒在戏台上弄一个白脸的关羽、红脸的张飞、黑脸的赵云试试?推崇戏曲程式化的李导,这会子却又乱来了。
日期:2010-07-21 18:03:38
再来说演技。小李沁的姿态、气质确实不错,演技却说不上了。如果说相貌上的差距,于李沁和张莉,这一对新红和87版的对手而言,还是一个可目见的距离(宝、黛两版间的比较是个灾难)。那么论起演技,这个差距就不可以道里计了。
这些小演员的表演经验是张白纸,其演技稚嫩当属情理之中。最后表现出来的成果除了各人天分,则需要靠导演的启发和对人物的准确分析了。
前文大家一起为宝钗作了长篇的人物分析。“艳冠群芳”是无可置疑的。随后一句评语呢?便为“任是无情也动人”了。宝钗在大观园里,其人缘之好,其口碑之佳,简直不容做第二人想。除了本身的品貌、才干之外,她处世为人的态度是最重要的原因。不用说其他例子,单就一个黛玉,原本是如何的不以宝钗为然。最后呢?在宝钗的感情攻势下,心防完全被打开。因此,宝钗平时待人接物的细微处一定要在镜头前有所体现。
看87版,张莉把宝钗之雍容大度表演得为大观园中人所折服,也为所有观众所信服。如果说李沁能表演出“气质”(话说十二金钗哪个没有气质,偏偏新红之中要找一个有气质的小姐却也难煞)。那么张莉所表演出的就是“气度”。
可以想见,李少红为李沁说戏的时候,肯定强调了宝钗大家闺秀的气质。所以当新红其他主子小姐与奴才丫头们混作一团,难分彼此地一同傻吃傻喝、疯玩疯闹之时,小宝钗还能故作稳重的保持住“娴静”风度。然而,除了这个被观众批作“圣母状”的造型,其他人物特征,却全无表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